何不秉燭乎什麼意思師曠曰何不炳燭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2021-03-05 09:17:28 字數 5621 閱讀 6826

1樓:孫老闆

「何不秉燭乎」的意思是:為什麼不點燃火把呢?

【出處】《師曠問學》——西漢·劉向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

「何不秉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

「善哉!」

【譯文】晉平公問宮中的樂師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但是恐怕已經晚了。」樂師師曠回答說:

「為什麼不點燃火把呢?」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樂師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呢?我曾聽說:

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初升的太陽的光明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正午太陽的光芒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點火把一樣明亮,點上火把和在黑暗中走路哪個好呢?」平公說:「講得好啊!

擴充套件資料

1、《師曠問學》鑑賞

「師曠論學」的故事裡,七十高齡的晉平公還想學習,以提高個人素質,提升執政能力,但他又擔心歲數太大,為時已晚,便向著名樂師師曠請教,師曠勸國君炳燭而學,並形象地將人生的三個階段即少年、壯年、老年的學習分別喻為旭日東昇、烈日當空和蠟燭之光。

這三個比喻裡就蘊含著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在內,尤其是燭光精神對人們的啟迪更大。可見終身學習的理念古已有之,並非今人獨創,學習是貫穿一個人一生的活動,是積極消費人生的一種表現形式。隨著科技發展,社會進步,新知識新概念新技術層出不窮,誰不學習誰就會跟不上時代步伐,成為落伍者,終被社會所淘汰。

2、《師曠問學》作者介紹

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漢代楚國彭城,仕於京師長安,祖籍沛郡豐邑(今屬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劉向是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

漢元帝時,任宗正。

曾奉命領校祕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

《楚辭》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成書。

2樓:穆子澈想我

何不秉燭乎意思:為什麼不點燃火把呢?

一、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

「何不秉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

「善哉!」

二、譯文

晉平公問宮中的樂師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但是恐怕已經晚了。」樂師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燃火把呢?」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樂師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呢?我曾聽說:

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初升的太陽的光明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正午太陽的光芒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點火把一樣明亮,點上火把和在黑暗中走路哪個好呢?」平公說:「(講得)好啊!

」三、出處

西漢劉向的《師曠勸學》。

角色介紹

1、晉平公

晉平公(?―公元前532年),姬姓,名彪,晉悼公之子,春秋時期晉國國君,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32年在位。

晉平公即位之初,與楚國發生湛阪之戰,獲得勝利。公元前552年,同宋、衛等國結盟,再度恢復晉國的霸業。在位後期由於大興土木、不務政事,致使大權旁落至六卿。

公元前532年,晉平公去世,諡號」平「,其子公子夷繼位,是為晉昭公。

2、師曠

師曠,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時著名樂師、道家。他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博學多才,尤精**,擅長彈琴,辨音力極強。以「師曠之聰」在後世出名。

3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秉燭乎?」平公曰:

「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

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

「善哉。」 【釋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

「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但是恐怕已經晚了。」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

「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點燃蠟燭照明與摸黑走路相比,哪個更好呢?

平公說:「講得very good啊!」

4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不舉著蠟燭(照明)呢?

5樓:水輕遙

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寓意要珍惜光陰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6樓:月若沒有記憶

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原文: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出自:西漢劉向編《說苑》

作者簡介:

劉向(前77一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省沛縣)人畫像,漢高祖之弟楚元王的四世孫,西漢時文學家、經學家。他主 張"天人感應"學說,與其子劉歆一起,為古代圖書的編目整理工 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著作有《洪範五行傳論》、《七略別錄》、 《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7樓:淑汝臨水

晉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學習,但是怕自己這時學習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著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

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主,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

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晉平公(1)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2)學,恐已暮(3)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4)?」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5)?」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6)!臣聞之:

少而好(7)學,如日出之陽(8);壯 (9)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10),孰與昧行乎(11)?」平公曰:

「善哉(12)!」

(選自西漢劉向編《說苑》)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什麼意思。

8樓:叫那個不知道

1、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2、原文: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

「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

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

「善哉!」

3、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我年近七十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

「為什麼不點燃蠟燭學習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卻戲弄他的君王呢?

」師曠說:「我怎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過,年少時喜歡學習,就像日出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就像是正午時的光芒,老年時喜歡學習,就像是點燃蠟燭照明一樣。

點燃蠟燭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個更好呢?」晉平公聽了,恍然大悟,學而不倦。

4、出自:西漢劉向編《說苑》

擴充套件資料

1、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學習是為了照亮人的行程,指導人的行動。

師曠用「日出」、「日中」、「炳燭」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和人生學習的三個階段,鼓勵人們要活到老、學到老。

2、我們應當不管在什麼年紀,都應該學習,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所以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以此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

3、事例

齊白石畫畫 ——生命不息筆不輟

勤勞是齊白石一輩子藝術生活的特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他不斷刻苦努力,至老不衰。在 70 餘年的畫畫生涯中,他差不多天天都要作畫。27 歲以後,只有兩次害病,一次遭父母之喪才擱過筆。

他的勤奮是持久有恆的,即使到了晚年,也沒睡過早覺,

每天照例黎明即起,吃過早飯,便要畫上幾幅。對藝術真是孜孜不倦。1957 年他逝世這一年的春夏之際,他的精神有些不濟了,健康情況已大不如以前,還絲毫不服老,頑強地和衰老作鬥,畫了一幅花中之王——牡丹,這是他一生中畫的最後一幅畫。

9樓:愛單單愛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的意思是:師曠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何,為什麼。炳,點燃。

這句話出自西漢史學家劉向編著的《說苑·建本》。

文中的晉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學習,恐怕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著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

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白話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

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初升的太陽;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正午的陽光;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像蠟燭的亮光。點上蠟燭和黑暗中走路,哪個更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是什麼意思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是什麼意思

意思 如果說琴聲 發自琴,那把它放進盒子裡為什麼不響呢?如果說琴聲發自手,為何你的手上聽不到聲音?出處 琴詩 作者 蘇軾 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和仲,號 東坡居士 世稱 蘇東坡 漢族,眉州人。北宋詩人 詞人,宋代文學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 之一。在政治...

人生苦短本無奈,何不瀟灑走一回什麼意思

人生本無奈。人 bai生本悲哀,人的du一生充滿了凳團挫折zhi和無奈還有痛苦dao,有多少人苦中作樂,版又有權多少人悲哀悲涼一生?本以為自己可以不再傷感。本野陪以為自己會快樂起來,本以頌粗蠢為自己能放開自己折磨自己的雙手,但是這一切都好象不可能。這一切一切好象都是那麼那麼的難。意思是,人在世上活一...

佛能渡苦厄為何不渡我什麼意思,「你問問你的佛 能渡苦厄 何不渡我」 什麼意思

三者,不了大乘廣智,疑佛不能實度一切眾生 眾生無量無邊,佛能度得了嗎?佛能度得了,為什麼我還沒有得度?我曾經在馬來西亞遇到一位法師,他就是懷疑 佛真能度眾生的時候,他說了,眾生沒有度盡他不成佛,我還沒有得度,他怎麼成佛了?來問我這個問題。復疑一切唸佛眾生豈能皆得往生淨土 這種懷疑的人很多,唸佛的人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