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韋編三絕
【讀音】: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示例】:我們提倡~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湧現。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典故】: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
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捲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2樓:務暉郗淡
孔子韋編三絕看的是《周易》。
3樓:擾人清夢
我也來回答
故事: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個。
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
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
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
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4樓:百度使用者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故事: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個。
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
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
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
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5樓:潮溼的蘑菇
孔夫子時代的書是用熟牛皮串著竹簡製成的冊,孔夫子愛看書,把書看了一遍又一遍,鑑於夫子長期的翻閱使牛皮磨斷了許多次。「韋」指熟牛皮;「三」指多次。形容人讀書勤奮刻苦。
韋編三絕講的是孔子什麼的故事
6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是春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共培養了3000多名**。他一生勤以治學,喜歡鑽研學問,整理古籍,編著了不少典籍。
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著名的「孔子學院」也開到了世界各地。
因為孔子所處的年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都是用竹簡或木簡製作成的,一片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只有**個字,因此,一部書要用許多片竹簡。
再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晚年的時候特別喜歡《易經》。像《易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所以叫「韋編」。
《易經》是一本很難讀懂的書,學起來非常吃力。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終於把《易經》通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過了不長時間,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這本書的基本要點。
接著他又讀了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後來,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和給**講解,他不知又翻閱了多少遍。
他又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大量的批註,就像現在我們要求小朋友讀書要做筆記一樣,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孔子讀過的書也是批註滿滿當當,內化成了自己的東西,然後再講給**聽。由於孔子經常書簡翻閱,次數太多了,竟然使皮條斷了三次,這就是成語「韋編三絕」的來歷。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晚年喜歡讀《易》。《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以至於韋編三絕。
韋,是熟牛皮。春秋時期多以竹簡寫書,然後用熟牛皮編連起來,稱之韋編。三,指多次。
孔子反覆讀《易》,以至於將牛皮繩弄斷多次,可見,孔子對《易經》的喜愛和學習、研究的刻苦程度。
《易經》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彼此交錯,互相迭用,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律。
琴曲契合周易這種精神,分為四段:乾坤定位,陰陽錯綜,剛柔相濟,天人合一。琴音飄然灑脫,體現了虛無縹緲,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道家思想。
7樓:侯潔玄棋
孔子的「韋編三絕」,還有什麼故事?
由近知遠
一次,子路看待一個落水的人,就把他救了上來。被救的人為了感謝子路,就送給了一頭牛給子路,子路收下了。
孔子很贊成這樣的舉動,說:「這樣一來,魯國就會形成一種救人的風氣。」從子路接受答謝的舉動上,孔子看到,此事可以引導進而培養人們向善行德的品行。
又有一次,子貢為救一個魯國人,就用自己的錢把他贖了回來。官府為表彰子貢的行動,就獎勵了子貢金錢,但是子貢沒有要這些錢。
孔子不贊成子貢的做法,說:「如果這樣做的話,魯國不會再出現用錢贖人的事了。」從子貢不接受獎賞的行為上,孔子看到,此事會導致人們不願意做一些善心善行的事。
孔子就是這樣能夠由小知大,由近知遠。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就在於他能夠從事物開始的細微跡象上,預知到最後的結果。
8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韋編三絕看的是《周易》。
9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
多次牛皮帶子的簡。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
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像《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捲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成語 韋編三絕 說的是什麼故事?
10樓:匿名使用者
韋編三抄絕
【注音】wéi biā襲n sān jué【出處】讀《易》,韋編三絕。 《史記·孔子世家》
【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人讀書勤奮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三絕韋編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十分好學,晚年還堅持研究《易經》,他反覆鑽研該書,把該書的捆竹簡的牛皮帶都磨斷了三次,終於把研究的心得寫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後人把《十翼》與《易經》附在一起,作為《易經》的補充部分.
【成語示列】我們提倡韋編三絕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湧現。
11樓:土石居士
韋編三絕講bai的是孔子好學的du故事。
詞典上的解釋zhi如下:
【注音】daowé
內i biān sān jué
【出處】讀《易容
》,韋編三絕。 《史記·孔子世家》
【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多次。比喻讀書勤奮。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人讀書勤奮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三絕韋編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十分好學,晚年還堅持研究《易經》,他反覆鑽研該書,把該書的捆竹簡的牛皮帶都磨斷了多次,終於把研究的心得寫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後人把《十翼》與《易經》附在一起,作為《易經》的補充部分.
【造句示列】我們提倡韋編三絕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湧現。
12樓:匿名使用者
韋編是(孔子)當時連線(各片)竹簡的繩子,由於孔子喜愛讀書就經常翻閱竹簡,以致連線竹簡的韋編被翻斷了三次!後喻讀書者的勤奮!
13樓:故作虛懸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簡版」,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權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
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
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2]
成語韋編三絕說的是什麼故事,韋編三絕的故事,簡短些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籤,稱為竹 簡 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 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 絲編 用麻繩編連的叫 繩編 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 韋編 像 易...
韋編三絕有關的歷史人物有誰,韋編三絕的相關人物是誰
孔子。孔子晚年讀周易,多次把編竹簡的熟牛皮讀斷 孔子 韋編三絕 是說孔子讀 易 的次數之多,竟把編聯簡策的編繩翻斷了多次.後就用來形容讀書勤奮,刻苦治學.韋編三絕的相關人物是誰 孔子。釋義 韋 熟牛皮 韋編 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 三 概數,表示多次 絕 斷。孔子為讀 周易 而多次翻斷了編聯竹簡的...
韋編三絕這句話的意思,孔子讀易,韋編三絕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呀,它選自司馬遷
意思是讀書勤奮到翻書把穿竹簡用的熟牛皮都翻斷了很多次,比喻讀書勤奮。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讀書勤奮到翻書把穿竹簡用的熟牛皮都翻斷了很多次 韋 熟牛皮 韋編 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 三 概數,表示多次 絕 斷。孔子為讀 易 而多次翻斷了牛皮帶子的簡。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多次。比喻讀書勤奮。韋編 用熟牛皮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