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姬覓晴
《赤壁》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
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
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2樓:朝陽錦錦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註解】:
1、折戟沉沙:斷了戟沒入沙中;戟:一種**。
2、東風:東吳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營要藉助東風。
3、周郎:周瑜,吳軍統率。
4、二喬:吳國二美女,大喬嫁給吳國國君;小喬嫁給周瑜。
【韻譯】:
斷戟沉沒泥沙中,六百年來竟未銷熔;
自己拿來磨洗,認出是赤壁之戰所用。
假使當年東風不給周瑜的火攻計方便;
大喬小喬就要被曹操鎖閉在銅雀臺中。
【評析】:
3樓:歲月不寒
火燒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4樓:lee商隱
典故就是周瑜倚仗東風,火燒曹操水營,挫敗了曹操吞併東吳,納取二喬的野心。 杜牧這是從反面的角度看,講沒有東風幫助的代價: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鎖二喬」是以小寫大。
杜牧的詩《赤壁》中的三國典故
5樓:神寂時空
杜牧《赤壁》賞析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註釋】
赤壁:赤壁山,在今湖北嘉魚縣東長江南岸。當年曹操渡江攻吳,在赤壁被周瑜打敗。這首詩感慨當年獲勝是由於正好碰上了一陣東風,否則曹操完全有可能勝利。
折戟:折斷了的戟,之戰爭留下來的殘舊兵器。
鐵未銷:鐵還沒有完全爛掉。
將:拿。
認前朝:認識到是前朝得遺物,同時也包含著要認識前朝的經驗教訓的意思。
不與:不給。
周郎:周瑜。當時很年輕,所以稱周郎。
銅雀:臺名,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曹操所建,供歌舞宴遊的場所。上有樓,曹操置妻妾於其上。樓頂立有高丈五的銅雀,故名。
二喬:喬公的兩個女兒,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
【古詩今譯】
一把折斷了的兵器沉沒在泥沙之中還沒有腐爛銷盡,撿起來磨洗一番,仍可隱約看見歷史上的戰火和刀光劍影。倘若當年天不作美,沒有東風相助,周瑜怎麼能火燒曹操八十萬水軍而大獲全勝呢?恐怕就連大喬和小喬兩位東吳美女也將被曹操深鎖銅雀樓,春恨無限了。
【賞析】
杜牧(公元803-約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即今屬陝西省西安市)人。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過司勳員外郎、中書舍人等官。晚年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後世因稱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和李商隱是同時代人,都有著強烈的政治理想。杜牧比李商隱的遭遇稍微好一些,但由於秉性剛直,屢受排擠,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縱情聲色,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
杜牧的詩、賦、古文都負盛名,而以詩的成就最大,他的詩風格俊爽清麗,獨樹一幟,尤其長於七言律詩和絕句。作品有《樊川文集》。
本篇是一首詠史之作。詩人借古戰場遺物——沉沙的「折戟」——詠歎歷史,抒發現實情懷,感概曹操兵敗赤壁實則天不作美。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詩作開篇以一件古戰場遺物來興起對前朝英雄人物和戰事結果的慨嘆。在赤壁大戰中遺留下來的一把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江底泥沙之中,經歷了六百多年水土侵蝕,盡然沒有腐爛銷蝕掉,經過一番「磨洗」,原來是赤壁戰役中留下的遺物,著難免不引起是人的弔古傷懷之情。
周瑜藉助東風之勢打敗曹操八十萬水兵的刀光劍影彷彿就在詩人的眼前閃現。這應該是詩人抒發感概之源。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是詩人的議論,也是一種假設,如果天不作美,沒有東風相助,那麼周瑜就不會戰敗曹操,「二喬」就會成為曹操的戰利品,深鎖銅雀樓,供曹操享用。換言之,就是說當時從軍事實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敵手,之所以勝了曹操,那是因為老天作美,為周瑜提供了風向之便。
是對周瑜的嘲諷,也是藉以抒發個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敘事、描寫、議論、抒情熔於一爐是本篇的一大特點。
杜牧在<赤壁>一詩中運用了歷史典故的哪一句
6樓:春暉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7樓:清萱玉瑩
對歷史的結局提出自己的評判: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赤壁 杜牧的主題!!急
8樓:乙劍天外飛仙
詩人即物感興,託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係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
9樓:匿名使用者
以詠史來諷刺當今,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失落之感,感嘆自己缺少機會,否則也會像周瑜一樣建功立業的。
10樓:哈皮
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長江南岸。但杜牧所詠之赤壁並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所以說杜牧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揮。前兩句寫興感之由,後兩句發議論感慨。
作者並不從正面寫赤壁之戰的過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後果,而是反說其事,並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二喬的命運在這裡形象地代表了東吳的命運,以小見大,深刻警策。
關於《赤壁》杜牧的題目,緊急!!!!!!!!!
11樓:鳴箏輕唱
前朝我認為是指東漢,戰鬥發生的地點是赤壁。至於赤壁現在具體的位置,
說法不一,主要有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
原因如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說的是赤壁之戰的故事。
故事在《三國演義》的描寫中是諸葛亮借了東南風,燒了曹操的大軍。在《三國演義》以前的故事裡,認為是周瑜借了東南風。實際上就是當時隆冬季節卻颳起了東南風。
而曹操進軍江南的意思,曾經被解釋為曹操覬覦江南的兩個姓喬的美女、姐妹倆個,分別是「大喬」和「小喬」,小喬是周瑜的妻子。銅雀臺是曹操建造的一個高臺,據說是他珍藏美女的地方。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翻譯過來就是說如果赤壁之戰時東風沒有幫助周郎的話,二喬就會被曹操劫到北方,在銅雀臺深鎖、終老。
前朝不是僅僅指的是前一個朝代,應該是指「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發生的時間,具體是東漢末年。
12樓:你是誰啊哈哈後
這句所指的史實是: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領兵南下攻吳,北方士兵不慣水戰,於是用鐵鏈將佔船聯結。周瑜部將黃蓋以船載浸油枯柴,上蓋帷幕,詐降曹操。
當船靠近曹操兵船時,吳兵縱火,恰值東南風起,火勢猛烈,曹操戰船被燒燬,曹軍大敗。
大叔啊..前朝又不是說前一個朝代..就是上述的那段.還有你說"本詩對歷史非常看重,由因歷史表達自己的情感,作者雖對現實不滿,只是戰爭勝負而已! "是想說明什麼啊?..
13樓:永無止步
杜牧於會昌二年(842)出任黃州刺史期間 ,曾遊覽黃州赤壁磯。站在滔滔東去的大江之濱,觀「赤壁」而思史,回憶三國時代在鄂州赤壁磯所發生的吳蜀聯軍大敗曹兵,從而尊定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 」。撫今追昔,興之所至,揮筆寫下了這著名的詠史詩。
一、二句寫作者在江邊淤沙之中,詩人以一柄殘戟置於詩端,引發後兩句的歷史議論,具有歷史的縱深感。
三、四句是說周瑜的獲勝是偶然的機遇所致,僅安憑一時僥倖並不是邦定國之策。假若不是東風驟起,蜀軍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計大顯神威,那麼,東吳政權就必然為曹操所滅。這兩句詩頗具史論意味,見解獨到 。
詩人對周瑜的諧謔揶揄 ,暗示了對曹操的肯定。
詩人即物感興,託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係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
14樓:平揚
指三國地點是湖北的赤壁
沒有理由,這是常識性問題
杜牧赤壁詩中蘊含機遇造人的哲理,且隱含著詩人對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嘆之情
15樓:匿名使用者
杜牧的《赤壁》詩中蘊含機遇造人的哲理的詩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6樓:辰筱凡
杜牧《赤壁》譯文:
折斷的畫戟沉沒在泥沙中尚未銷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隱約看見歷史的刀光劍影。
倘若東風不來,周瑜怎麼能借東風火燒曹操八十萬水軍而大獲全勝呢?
三國大局不定,想必曹操兩年後在鄴都(今河北臨漳縣)建造銅雀臺廣羅天下名姬的時候,東吳美人大喬(孫策夫人)和小喬(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鎖銅雀,春恨無限了。
分析:詩歌中借三國時期火燒赤壁的典故隱喻了哲理。火燒赤壁一戰,東風的適時出現成就了都督周瑜的功業與美名,這裡的東風就隱喻的是人生機遇,如果沒有東風出現,赤壁之戰火攻就無以助勢,周瑜縱使有才也無力勝戰,銅雀臺是曹操的象徵,二喬乃江南美女,為吳國孫策和周瑜所有,銅雀臺鎖二喬是假設赤壁之戰失敗後的悲慘結局,而所有的關鍵就取決於東風這個機遇促使了周瑜的勝利,周瑜憑此一戰春風得意。
同樣的道理,士者縱使有才志,沒有機遇助勢,也無法成就功業與美名,杜牧暗語自己也是沒有機遇。這裡的古人周瑜,與詩人既有類比又有對比:類比可理解為詩人杜牧自比懷周瑜之才;對比可理解為詩人不能像周瑜那樣獲得天賜的機遇,因而只得懷才不遇,滿是遺憾。
杜牧赤壁詩中,東風不與周郎便,去春深鎖二喬,寫的戰役是,什麼?涉及到的兩個主要人物是誰。
17樓:匿名使用者
杜牧的赤壁詩中東風不與周郎便曲,春深鎖二橋寫的戰役是赤壁之戰,涉及到的兩個主要人物是周瑜,諸葛亮。
18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之戰,諸葛亮,周瑜
赤壁杜牧翻譯赤壁的翻譯,杜牧的
譯詩 赤壁的泥沙中,埋著一枚未鏽盡的斷戟。我把它仔細磨洗,認出是三國的遺蹟。倘若當年,東風不將周瑜助,那麼銅雀高臺春光深,深鎖住,江東二喬,淪為曹公妾。折戟沉沙鐵未銷,折斷的畫戟沉沒在泥沙中尚未銷融 自將磨洗認前期。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隱約看見歷史的刀光劍影 東風不與周郎便,倘若東風不來,周瑜怎麼能借...
杜牧赤壁的寫作背景杜牧《赤壁》的寫作背景
赤壁 這首詩是詩人杜牧赤壁 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 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杜牧生活在唐末,他最大的政治野心是恢復唐朝的繁榮。他反對最高統治者的奢侈和無知,並討厭鎮和吐蕃貴族的入侵。他認為,唐朝必須消除這兩大禍害,加強團結,奪回失地,國家能夠解決,人民才能受苦。降低。但...
杜牧《赤壁》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杜牧《赤壁》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 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 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208年 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 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