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繼潤
因為玄奘覺得中國的佛經太少不全面,想去佛教發源地天竺得到更多的經書。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俗家姓名「陳禕(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蹟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蹟。他的足跡遍佈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
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2樓:檾茗蔏菏荼
玄奘為**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俗家姓名「陳禕(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及其**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蹟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蹟。他的足跡遍佈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
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3樓:仙源渺渺
捨身求法玄奘大和尚佛學造詣很深。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嶽、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印度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
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經書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宣告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因明學未能在中土大興憾事矣。
4樓:鉛筆盒兒
建議樓主先搜一個百家講壇錢文忠教授講的《玄奘西遊記》看看。就知道了。
但是這個觀點是純學術的,涉獵佛法的一些解釋都不是很準確。要辯證地看。
5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是當時的國君委派的
然後這也是玄奘法師廣大的悲願想讓殊勝的經典到我國來
6樓:咚咚鏘咚咚雙子
天竺是南亞國際的統稱,而南亞的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所以玄奘才去取經啊
7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皇帝派的,是他自己去的,還是偷偷出境的呢。玄奘是我國著名佛學大師,他對佛經研究深入,因為發現佛經中有些地方存在謬誤,於是為了求取佛經精義,他就去佛教的發源地天竺了。
經過在天竺的尋師訪友和深入研習,後來他對佛經有了透徹理解,還把六百多部經書帶回中國並作了翻譯呢,所以他也是個翻譯家。
8樓:匿名使用者
國際學術交流。
求一個真理。
理由是他要成佛。
9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為了求取佛經精義
10樓:土御門邸
天竺及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
11樓:南冥道始
他自己並不一定想去,有些叫獸曾說他是為了逃避而私自去的,偷渡客,在印度出名了,回國就沒人敢動他了,唐太宗也不敢動他,他自己創了一個宗派,沒落了而已…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取經?
12樓:薩摩耶好醜
原因:鑑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餘里。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
13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就已經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字身是雅語,所以翻譯的難度很大。
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麼樣的。
於是南北朝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因為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困惑。
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正文共5119字個字,但是大家能講得很清楚嗎?都講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也就是中國對佛經的翻譯、理解的歷史。
因為不懂,就產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產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產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裡產生了很多派別。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為對經典理解上的歧義而慢慢發展起來的。歧義這麼多,怎麼辦?
一些有大志的僧侶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麼講的。唐初的玄奘就是這麼一個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完全是因為想探索佛教、佛教經典裡的本原的情況。
取經的原因就是為了把佛經裡講的問題搞清楚,看更多的經書。
剛才說了,去西天求法的人從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國時代的一位高僧。三國以後,兩晉南北朝,也就是從3世紀到8世紀這段時間裡,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經。
這裡邊最著名的是東晉中葉的一個僧人叫法顯,他的佛學修養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礎也很好。法顯西行求法,經過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後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
法顯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經書,之後帶了很多經書回國。去的時候走的陸路,回國走的是水路。從印度到了獅子國,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然後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經過輾轉漂流,到了蘇門答臘,再坐船漂到了現在的中國廣州,之後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經到了現在的山東青島了。
他一算時間,從斯里蘭卡開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帶回來的東西多少,他的這種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從此,到西天取經成為了對佛教無限忠誠的一個具有象徵性的行為。
據學者統計,從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一共有7個和尚從陸路去取經,到了5世紀,有61個人到西天取經,6世紀有14個人,7世紀有56個人,8世紀有32個人。從3世紀到8世紀不斷的有高僧離開中土,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經。史書上記載的這170個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3人,大多數人都犧牲了。
佛教徒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堅定的,顯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侶的追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現了玄奘西天取經的壯舉。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並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經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別大,影響特別大,具有的文化意義特別深遠。玄奘取經,一是為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再一個是當時東土的**太少,他要看更多的**。
所以,玄奘取經也是對公元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這個傳統的繼承。他決定去西天取經,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稱得上真理,但是對於教徒信徒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真理。
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唐代時佛經更加難讀,玄奘的一個徒弟慧立在一本書裡說,眾人對於佛經是「先賢之所不覺,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先賢沒有解決的問題,到現在更成了今天學者共有的廣泛的疑難,佛教的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玄奘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歷程,所以意義非常重大。
他深入學習各宗的經論,學得越深,瞭解越廣,懷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長安後,他就決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時長安有個從天竺來的僧人,向他介紹了印度佛教的情況,特別提到了那爛陀寺,這是個了不起的佛教中心。
那爛陀寺是個寺廟,但實際上是佛學最高學府。經過這個印度僧侶的介紹,玄奘更下定決心要去印度,要去那爛陀寺。玄奘求經顯示了他的意志,他完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進一步學習和宣揚佛法,同時擴大宗教在中原的影響力,是統治者的以宗教控制人心的方針
15樓:啊啦啦啦呀呀啊
印度?我上那個公務員的課,玄奘不是去尼泊爾取得經嗎?難道我記錯了?
玄奘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
16樓:準提法網路學院
玄奘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以改變當時的中國佛教現狀。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說貞觀元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歷經艱難抵達天竺。初在那爛陀寺從戒賢受學。
後又遊學天竺各地,並與當地學者論辯,名震五竺。經十七年,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組織譯經,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 五卷。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豐富了祖國古代文化,併為古印度佛教儲存了珍貴典籍,世稱「新譯」。
曾編譯《成唯識論》,論證「我」(主體)、「法」(軌持)不過是「識」的變現,都非真實存在,只有破除「我執」、「法執」,才能「轉識成智」,所撰《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等,均由其事蹟衍生。
有關玄奘西天取經的問題,唐玄奘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
成功了,因為他不言放棄,還有他立下大智 不到印度,終不東歸,縱然客死於半道,也絕不悔恨。在過沙漠的時候,玄奘走了5個白天,4個夜晚,還沒見到水,乾渴難以忍受。到第五個夜間,沒有一點力氣了,便躺倒在黃沙上。半夜忽然掛起狂風,把他吹醒,他立即爬起,上路。意志不堅強的人是幹不成大事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
唐玄奘取經後有什麼著作唐玄奘西行取經是哪個朝誰寫的哪一些情節他與弟子們寫了一部大唐西域記
主要學說 五種姓說 玄奘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 緣覺種姓 如來種姓 不定種姓 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唯識哲學 玄奘對唯識學說的整理和研究,付出了很大的力量。他在印度求學時,在杖林山勝...
英雄殺玄奘元神為什麼不能元神召喚
遊戲版本不是最新版本,英雄池中沒有四星英雄,有四星英雄,但沒達到10個元神的標準,內沒有20個元寶。英雄殺是騰訊首款競技桌遊,由騰訊遊戲研發並運營,2011年9月上線pc版本,2015年8月正式釋出手遊新版。英雄殺元神召喚自己不能選擇英雄來進行召喚可能是4個原因 遊戲版本不是最新版本,英雄池中沒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