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臺灣被稱為什麼元朝時,臺灣叫作什麼?

2021-03-07 06:56:37 字數 5918 閱讀 1760

1樓:齊魯機械安全

元代稱琉球。秦朝稱臺灣為「瀛州」三國時期稱為「夷州」隋代改為「流球」宋朝稱「毗舍耶」元朝時,又稱臺灣為「琉球」。明初又叫做「東番」,後來則有「雞籠山」、「北港」、「笨港」、「臺灣窩」等諸種稱謂明代萬曆年間,才開始有「臺灣」之稱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兵收復臺灣,曾改名為「東郡」其子鄭經繼位時,即更名為「東寧」清朝更名為「臺灣」,並設定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臺灣的正式定名。

關於臺灣名稱的由來,歸納起來有幾種說法:一說,因為該島浮海如平,地形似彎弓,故名臺灣;一說,根據臺南附近的土人「大恩」二字的轉音而得名;一說,是由閩南話「臺員」轉音而得名;一說,是從「臺灣窩」(高山族浦族中的一個族稱)演變而來。

臺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臺灣海峽,臺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臺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2023年和2023年兩次在臺南市左鎮區發現了臺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

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係,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臺灣,是最早開發臺灣的先驅。

臺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

上述臺灣早期住民是臺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夏商時期臺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

三國東吳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誌》詳細記載了當時臺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

隋代大陸和臺灣的接觸增多。隋煬帝曾3次派朱寬、陳稜等人前往流求(今臺灣)。

9至10世紀的唐末宋初開始有漢族人定居澎湖。

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後開始向臺灣發展,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並派兵戌守。

大陸和臺灣的聯絡日漸頻繁。

元朝進一步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員到臺灣宣撫,並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

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福建廈門),雖然沒有直接將臺灣島併入其內,卻是中國****對臺灣地區的首次官署設定。

2樓:永遠之後

秦朝為「瀛洲」,

東漢、三國、南北朝為「夷洲」,

隋朝為「琉球」,

宋朝為「毗舍耶」、「流求」

元朝為「琉球」,

明初為「東番」、「雞籠山」、「北港」、「笨港」、「臺灣窩」、「小琉球」 ,

直到明朝萬曆年間改為「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改名「東寧」,

清朝改名為「臺灣」。

3樓:凌霄暮靄

元朝叫「琉球」

東漢、三國、南北朝叫「夷州」 隋朝、唐朝、宋朝叫「流求」 元朝叫「琉球」 明朝叫「小琉球」 清朝叫「臺灣」(屬福建省)

4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的臺灣稱之為琉球。

5樓:路易威登j4撩

22位粉絲

元代稱琉球。秦朝稱臺灣為「瀛州」三國時期稱為「夷州」隋代改為「流球」宋朝稱「毗舍耶」元朝時,又稱臺灣為「琉球」。明初又叫做「東番」,後來則有「雞籠山」、「北港」、「笨港」、「臺灣窩」等諸種稱謂明代萬曆年間,才開始有「臺灣」之稱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兵收復臺灣,曾改名為「東郡」其子鄭經繼位時,即更名為「東寧」清朝更名為「臺灣」,並設定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臺灣的正式定名。

關於臺灣名稱的由來,歸納起來有幾種說法:一說,因為該島浮海如平,地形似彎弓,故名臺灣;一說,根據臺南附近的土人「大恩」二字的轉音而得名;一說,是由閩南話「臺員」轉音而得名;一說,是從「臺灣窩」(高山族浦族中的一個族稱)演變而來。

臺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臺灣海峽,臺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臺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2023年和2023年兩次在臺南市左鎮區發現了臺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

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係,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臺灣,是最早開發臺灣的先驅。

臺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

上述臺灣早期住民是臺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夏商時期臺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

三國東吳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誌》詳細記載了當時臺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

隋代大陸和臺灣的接觸增多。隋煬帝曾3次派朱寬、陳稜等人前往流求(今臺灣)。

9至10世紀的唐末宋初開始有漢族人定居澎湖。

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後開始向臺灣發展,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並派兵戌守。

大陸和臺灣的聯絡日漸頻繁。

元朝進一步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員到臺灣宣撫,並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

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福建廈門),雖然沒有直接將臺灣島併入其內,卻是中國****對臺灣地區的首次官署設定。

元朝時,臺灣叫作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秦朝稱臺灣為「瀛州」

三國時期稱為「夷州」

隋代改為「流球」

宋朝稱「毗舍耶」

元朝時,又稱臺灣為「琉球」。

明初又叫做「東番」,後來則有「雞籠山」、「北港」、「笨港」、「臺灣窩」等諸種稱謂

明代萬曆年間,才開始有「臺灣」之稱

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兵收復臺灣,曾改名為「東郡」

其子鄭經繼位時,即更名為「東寧」

清朝更名為「臺灣」,並設定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臺灣的正式定名。

關於臺灣名稱的由來,歸納起來有幾種說法:一說,因為該島浮海如平,地形似彎弓,故名臺灣;一說,根據臺南附近的土人「大恩」二字的轉音而得名;一說,是由閩南話「臺員」轉音而得名;一說,是從「臺灣窩」(高山族浦族中的一個族稱)演變而來。

7樓:匿名使用者

臺灣的故稱:

東漢、三國、南北朝叫「夷州」

隋朝、唐朝、宋朝叫「流求」

元朝叫「琉球」

明朝叫「小琉球」

清朝叫「臺灣」(屬福建省)

8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時,臺灣被稱作琉球

9樓:匿名使用者

夷州,流求,琉球,小琉球

元朝時臺灣叫什麼?

10樓:匿名使用者

元朝稱之

bai為「琉球」du, 在元朝,**在臺灣地區zhi設定了澎湖巡檢司,管轄dao澎回

湖與臺灣。這是中國

答**在臺灣正式建立的行政權力機構。 秦朝稱臺灣為「瀛州」 三國時期稱為「夷州」 隋代改為「流球」 宋朝稱「毗舍耶」 元朝時,又稱臺灣為「琉球」。 明初又叫做「東番」,後來則有「雞籠山」、「北港」、「笨港」、「臺灣窩」等諸種稱謂 明代萬曆年間,才開始有「臺灣」之稱 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兵收復臺灣,曾改名為「東郡」 其子鄭經繼位時,即更名為「東寧」 清朝更名為「臺灣」,並設定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臺灣的正式定名。

關於臺灣名稱的由來,歸納起來有幾種說法:一說,因為該島浮海如平,地形似彎弓,故名臺灣;一說,根據臺南附近的土人「大恩」二字的轉音而得名;一說,是由閩南話「臺員」轉音而得名;一說,是從「臺灣窩」(高山族浦族中的一個族稱)演變而來。

臺灣在元朝時叫什麼? 30

11樓:匿名使用者

元代臺灣稱為「留求」,或者「琉球」。元初積極經略海外,曾派專兵南征安南、佔屬城和爪哇,兩次東征日本,對於近在咫尺的臺灣,自然不能無意,故有兩次招撫臺灣之舉。據《元史》留求傳記載,至元二十八年(2023年)冬十月,元世祖派遣楊祥、吳志鬥、阮鑑等一行,攜帶詔書,出使招諭留求。

次年春夏之交,他們自澎湖出發,遇到一個「山長而低者」的地方,派人登岸察看,因言語不曉,被殺死三人,遂無功而還。對於此行,他們內部意見分歧,楊祥以為到了留求,要求阮鑑、吳志鬥出具「已到留求文字」,而二人則不同意。就事理推斷,此行既從澎湖出發,到達海上「山長而低者」的地方,這裡的人不曉語言,自是番人居住的地方,因而可能是臺灣西海岸的某個地點。

這個「山長而低者」的地方,不可能是澎湖群島的某個島嶼,因為澎湖群島僅有漢民,而無番人。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元朝時臺灣稱作

12樓:匿名使用者

c臺灣自古是我國的領土,東漢稱夷洲,隋時改稱流求,元朝時為琉球,明代又稱北港、東蕃。元明設巡檢司於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2023年)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2023年)建為臺灣省。

臺灣一詞最早見於官方文獻的是明崇禎八年(2023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從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臺灣」這一名稱由何而來?它的含義又是什麼?學術界仍持不同看法,尚難定論。

有人說「臺灣」是古代神話傳說「岱嶼」和「員嶠」首字聯名「岱員」轉變而來的;也有人說「臺灣」是因盛行於閩臺地區的颱風而得名;還有人說「臺灣」原作「埋冤」,後因其詞不詳才改稱為「臺灣」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臺者,每為天氣所虐,居者輒病死,不得歸,故以埋冤名之,志慘也。其後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連橫:

《臺灣通史·開闢篇》)。更多的人則主張「臺灣」之名**於陳第所著《東番記》中的「大員」、周嬰《遠遊篇》中的「臺員」和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的「大灣」。「臺灣」則由「大員」、「臺員」、「大灣」等或因語音相同轉譯,或以當地部落名稱謂轉化而來的。

例如《辭海》等都持這種看法。譚其驤等在《我國省區名稱的**》臺灣省條中,闡明瞭「臺灣」名稱的演變過程和各個時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說,十六世紀時有「大員」之稱,本指今臺南安平鎮附近一帶,是當地高山族部落名譯音。

進入十七世紀「大員」又改寫成臺灣。其時荷蘭侵略者在該地所築的熱蘭遮(zeeiandia)城,華人即稱之為臺灣城。2023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全島後,「臺灣」所指大致在今臺南市一帶。

清初建立臺灣府後,臺灣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個島嶼。另一種看法,認為因荷蘭人在海灣修城築臺,故名「臺灣」。道光重刻本康熙《臺灣縣誌》雲:

「荷蘭設市於此,築磚城,制若崇臺,其海濱沙環水曲曰灣,又泊舟處概謂之灣,此臺灣所由名也。」

此外,成書早於《東番記》的《日本一鑑》的《窮河話海》和《桴海圖經》兩冊中,都把臺灣稱作「大惠」。吳壯達認為「大惠」與《東番記》的「大員」及後出現的「臺員」、「大灣」 都是對同一地理物件的名稱從閩南方言轉化。他從安平古海灣「大灣」的轉化論證「臺灣」一名由來於「大灣」。

又據康熙《臺灣縣誌》所築城堡「制若崇臺」,「臺灣」的「臺」與「灣」兩字聯稱的含義才成立。2023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後,「臺灣」一名才被人們採用。邵秦在《臺灣名稱由來考略》(載《歷史研究》2023年第2期)一文中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臺灣閩音稱謂大員、臺員、大灣等,在荷蘭人侵臺前早已存在,在修城築臺前荷蘭人也隨中國人稱安平為「大員」;也不同意把「臺灣」之稱*****灣的「大灣」一名轉化而來,因為《東番記》並未記成大灣而寫成大員,《遠遊篇》作臺員。

「大員」、「臺員」在字義上不能表示出海灣之意。「臺灣」 應由來於原安平地區土著臺窩灣族,以其族名稱其地,據調查確認臺南城的大灣莊為臺窩灣族原住地。「大灣」即「臺窩灣」的同音異字。

荷蘭文獻中對安平一帶有時寫成tayo***n(臺窩灣),有時寫成tyovon(梯窩灣)、teijoan(大員)、toyouan(臺員)等。

中荷兩國的兩種不同民族語言對該地稱呼基本一致的記載,雄辨地證明了關於臺灣名稱最早**的出處,即與臺灣安平一帶土著臺窩族名稱有關。關於「臺灣」名稱的由來,目前雖仍存在分歧,但在辭書、報刊出版物中,涉及有關臺灣名稱**的有其一定的傾向性,很多專家、學者又都在積極研究**這個問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能揭開這個謎底。

參考資料

元朝時,稱臺灣為什麼,元朝時,臺灣叫作什麼

三國 夷洲 隋朝 流求 元朝 琉球 元朝時,臺灣叫作什麼?秦朝稱臺灣為 瀛州 三國時期稱為 夷州 隋代改為 流球 宋朝稱 毗舍耶 元朝時,又稱臺灣為 琉球 明初又叫做 東番 後來則有 雞籠山 北港 笨港 臺灣窩 等諸種稱謂 明代萬曆年間,才開始有 臺灣 之稱 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兵收復臺灣,曾改名為 東...

元朝年間為什麼有一些人被稱為色目人

這是為了好管理的吧,分為四等,分別是 蒙古人 色目人 漢人和南人 色目人是元朝人對自己族人以外的西北各族 西域以至歐洲人的概稱。色目 這個詞的意思是 各色名目 表明其種類繁多的意思。元,元朝統治者把治下的人民劃分為四等,分別是 蒙古人 色目人 漢人和南人。其中的色目人是元朝對 除蒙古以外的西北各族 ...

元朝時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麼?它對中國歷史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元朝的地方行bai 政制度是行省制。du 行省制的影響zhi 元朝創 立了行省制dao度,是行政區劃 度,也是今天我們現在屬省份劃分的基礎。行省制是13世紀以來中國的主要行政模式,源於元朝,明清兩朝得到發展,最終影響了現代中國的行政體制。蒙古族在大蒙古國時期,燕京 別失八里 阿母河三斷事官及歸降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