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地煞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歷史上有《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通常所說的《出師表》一般指《前出師表》。
出師表以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227年決定北上伐魏,奪取涼州,臨行之前上書後主,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
2樓:徐磊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玡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曾隱居躬耕於南陽臥龍崗十年。諸葛亮是三國時蜀漢丞相,歷史上有名政治家、軍事家。陳壽說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
漢末避亂荊州,躬耕隱居。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後輔佐劉備,聯合孫權,在赤壁地方火燒打敗曹操,與孫權,曹操瓜分荊州(劉備只佔有一小部分),西取益州,後攻打漢中,建蜀漢政權。
劉備稱帝,他任丞相。劉備死,受託輔助後主劉禪。他志在恢復漢室,統一中國,曾先後五次北伐中原,建興十二年(234年)死於軍中,終年五十四歲。
著有《諸葛亮集》。諸葛亮是歷史上一個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來的政治家,諸葛亮幾乎可以說稱得上是完人。
他起初跟著劉備,後來劉備死後,他又輔佐劉禪,劉禪是一個庸人,諸葛亮輔佐了他,大權都在諸葛亮手裡。但這個人沒有野心,沒有把劉禪弄下去,自己來作皇帝,從沒有這種心。劉禪什麼事都交給諸葛亮,從沒有懷疑過諸葛亮會不會奪他的權,奪他的皇位,從沒有過。
也從來沒有一個人在他中間來挑撥,沒有一個人對劉禪說:"諸葛亮許可權大了,對你不利。"或對諸葛亮說:
"劉禪那麼不中用,應該奪他的天下,自己作皇帝"。除了劉備託孤時說過這句話外,沒有人說過這句話。君臣相信,群臣彼此之間相信,這點在歷史上是很突出的,不容易,群臣之間古往今來的很少人做到這一點,皇帝如果不行的時候,權臣權力大的時候,總是發展到篡位奪權。
皇帝如果要是有點力量的時候,相權力大時,總是一定要把他做掉,好的把他貶掉,壞的就殺。
這篇表寫於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出師伐魏之前。其時蜀漢已從夷陵(今湖北宜都)戰役的慘敗中初步恢復過來,既與吳國通好,又穩定了自己的戰略後方,伐魏時機臻於成熟。在這篇表文中,諸葛亮勸說後主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還陳述了自己對先帝的「感激」之情和「興復漢室」的決心。
附詩一首: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編輯本段]文章理解
諸葛亮為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建興五年(227),他率師北伐,在出師前寫下這篇表文。 閱讀本文應著眼於「出師」這兩個字。具體地說,一是要看諸葛亮對出師後國內政事的安排。
諸葛亮跟後主劉禪之間既是君臣關係,又是輔政者與被輔政者的關係(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這次出師時,劉禪只有20歲,昏庸無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師後國內政局不穩,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出師後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不下的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裡一面勸勉劉禪開張聖聽,嚴明賞罰,一面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並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
二是要看諸葛亮怎樣說明出師的理由。北伐的決策,實際上是諸葛亮的決策。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有些人持靜觀態度,「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反對立即出兵。
在這篇表文裡,沒有重提這種爭論,只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的說明。這種說明沒有反覆陳說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為此,他歷敘自己的身世,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到這次北伐的決心,其間五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嘆」之情。
這種方式既能打動君主,又有利於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
據以上說明,可將本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1.廣開言路 2.嚴明賞罰 3.親賢臣遠小人的主見
第二部分(6~7段)追敘三顧茅廬之事。
第三部分(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歸結責任。
全文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彩。具體地說,
第一部分是寓情於議,在談論形勢、任務、治國方針和歷史經驗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後主劉禪能夠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因此一開始就提到「先帝創業」,接著依次說先帝對賢臣的「殊遇」、「簡拔」賢臣的標準和論史時的「嘆息痛恨」,既表達了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又有激發劉禪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於事,在敘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隨先帝創業經過和「受命以來」的工作的同時,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心願。
第三部分中,「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辭情懇切,更足以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
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讚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並論,說「至於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一時之英也。
」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感人之深,於此可見。
全文要點
分析形勢――提出三條建議―――敘經歷感帝恩――出師目標 ―――歸結責任
作者思想感情:報先帝而忠陛下
(1)、賞罰同一標準: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三條建議是:①開張聖聽(廣開言路);②嚴明賞罰;③親賢臣,遠小人( 親賢遠佞)
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
(3)、分析形勢:① 不利的客觀條件: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觀條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4)作者志趣(無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5)、臨危受命(創業艱難、患難與共的經歷):「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6)、先後漢興衰原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7)出師目標(「大事」、政治願望):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
(8)三顧茅廬(追隨先帝驅馳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9)表達感情: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建安十三年(208),先主遣亮自結於孫權,與曹軍戰於赤壁,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211),先主入蜀,亮與關羽守荊州。
建安十七年(212),先主攻劉璋,亮與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諸地。
建安十九年(214),先主領益州牧,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佔漢中,進位漢中王。
蜀漢章武元年(221),先主稱帝,以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秋七月,先主率師伐吳,亮留守成都。
章武三年(223),先主兵敗後還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先主託孤於丞相亮。後主即位,亮遣鄧芝通好吳國。
建興三年(225)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還成都。
建興五年(227),亮出屯漢中,上《出師表》。
建興六年(228)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
建興七年(229),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克定二郡。
建興九年(231),亮復出軍祁山,始以木牛運,糧盡退軍。
建興十年(232),亮休士勸農於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
建興十一年(233),亮使諸軍運米,集於斜谷口。
建興十二年(234)春,亮由斜谷出。秋八月,卒於渭濱。
3樓:我又起不上名了
符合傳統儒家意義的忠。
在其為謀其政。
但是從一定意義上說,諸葛的不足在於沒有培養足夠多的後繼人和能人。致使後來的蜀中無大將。事事鞠躬盡瘁,並不是一個高層領導者應該做的事情。從這點看,他的忠我認為是庸俗平凡的忠。
4樓:管越
諸葛的不足在於沒有培養足夠多的後繼人和能人。致使後來的蜀中無大將。事事鞠躬盡瘁,並不是一個高層領導者應該做的事情。從這點看,他的忠我認為是庸俗平凡的忠。
5樓:匿名使用者
他的忠是當時封建社會的一個傳統觀念,但是他為了自己的忠卻六次出岐山,致使生靈塗炭,所以他的忠的方式錯誤了,他完全可以休養生息,培育人才,掌握人心,得民心者即可的天下,只要有了民心,天下自然心向於蜀,而他六出祁山,致使國力大衰,並沒有什麼起色,劉備肯定也不想這樣,所以他的方式錯了
6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神的化身。
他殫精竭慮,死而後已,他要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很可惜的是他碰到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他想好了以後的事,他也應該看出來阿斗是扶不起來的,但是他必須這麼做,因為這是他對劉備的承諾。
7樓:本人姓關
殫精竭慮,死而後已,他要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很可惜的是他碰到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他想好了以後的事,他也應該看出來阿斗是扶不起來的,但是他必須這麼做,因為這是他對劉備的承諾。
8樓:匿名使用者
符合傳統儒家意義的忠
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忠
9樓:鎮域函靈
不管怎麼說,諸葛亮的忠仍是名垂青史,為人敬服的。漢末亂世,他滿腹經綸,卻不像其他謀士四處投主,煊赫一時。他只是在等,終於,他等到了劉備,或許這個軍馬甚微,風塵僕僕的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人選,但他還是被三顧而感動,為了這亂世的知遇之恩,他傾其一生,不可謂之愚忠。
他知道劉備兵微將寡,所以又一次次冒著危險去遊說,去為其爭取更大的幫助,不為別的,只為劉備傾全軍給他調譴的信任。在夷陵之戰後,劉備最後將蜀國託付與他,面對內憂外患的蜀國,他累了,但那股數十年的忠誠支援著他,直至操勞而死,這確是首屈一指的忠義。這是我的觀點~
出師表中諸葛亮認為可以出師北伐的條件是什麼
諸葛亮認為可以出師北伐的條件是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師表 分為 前出師表 和 後出師表 兩篇,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兩次北伐 227年與228年 魏國前,上呈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了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達了諸葛亮對先帝的知遇之...
出師表中諸葛亮最可貴的精神是什麼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杜甫的 蜀相 有云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內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容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還有一句是 出師一表真明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些都表達了諸葛亮的拳拳忠君愛國之情,為國為君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鞠躬盡瘁...
諸葛亮所做前後出師錶的歷史背景?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死,託孤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措施,此時蜀漢已從夷陵戰役的慘敗中初步恢復過來,和東吳的關係穩定,經濟,軍事均有不錯的發展,伐魏時機臻於成熟。公元 227 年準備伐魏。可是後主劉禪庸愚懦弱,胸無大志,這是諸葛亮最為憂慮的。為了開導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