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沉雨落鳳
年號是帝王用以紀念的名號,而廟號和諡號都是當一個人死後,對他做出的一生的評價。
廟號和諡號的區別,在於廟號只用於帝王,而諡號可以用作帝王、后妃、大臣。
以下是年號、廟號、諡號各自的簡介:
1、年號,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年號蘊涵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君臣朝野為之矚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腸,絞盡腦汁。
2、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
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
3、諡號,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2樓:夢夢在俺
年號、廟號、諡
號三者之間的區別是;
一、年號是用來代表年份
二、廟號是帝王在供奉時所用的名號
三、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
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廟號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隋以前,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
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諡號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擴充套件資料;
古語云: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皆中國古代國粹,並已伴隨**時代之結束而壽終正寢,飄然而去。
今朝予以審視回味,其感受如何,評價怎樣,必定是因人而異,見仁見智矣。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
1. 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
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
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2. 諡號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
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諡號有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諡,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諡,是門徒**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諡號。
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諡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
**以後,稱諡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諡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諡;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諡;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一般人的諡號多用兩字,如岳飛諡曰武穆,海瑞諡曰忠介。
3. 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片語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
追加者亦可視為諡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
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
4. 年號 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
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諡號或年號。具體參見《中國古代帝王稱號的演變》。
4樓:湖北中公教育網
首先我們來看年號。年號起源於中國,確切的說,是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也就是說在漢武帝之前是沒有年號的。從漢武帝開始,歷代帝王都會給自己確定一個年號,有些帝王只有一個年號,有些則有多個。
例如,明清兩代帝王的年號都只有一個,康熙、雍正、乾隆等等,這些都是他們的年號;而唐朝的皇帝則十分任性,他們給自己弄出來很多個年號,唐高宗李治有多達14個年號,永徽、顯慶、龍朔、麟德等等都是唐高宗使用過的年號。年號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用於紀年。一般改元從皇帝下詔的第二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古代紀年的時候,往往就用當朝皇帝的年號來紀念,比如說唐朝天寶十四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其中天寶便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天寶十四年就是天寶這個年號使用的第十四年,在這一年爆發了安史之亂。
其次我們來對照一下廟號。早在商王朝就已經開始使用廟號,但是周王朝推翻商王朝之後便廢除了廟號,直到漢朝又重新被使用,在這期間,廟號被廢止了將近一千年。廟號的使用,通常是在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被後世追尊的名號。
例如,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顯宗等等,這些稱呼都是廟號的稱呼。通常情況下被稱為太祖的,多是開國皇帝或者被追封的廟號。例如漢太祖劉邦是漢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魏太祖曹操則是被曹丕追封的廟號。
僅次於太祖的廟號是太宗,通常情況下稱為太宗的都是王朝的繼任者,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繼任者;清太宗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繼任者。
最後我們再來對比諡號。一個歷史人物死後,為了對這個人物進行蓋棺定論,我們會使用諡號來概括。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諡號並不是皇帝的專利,帝妃、諸侯、大臣死後也可以使用諡號。
諡號自周王朝便已經開始使用,秦始皇時期廢除諡號,漢朝開國之後重新恢復使用。例如周幽王的幽字、鄭莊公的莊字,都是諡號。諡號有褒貶之分。
歷史上美諡有如下幾個字: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這些字都含有褒義;同樣惡諡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此外還有一類諡號稱為平諡,有如下幾個字:
懷、悼、哀、閔、思、殤,這些諡號有同情的意味在裡面。由於歷史上的人物諡號的字數都比較多,所以我們通常並不使用諡號稱呼他們,而是使用廟號或者年號來稱呼他們。例如唐朝皇帝李世民,年號是貞觀,廟號是太宗、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總結對比一下這三類稱號的用法。年號用於皇帝生前,由皇帝自立;廟號是皇帝死後,被後世尊封;諡號的使用則未必僅限於皇帝,同樣是人死後被後世評價,但是有明顯的褒貶之分。
5樓:沐星辰曦
年號 :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
廟號 :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
諡號 :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
帝號:是在中國古代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的稱號,包括諡號、廟號、年號和尊號。自西漢至隋朝的皇帝多稱諡號,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
年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
國號:指的是國家稱號。中國古代的國號就是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中國的第一個國號是"夏",由夏啟所定。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
諡號: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6樓:英格拉姆
1、廟號
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諡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
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
2、諡號
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
3、年號
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年號,稱為改元。年號蘊涵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君臣朝野為之矚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腸,絞盡腦汁。
拓展資料: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
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
年號制度發端於中國,後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古代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目前仍使用年號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韓國、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所用的**紀年和朝鮮使用的主體紀年也常被誤認為是年號。
帝號諡號廟號尊號年號國號
帝號包括諡號 廟號 年號和尊號 廟號 諡號為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人及後世對亡帝的稱呼。自西漢至隋朝的皇帝多稱諡號。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 尊號,為皇帝在位時期,由臣下給予的尊稱,亦作為帝號。尊號始於唐朝武則天時期,尊號字數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稱呼時習慣於使用尊號之首的兩個字 年號,為最...
「孝文帝」是「廟號」「年號」「諡號
文帝是一個重要的諡號,從漢朝開始,這個諡號似乎成了王朝第二代的專用名詞,而且,還是太宗這個廟號專配的諡號,明太宗 清太宗本身都是馬背上的皇帝,諡為武帝也不見得差,可是,都視作文帝,因為,文帝中有經天緯地的含義。歷史上諡為文帝包括漢文帝 晉文帝 晉簡文帝 魏文帝 北魏文成帝 獻文帝 孝文帝 只有孝文帝...
廟號 諡號 帝號 年號分別是什麼意思?
古代皇帝的諡號 廟號和年號各自代表了什麼意思?年號代表著在皇位的時候的記錄年份的方法,而廟號指的是死亡以後,別人給自己的封號,時間不一樣,代表的意義不一樣,一個是自己決定的,一個是後代決定的。分別代表評價 祭祀的名號和紀年的名號,諡號是後人對帝王功過一生的褒貶評價,廟號是帝王死後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