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太極圖說解原文

2021-03-07 18:36:20 字數 5652 閱讀 5774

1樓:雨雪霏霏天蠍

原文: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 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勝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陰陽也,陰陽,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幹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

五**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曰明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

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譯文:

在宇宙之初,無限理論的資訊狀態就意味著太極的一氣能量狀態。太極拳運動時產生「陽氣」。當運動達到極限時,就會產生一種靜止的感覺。

這種「靜」狀態產生「陰氣」。當這種「靜態」狀態達到極限時,它將再次移動。運動和靜止成為彼此存在的基礎;在陰和楊分離之後,這兩種方式被建立起來。

由於陰陽的變化和融合,產生了水、火、木、金、土五種能量形態。天地五氣運動(五行),按分佈和排列順序,出現春、夏、秋、冬四季。因此:

五行從陰陽開始(統一);陰陽從太地開始(統一);太極本質上是無限的。

「五行」產生後,有其自身的特點。無窮、陰陽的本質和五行的本質巧妙地融合和濃縮在一起。

具有乾性和健康的性質,能產生陽剛之氣;具有溫和的性質,能產生陰柔之氣。這兩種氣相互作用,創造萬物。

萬物都是無止境的,所以宇宙是無止境的。只有人才能得到太極拳中最好的真理和陰陽五行的精髓,所以太極拳是萬物中最聰明(最神通)的。一旦人體形成,精神和思想就開始發出意識。

人體五行(氣)的性質逐漸受到人類社會與外界相互作用的影響。從那時起,人類社會各種各樣的事情都發生了。

聖人確立了「正、仁、義」的原則,提倡「靜」的修煉方法(先天的靜,無限的自然)。這就確立了做人的基本原則。

因此,聖人的德行與天地相一致,智慧與日月相一致,行動的順序與四季相一致,好運與厄運,以及鬼神的作用。這就是偉大的《周易》向我們揭示的!這個真理揭示了世界的真正根源和本質!

2樓:

《太極圖說解》是朱熹通過對周敦頤《太極圖說》說解,藉以闡發自己的哲學本體論而寫成的古籍,是其理學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此文成於乾道九年(1173),但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才向**傳授,並經過了反覆修改。

《太極圖說解》由【解】、【辯】及【注後記】三部分組成。每部分的原文分別如下:

【解】無極而太極。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彙之根柢也。故曰:「無極而太極。」非太極之外,復有無極也。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誠者,聖人之本,物之終始,而命之道也。其動也,誠之通也,繼之者善,萬物之所資以始也;其靜也,誠之復也,成之者性,萬物各正其性命也。

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蓋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

是以自其著者而觀之,則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觀之,則衝漠無朕,而動靜陰陽之理,已悉具於其中矣。雖然,推之於前,而不見其始之合;引之於後,而不見其終之離也。

故程子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質具於地,而氣行於天者也。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陽也,火、金,陰也。

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陽也,金、水,陰也。又統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陰也;又錯而言之,則動陽而靜陰也。蓋五行之變,至於不可窮,然無適而非陰陽之道。

至其所以為陰陽者,則又無適而非太極之本然也,夫豈有所虧欠閒隔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具,則造化發育之具無不備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渾然一體,莫非無極之妙;而無極之妙,亦未嘗不各具於一物之中也。蓋五行異質,四時異氣,而皆不能外乎陰陽;陰陽異位,動靜異時,而皆不能離乎太極。至於所以為太極者,又初無聲臭之可言,是性之本體然也。

天下豈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隨其氣質而所稟不同,所謂「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則渾然太極之全體,無不各具於一物之中,而性之無所不在,又可見矣。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幹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夫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此無極、二五所以混融而無閒者也,所謂「妙合」者也。「真」以理言,無妄之謂也;「精」以氣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氣聚而成形也。蓋性為之主,而陰陽五行為之經緯錯綜,又各以類凝聚而成形焉。

陽而健者成男,則父之道也;陰而順者成女,則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氣化而生者也。氣聚成形,則形交氣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變化無窮矣。

自男女而觀之,則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極也;自萬物而觀之,則萬物各一其性,而萬物一太極也。蓋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所謂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者,於此尤可以見其全矣。

子思子曰:「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此之謂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此言眾人具動靜之理,而常失之於動也。蓋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極之道焉。然陰陽五行,氣質交運,而人之所稟獨得其秀,故其心為最靈,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謂天地之心,而人之極也。

然形生於陰,神發於陽,五常之性,感物而動,而陽善、陰惡,又以類分,而五性之殊,散為萬事。蓋二氣五行,化生萬物,其在人者又如此。自非聖人全體太極有以定之,則欲動情勝,利害相攻,人極不立,而違禽獸不遠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此言聖人全動靜之德,而常本之於靜也。蓋人稟陰陽五行之秀氣以生,而聖人之生,又得其秀之秀者。是以其行之也中,其處之也正,其發之也仁,其裁之也義。

蓋一動一靜,莫不有以全夫太極之道,而無所虧焉,則向之所謂欲動情勝、利害相攻者,於此乎定矣。然靜者誠之復,而性之真也。苟非此心寂然無慾而靜,則又何以酬酢事物之變,而一天下之動哉!

故聖人中正仁義,動靜周流,而其動也必主乎靜。此其所以成位乎中,而天地日月、四時鬼神,有所不能違也。蓋必體立、而後用有以行,若程子論乾坤動靜,而曰:

「不專一則不能直遂,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亦此意爾。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聖人太極之全體,一動一靜,無適而非中正仁義之極,蓋不假修為而自然也。未至此而修之,君子之所以吉也;不知此而悖之,小人之所以凶也。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閒而已矣。

敬則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於無,則靜虛動直,而聖可學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陰陽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剛柔成質,地道之所以立也;仁義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隨事著見,故有三才之別,而於其中又各有體用之分焉,其實則一太極也。陽也,剛也,仁也,物之始也;陰也,柔也,義也,物之終也。

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則反其終而知所以死矣。此天地之閒,綱紀造化,流行古今,不言之妙。聖人作易,其大意蓋不出此,故引之以證其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易之為書,廣大悉備,然語其至極,則此圖盡之。其指豈不深哉!抑嘗聞之,程子昆弟之學於周子也,周子手是圖以授之。

程子之言性與天道,多出於此。然卒未嘗明以此圖示人,是則必有微意焉。學者亦不可以不知也。

【辯】愚既為此說,讀者病其**已甚,辨詰紛然,苦於酬應之不給也,故總而論之。大抵難者:或謂不當以繼善成性分陰陽,或謂不當以太極陰陽分道器,或謂不當以仁義中正分體用,或謂不當言一物各具一太極。

又有謂體用一源,不可言體立而後用行者;又有謂仁為統體,不可偏指為陽動者;又有謂仁義中正之分,不當反其類者。是數者之說,亦皆有理。然惜其於聖賢之意,皆得其一而遺其二也。

夫道體之全,渾然一致,而精粗本末、內外賓主之分,粲然於其中,有不可以毫釐差者。此聖賢之言,所以或離或合,或異或同,而乃所以為道體之全也。今徒知所謂渾然者之為大而樂言之,而不知夫所謂粲然者之未始相離也。

是以信同疑異,喜合惡離,其論每陷於一偏,卒為無星之稱,無寸之尺而已。豈不誤哉!

夫善之與性,不可謂有二物,明矣!然繼之者善,自其陰陽變化而言也;成之者性,自夫人物稟受而言也。陰陽變化,流行而未始有窮,陽之動也;人物稟受,一定而不可易,陰之靜也。

以此辨之,則亦安得無二者之分哉!然性善,形而上者也;陰陽,形而下者也。周子之意,亦豈直指善為陽而性為陰哉。

但話其分,則以為當屬之此耳。

陰陽太極,不可謂有二理必矣。然太極無象,而陰陽有氣,則亦安得而無上下之殊哉!此其所以為道器之別也。

故程子曰:「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須著如此說。然器,亦道也,道,亦器也。

」得此意而推之,則庶乎其不偏矣。

仁義中正,同乎一理者也。而析為體用,誠若有未安者。然仁者,善之長也;中者,嘉之會也;義者,利之宜也;正者,貞之體也。

而元亨者,誠之通也;利貞者,誠之復也。是則安得為無體用之分哉!萬物之生,同一太極者也。

而謂其各具,則亦有可疑者。然一物之中,天理完具,不相假借,不相陵奪,此統之所以有宗,會之所以有元也。是則安得不曰各具一太極哉!

若夫所謂體用一源者,程子之言蓋已密矣。其曰「體用一源」者,以至微之理言之,則衝漠無朕,而永珍昭然已具也。其曰「顯微無閒」者,以至著之象言之,則即事即物,而此理無乎不在也。

言理則先體而後用,蓋舉體而用之理已具,是所以為一源也。言事則先顯而後微,蓋即事而理之體可見,是所以為無閒也。然則所謂一源者,是豈漫無精粗先後之可言哉?

況既曰體立而後用行,則亦不嫌於先有此而後有彼矣。

所謂仁為統體者,則程子所謂專言之而包四者是也。然其言蓋曰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則是仁之所以包夫四者,固未嘗離夫偏言之一事,亦未有不識夫偏言之一事而可以驟語夫專言之統體者也。況此圖以仁配義,而復以中正參焉。

又與陰陽剛柔為類,則亦不得為專言之矣,安得遽以夫統體者言之,而昧夫陰陽動靜之別哉。至於中之為用,則以無過不及者言之,而非指所謂未發之中也。仁不為體,則亦以偏言一事者言之,而非指所謂專言之仁也。

對此而言,則正者所以為中之幹,而義者所以為仁之質,又可知矣。其為體用,亦豈為無說哉?

大抵周子之為是書,語意峻潔而混成,條理精密而疏暢。讀者誠能虛心一意,反覆潛玩,而毋以先入之說亂焉,則庶幾其有得乎周子之心,而無疑於紛紛之說矣。

【注後記】

熹既為此說,嘗錄以寄廣漢張敬夫。敬夫以書來曰:「二先生所與門人講論問答之言,見於書者詳矣。

其於西銘,蓋屢言之,至此圖,則未嘗一言及也,謂其必有微意,是則固然。然所謂微意者,果何謂耶?」熹竊謂以為此圖立象盡意,剖析幽微,周子蓋不得已而作也。

觀其手授之意,蓋以為惟程子為能當之。至程子而不言,則疑其未有能受之者爾。夫既未能默識於言意之表,則馳心空妙,入耳出囗,其弊必有不勝言者。

近年已覺頗有此弊矣。觀其答張閎中論易傳成書,深患無受之者,及東見錄中論橫渠清虛一大之說,使人向別處走,不若且只道敬,則其意亦可見矣。若西銘則推人以之天,即近以明遠,於學者日用最為親切,非若此書詳於性命之原,而略於進為之目,有不可以驟而語者也。

孔子雅言詩、書、執禮,而於易則鮮及焉。其意亦猶此耳。韓子曰:

「堯舜之利民也大,禹之慮民也深。」熹於周子、程子亦云。既以復於敬夫,因記其說於此。

幹道癸巳四月既望,熹謹書。

太極圖的真正含義是什麼,陰陽太極圖的含義是什麼 陰陽魚含義是什麼

太極圖的真正含義如下 太極圖意義深遠,其內涵包含了古代智慧哲學,體系出陰陽概念。太極圖主要體現觀點有三點。第一就是陰陽本是一,把陰陽畫到一個圓內,這是陰陽為一。第二就是陰陽互化的特點,由一點點的小陽發展到陽極的時候,一個小陰生出來,同理太極圖的另一面,一個小點點的陰,發展到陰極的時候,一個小陽生出來...

動態陰陽魚 也就是旋轉的太極圖

太極圖正確的是逆時針旋轉的。它所模擬的是地球的自轉,產生晝夜東西,輕清者 熱 上升分散為陽儀 重濁者 涼 下降凝聚為陰儀。上生者流動不息,以圓喻其流動變化 下降凝聚,以方喻其相對穩定。謂之為天地定位,天圓地方。故此,有天地定位天高地卑,高 熱 在上在南 低 寒 在下在北,這就是天地定位。太陽東昇西落...

我的世界旗幟如何做太極圖案,我的世界旗幟怎麼做

先這樣再這樣 再這樣然後在這樣 這樣恩,不太標準的太極圖就做好了,湊合著看吧.一面旗幟最多能有來6種圖案,而且最後自新增的圖bai案會覆蓋 du在原有圖案的頂部。但是通過作zhi弊dao能夠突破6個圖層的限制。旗幟在合成格中的位置可以隨意,只要染料的位置擺放正確就行。先做個圓型。大點最好。如果不圓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