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秋聲賦》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
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
賞析:秋聲,是秋天的聲音,作者從秋之色,容,氣,意四個方面把秋天的到來之後萬物所呈現的風貌和秋之內在「氣質」描繪得具體可感,其色顏容貌似乎呈現眼前,其慄冽之氣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膚,其蕭條之意似已圍裹全身。這種秋氣,是一種肅殺之氣,是讓人速生冷顫之氣。
它只要施展它的一點餘威,就會使繁茂蓊鬱的綠色變色,蔥蘢的佳木凋零。這樣,通過秋聲的描繪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繪。
《故都的秋》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賞析:作者用對比描寫的方法,向我們展示了第三幅故都秋景圖:秋蟬的殘聲。
在南國,蟬遠離人類,而在北國,蟬與人竟這樣地緊密關聯,難怪自古以來蟬就是文人墨客的詠歎之物,他們或者藉以抒情,或者用以明志。「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在被武則天**,落魄沉淪之後,以蟬自喻,高風亮節盡現其中。
「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隱居輞川的王維用來抒發清閒悠然的心境。郁達夫的人生與王維、駱賓王有著相似之處,聽到故都的蟬鳴,恐怕也難免有同類的悲涼傷感吧。
《長亭送別》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賞析:這支曲詞是歷來公認的寫景名句。相傳王實甫寫完此句後,思慮殫盡,撲地而死(暈厥)。
曲子寫的是秋景,傳統觀點一般認為是通過蕭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涼的心情,這值得商榷。我認為這幅秋景的基調不是悲涼蕭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蘇幕遮》詞為「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這裡,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的美麗畫面。
最能代表秋之蕭瑟的「黃葉」在范仲淹的筆下尚且不悲,何況是色彩更加絢麗的「黃花」呢?因此,「碧雲天,黃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紅葉,真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是一幅由藍、黃、紅構成的立體感極強的絢爛秋光圖。
郁達夫《故都的秋》的全文及解析
2樓:但我已愛上藍天
作品原文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閒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裡,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閒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唸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的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裡,讚頌秋的文字的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唸的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並於秋的歌頌和悲啼。
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裡,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裡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
不過在中國,文字裡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和關係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解析
1、摹繪寫情
《故都的秋》,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其主體部分是摹繪故都的秋景。文章採用「橫式結構」,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個方面,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2、對比託情
文章就是通過對比,把作者對「秋的認識」「秋的情感」烘托得「飽「「透」「十足」,這種對比烘托就成為了作者表達更深情感的一種手段。 作者為了把這種情感烘托、鋪墊得更為深沉,在首尾兩處進行照應,這一反覆,情感表達就更為濃烈。
3、設誓顯情
所謂「設誓」,作為一種修辭手法,為了表達這種對「故都的秋」喜愛的強烈情感,在結尾處就採用了這一方法。「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一設誓,採用假言推理作為邏輯背景,以這種不可能的方式偏離現實,表達了作者喜愛「故都之秋」的濃烈情感。
擴充套件資料
2023年4月12日直至2023年國民黨敗退臺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202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2023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鬥爭的痕跡。
3樓:匿名使用者
故都的秋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
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故都的秋》,作者以深情的的感觸,及細膩的的描繪給讀者勾勒出一幅北國秋景圖,使讀者禁不住要愛上故都的秋了。
這堪稱是一篇描寫秋情、秋韻的美文。《故都的秋》是作者對北國之秋的深情頌歌。
文章一開頭就緊緊扣住故都的秋「清、靜、悲涼」之特點來描寫故都的「秋味」、「秋意」,以抒發自己的「秋情」。如他寫「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這裡對北國之秋的深厚之情溢於言表,當然,不逢北國之秋犟勁十餘年了。
更是作者熱盼北國之秋的急切所在。
為了引起讀者的共鳴,對故都之秋那份神往之因,作者選擇了具有代表性和富有特色的秋花、秋草、秋蟬、秋雨、秋實等景物,把故都之秋烘托的絢麗而彩姿,那清靜且悲涼之情韻,含蓄且堅韌的品格,自然而然抓住了讀者的心絃。接著筆鋒一轉,寫到南國之秋像「二十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這巧妙的對比,都是為了渲染作者對故都的那份赤子之愛,而這不正是作者對大好河山的熱愛和頌揚嗎?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是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並不是名花,也並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訓鴿的飛聲。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道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
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象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象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者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閒人,咬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裡,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閒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麼?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字,總老象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唸錯的岐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人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象橄欖又象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來了。
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裡,頌讚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於秋的歌頌與悲啼。
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裡,也總以關於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在牢獄裡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於人,何嘗有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之分呢?
不過在中國,文字裡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係特別深了,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底。
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象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者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歐陽修秋聲賦
秋聲賦 北宋 歐陽修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 異哉 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澎湃 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 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餘謂童子 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 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餘曰 噫嘻,悲...
歐陽修的《秋聲賦》中描寫秋意的名句有哪些
其色慘淡,煙霏雲斂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氣慄冽,砭人肌骨 其意蕭條,山川寂廖。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猶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 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含義 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遠,日色晶明 它的氣候清冷蕭瑟,悲...
《秋聲賦》和《赤壁賦》都是寫秋的名篇嗎
赤壁賦不是,主要是感懷歷史興衰,時間流逝 歐陽修 秋聲賦 和郁達夫 故都的秋 中寫秋天的句子,還有賞析,作業急啊,再線等。求知識帝 秋聲賦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其氣慄冽,砭人肌骨 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悽悽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