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是積極意義大還是消極意義大

2021-03-21 23:08:13 字數 4196 閱讀 7230

1樓:威小人物

屈原死後,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鬥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昌蒲劍,喝著雄黃酒。預防奸邪的侵害。

百姓相信愛國詩人是不會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們搖著龍船,到處去尋覓詩人。他的愛國精神,已經在中國人民心中生了根。

今天我們隆重紀念屈原並不是為發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當歷史發展的眼光,重新認識和發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對當代有啟迪意義的精髓。2000多年前,屈原的政治思想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仍值得關注和繼承,他始終關注民眾的生存狀況和同情民眾遭遇的苦難;他迫切希望國家能按照法治的軌道前進;主張選賢舉能,反對任人唯親,提出不論人的身份貴賤,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這些政治思想構成了屈原人文理性的核心,是其美政理想的體現,不僅僅是僵硬的教條,尤其提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實踐要求,以其堅韌的求索精神,表現了他試圖在更廣闊的歷史空間、更大的文化視角探求人類生存的社會形態,探求人類精神棲息的理想模式,探求心目中的美政目標及其實現途徑。

雖然他失敗了,但其精神永遠不會磨滅,並對當今的政治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形成的對祖國、對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一面偉大旗幟,今天紀念屈原的最重要意義就是要弘揚他的愛國主義精神。21世紀的今天,我們仰望著這面愛國主義的大旗,培育全民的愛國情懷和愛國之心,腳踏實地關心人民的疾苦,解決人民的困難,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和騰飛。

針對當今許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態浮躁的背景下,有必要通過紀念活動,發掘和倡導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創精神,秉持 「吾不能變心而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堅持真理,不畏艱辛和勇於創新的人格精神,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更值得我們宣揚和繼承。

2樓:匿名使用者

積極意義大些。詳細如下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形成的對祖國、對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

而屈原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一面偉大旗幟,今天紀念屈原的最重要意義就是要弘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

21世紀的今天,仰望著這面愛國主義的大旗,培育全民的愛國情懷和愛國之心,腳踏實地關心人民的疾苦,解決人民的困難,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和騰飛。針對當今許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態浮躁的背景下,有必要通過紀念活動,發掘和倡導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創精神,秉持 「吾不能變心而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堅持真理,不畏艱辛和勇於創新的人格精神,值得思考和學習,更值得宣揚和繼承。

對屈原投江的看法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國家的衰敗,確實是每一個人都值得關注的事。可是楚王的昏庸,奸臣專權。

即使他再怎麼盡心盡力也得不到朝廷的重視,這值得嗎!!!就因為這些,就投江自刎,放棄生命等於放棄了一切。既然得不到重視為何還要為他賣命?!

不如順從時代發展的潮流,謀得一官半職,娶妻生子,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管他世道如何!!不被批判,不被否認,更不會被驅逐。

哪怕楚國滅亡,再扶助新的天子,效忠於他。他生命的價值不應只是如此而已。

4樓:匿名使用者

在後世看來,大多認為屈原死的不值,認為只要活著,一切都將好起來。這話我承認,確實沒錯,當今社會人類必須得樂觀。但我們始終未站在屈原本身所處社會背景來評價,所有的評價都是片面的。

5樓:索大順

簡單摘錄,詳細請參考:

屈原 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沈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回答者: hjfhhq - 進士出身 九級 9-17 13:18

6樓:徐國人

故意在端午節跳江,以表示對楚國的忠心。

端午節最初是越國人紀念文種大夫的節日,後流傳到吳國故地、楚國,吳地人以其紀念伍子胥。

屈原一跳,端午節的原始本質也給沉入江底了。

7樓:風動石

不值,無理想可言;但愛國可彰。

8樓:風吟柳詠

國亡積怨,投江而死,古議如此,復有何說?

屈原投江的意義何在 我們應不應該支援

9樓:ceo雄風

屈原面對昏庸無道的君主,空有一腔報國之志無力施展,而眼睜睜看著國家走向淪亡,要保住自己氣節,要表明自己的心志,除了跳江,還有選擇嗎?

我想他是可以選擇的。當年的楚國,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國家淪亡。

那個時候,需要的是有更多的仁人志士來為國家的興盛、老百姓的安康奔走努力。縱然個人的力量很小,縱然自己留存於世好象也於事無補,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活著,就會有希望,只要活著,就有可能有機會改變。屈原沒有選擇活著,是他不能忍受世事的汙濁,不能忍受苟且偷生的日子。

他只有一了百了。

可他的一了百有有什麼意義呢?他的巨集圖大志依然沒有實現。從某種角度來說,他的「一跳」,就是在逃避,就是在放棄。

用一死以明志,只是成就了自我,但並沒有成就自己的愛與責任,他的祖國和那些老百姓,依然在水深火熱之中。也許是因為,從古到今,都擁有「生命責任高於天」這樣的觀點,所以會為他以死明志而感嘆而敬佩,我也從內心佩服他的這種寧折不彎的氣節,但這這又怎麼可以阻止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前兩天和一朋友聊天時也說到生與死這個又大又空洞的問題。面對當前這個激烈競爭的時代,孩子、房子、位子,這些事情在很多時候都感到如頭上的幾座大山,真有不想再活下去的念頭。但自己深知,這不可以,活在世上真的不止是為自己而活,也沒有權力只為自己而活。

來到世間就有一份責任。自己可以一了百了,可自己的家人怎麼辦?自己為人的責任如何盡?

自己不可以放棄不可以逃避。無論多難,都只能選擇面對。

當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我們不能把這種世俗的目標和先賢能氣節相提並論。但我始終認為,有時候,以退為進不失為策略。面對國家和個人的得失,如果我們繼續堅持,如果我們不放棄努力,說不定某一天,事情就有了轉機,我們就可以看到柳暗花明。

屈原當年不跳江,結果又如何?我們不能猜到,但如果愛國,就不應該讓自己來決定生死,而應該由國家來決定自己的生死,如將士的戰死沙場,如文官的鞠躬盡瘁。

屈原投江有什麼意義?

10樓:閒擲葡萄

一、屈原投江,一方面是他對當時楚國政權的極度失望,當時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他是極度的悲憤;另一方面也是以死明志,以死警醒昏昏的楚王、楚國貴族和楚國民眾,希望以他的死,來喚醒他們積極變法自強。

二、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

三、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屈原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

他被後人稱為「詩魂"。

四、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 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

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

如何看待屈原投江這問題

11樓:其儉義酉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12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可以不投啦 ,又沒人逼他

我認為他的投江只是作為那個時代文人對政治制度的無奈,他的投江代表了文人中無奈的吶喊

13樓:匿名使用者

只是無奈與落寞

覺得國破家亡生不如死

14樓:粉紅鳳凰★菲

古代文人比一般的武夫更不怕死亡

新航路的開闢的積極意義與消極影響

一 意義 1 積極 1 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商業革命 新航路開闢後歐洲的 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商業地位被西班牙 葡萄牙以及英國 尼德蘭所代替。新的商業經營方式的出現,如 銀行 交易所 以及股份公司紛紛建立。經商觀念成為社會主流觀念,從事商業的人員激增。大量流入歐洲,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

有積極意義的現代詩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鬱的日子將會過去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 現在卻常是憂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有的地方是這樣翻譯的 一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也不要氣餒.在愁苦的日子裡要心平氣和 相信...

文化對旅遊發展的積極意義

加強旅遊文化建設對旅遊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專家說,旅遊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又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隨著國民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旅遊已經成為當下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旅遊作為一項時尚活動,外在表現為人的空間流動,而其實質卻體現著各種文化的交流 融合與碰撞,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