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上的旨意由什麼人下達,怎麼保證公信力?難道天下人都認識

2021-03-21 23:47:57 字數 5901 閱讀 8228

1樓:出言無章

中書省和皇帝一起定旨意,由門下省審查是不是合理,不合理的發回中書

省重籤,如果合理交由尚書省及尚書省轄下的六部付於實施。

皇帝的旨意一般不會親筆寫,開頭稱為「詔曰」,如果親筆詔書則會寫「制約,門下。。。」;「奉天承運,皇帝召曰」是朱元璋弄出來的。古代一道聖旨可不像電視劇裡那麼容容易易就付諸實施的,要經過很多程式。

如果是祕製,那麼久會用很普通白紙寫,稱為「中旨」。

皇上的旨意是聖旨,那麼太上皇頒佈的旨意叫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一朝天子一朝臣,太上皇沒實力,但是皇太后就不一樣了

古代皇帝要殺人動不動就滅族,聖旨下來需要時間,為什麼他們不跑?

3樓:哈嘍你玩嘍

我認為在古代除非犯了不可饒恕的大罪,皇帝是不會誅殺九族的,比如說你要謀反,這就在根本上觸動了皇帝的利益,皇帝肯定會誅殺九族,聖旨下達雖然需要時間,但是當時古代的江湖浩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的監察機構遍佈天下,就算跑到天涯海角皇帝也會找到,並且殺死。而且跟隨聖旨一起到的就是皇帝的兵馬,聖旨宣讀完畢,馬上就大開殺戒。

誅殺九族作為古代的一種刑罰十分嚴厲,古代的交通十分不便利,就算提前知道了訊息前去報信,也是十分需要時間的,而且所走的道路也是官道,途中的驛站也有皇帝的兵馬,所以想去通風報信並讓其逃跑也是十分困難的。

皇帝設立多種管理制度,而且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一般被誅殺九族的都是一些達官顯貴,他們的名聲在當時差不多都有所耳聞,一個公眾人物如果想跑,天下人都認識他,百姓為了活命或者得到一些賞賜肯定會向衙門舉報這個人的行蹤,無論跑到**都會被誅殺。

古代還具有非常先進的戶籍制度,不論走到**都會有你的動向,而且古代的錢財都要靠帶走,可以想想有些人奮鬥了一生換來的財富,就算讓他們死也不願意失去,還有一些一生為皇帝效勞的人,皇帝就這樣殺了他,肯定會不甘心,所以寧願死也不願意跑。

4樓:佳惠風

在中國古代,人員流動是相對較為靜止的,一來交通不便,二來底層群眾多依附地主的土地,真正流於街市的就那麼一票人,且不說三族幾十上百人舟車幾裡的,就是跑那麼幾個人,皇榜一貼,群眾一看陌生人,好了,群眾報保長,保長報縣臺,縣臺出人控制。

5樓:莫邪

古代通訊不夠發達,所以當他們知道訊息的時候聖旨也已經傳達。而且如果都跑了,皇帝也肯定會派兵追捕,所以逃是逃不掉的。

6樓:匿名使用者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能跑的都是一些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散人,而一個家族他的根基,祖業都在這裡跑不了的,而且古人尤其是讀書人祖宗思想根深蒂固,拋棄祖上的榮耀是想也不會想的事情。

7樓:匿名使用者

值得皇帝去殺得人一定有很大的權利或官職,也會有很大的家族,想逃跑並不是那麼容易,而且就算逃跑了最終也難逃一死。

8樓:123哈哈哈哈

雖然聖旨下來確實是需要時間的,但是這麼一點點時間,根本是不夠一家人,甚至一個家族逃跑的,所以不是不想跑,而是跑不掉。

9樓:哦喲你走開

哈哈哈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好理解啊,誰說的他們就不跑,問題是地盤就那麼大你能跑到**去?那麼一大個家族呢,況且派去的武士和普通人武力值也不是一個級別的呀。

10樓:長巷裡

我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制度中,皇權至高無上,就算逃跑也會被全國通緝,每一片區域都有專門的負責人缺人少人一查便知,逃跑並不實際。而且逃跑罪責更加重大,是愚蠢的做法。

11樓:哎柚現女友

跑了之後會連累更多的人,也來不及逃跑,全族上下多少人,也不一定住在一起,並且他們的意識裡有著很深的奴性,這時候就只有服從了。

12樓:今天沒有吃耀

可能以前通訊不便利,大多都是靠人去傳播訊息的,聖旨下來之前他們可能都不知道,也沒有時間去給他們帶上一家老小去逃跑。

古代皇帝要殺人動不動就滅族,聖旨下來需要時間,為什麼他們不跑呢?

13樓:阿芯

古代封建社會下,皇帝就是擁有最高王權的人,也就會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講究。

14樓:華哥哥

因為古代人的思想問題,一直有那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還有就是不想揹負千古罵名。

15樓:星

皇權思想,尊卑思想,階級觀念根深蒂固

16樓:sophia微然

古代社會,皇帝作為最高決策者,是永人人都不可侵犯的

17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皇帝是至高無上,這就是不得違抗的天命。

18樓:野人的貓

跑的話,會連累自己的親人,難道為了自己一個人,讓全家都受罪嗎

19樓:阿芯

封建社會,君讓我死我不得不死就是原因

20樓:星空下的小哪吒

交通不發達,科技不發達,害怕連累家人。

2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皇帝要滅族的時候下聖旨的時間,其實也不需要多少的,有時候只需要一個口頭的指令

22樓:葳蕤緩帶

擔心連累家人??????

古裝劇常出現的「君王聖旨」,蘊含了什麼被人為忽略的冷知識?

23樓:烏龜的狗

其實如果我們有認真研究

面對不同的宣讀物件,甚至其實也是分等級的,如果宣讀的物件是一品大臣,那麼聖旨的肘屏就是玉,二品是黑犀牛角軸,三品是貼金軸,四品和五品都是黑牛角軸。所以這些細節如果沒有認真研究過甚至的話,其實真的不知道也是非常的正常的。

而且在防偽的標識上面也是做了很多的處理,因為像現在其實很多東西都是可以造假的,更何況是皇上的聖旨,所以在防偽方面是有著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誌。面對不同等級的**所要用到的聖旨,都是有不同顏色和形制的。如果顏色是越豐富,那麼代表那個宣讀的**的品級是越高的。

而且在內容上面也是有所不同的。每一個時代的甚至格式都是不一樣的,我們看電視劇也會知道,開頭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實是錯的。在最開始的時候,甚至的開頭會直接寫詔曰制曰。

這兩個也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如果是詔曰的話,就是說明這個聖旨是皇上口述別人**的。另外一種就是皇帝自己寫的。

24樓:大愚若智

古裝劇常出現的「君王聖旨」,蘊含了什麼被人為忽略的冷知識

看過古裝劇的朋友一定對「聖旨」不會陌生,每到緊急時刻往往會有聖旨出現。而太監與聖旨往往又是標配,皇帝的聖旨基本上是以太監代為傳達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太監前往傳旨時往往會說一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之後便開始宣讀聖旨的內容了。那麼,我們不禁會問中國古代的聖旨都是這種格式嗎?這種格式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對聖旨的前世今生做一個簡要介紹。

圖1 古裝劇中宣讀聖旨的場景

一、聖旨,顧名思義即皇帝的旨意。

查閱文獻,我們發現「聖旨」一詞最早出現於東漢蔡邕的《陳政事七要疏》中。其中說道:「臣伏讀聖旨,雖周成遇風,訊諸執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無以或加。

」在古代社會,皇帝向臣民宣佈命令時為了顯得鄭重往往會通過「聖旨」這一中介。宣讀聖旨的人便成為皇帝的信使,受到別人的敬畏。因此,聖旨便成為帝王權力的象徵。

其實聖旨也是分等級的,面對不同的宣讀物件,聖旨的軸柄也是不同的。

宣讀物件為一品大臣,軸柄為玉;

二品則為黑犀牛角軸;

三品則為貼金軸;

四品、五品則為黑牛角軸。

另外,聖旨的材質也是非常考究的,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則為祥雲瑞鶴。

聖旨作為皇帝權力的象徵,因此顯得極為重要,那麼做些防偽處理也是非常必要的了。在聖旨的兩端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誌。

圖2 成吉思汗的聖旨

圖3 明代聖旨

二、對於聖旨的形質我們知道了,那麼其功用到底是什麼呢?

除了皇帝下達命令外,在封賞有功**和賞賜爵位名號時也會頒佈一些誥命、敕令,而傳達這些旨意的載體就是聖旨。不同等級的**有不同顏色、形質的聖旨,因此對於**來說,擁有聖旨的種類、顏色越豐富,代表**的品級越高。

這種情況在清代最為普遍,只要是五品以上的**,色彩顯得十分斑斕,其中顏色種類最豐富的是七彩聖旨。但是,五品以下的**聖旨色彩則顯得非常單一,往往是純白綾。

圖4 明朝萬曆年間的聖旨

圖5 明朝弘治皇帝的聖旨

三、接下來我們說說聖旨的格式吧。

我們一般誤以為古代的聖旨開頭都會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實不然。在不同時代,聖旨的格式也是不同的。

如在最初的時候,聖旨的開頭往往會寫詔曰、制曰。但是制曰、詔曰也是有區別的,如果是詔曰則為皇帝口述,旁人**;如果是皇帝自己寫的則為制曰。

我們不妨來看看漢代的聖旨格式。以《漢書·黃霸傳》為例,其中說道:「其以賢良高弟揚州刺史霸為潁川太守,秩比二千石。」結尾則會說「如故事」幾個字。

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門下省成為釋出詔書的機構,因此詔書的開頭便寫道「敕門下」,當然也有稱呼「敕某」。至於結尾嘛,一般會說「故茲詔示,想宜知悉」、「佈告中外,提朕意焉」等等。

到了宋代,「聖旨」的稱呼也變得較為普遍。如宋人岳珂說:「國朝所司承旨之別;乘輿稱聖旨,中宮稱教旨,儲闈稱令旨。

」也就是說,在宋代,皇帝釋出的命令叫作「聖旨」;皇后釋出稱為「教旨」;太子釋出的命令則稱為「令旨」。劃分的如此仔細,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圖6 宋高宗手敕岳飛《起復詔》紙本

圖7 聖旨 上所寫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由於受戲曲、電視劇的影響,我們以為古代的聖旨開頭都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格式。

其實不然,這種情況是到了明朝朱元璋時期才出現的。而且句讀也不是這樣,而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裡就牽涉到兩個概念,一個是「命」,一個是「運」。

那麼什麼是命呢?皇帝代的又是什麼命呢?

我們不妨看看董仲舒是如何說的,其在《春秋繁路》的《深察名號》一篇中寫道:「受命於天,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亦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這也就是說,皇帝之所以被稱為天子,是因為受命於天。

天子即上天之子,代表天管理人間,因此應當向對待父親那樣孝順上天,一舉一動都要符合天意。如此則在皇帝頭上懸置了一個超越性的存在「天」來約束其權力,因此皇帝也並非無法無法了。因此,「奉天」之意即秉承天命之意。

圖8 清乾隆十六年(2023年)滿漢文寫本五彩絹質誥命一軸

圖9 道光皇帝的聖旨

那麼,到底什麼是「承運」呢?

這就不得不提及戰國時期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鄒衍。鄒衍最著名的觀點就是「五德終始說」,所謂的五德終始就是把五行道德化,利用五行的生克,配以五色來說明歷史的演變。

我們知道秦代尚黑,水德;

秦代是滅亡周朝而建立的,因此周朝屬火德,尚赤;

周滅尚,因此周朝屬金德,尚白;

周滅夏,因此夏屬木德,尚青;

夏克虞舜,因此舜為土德,尚黃。

由此,我們知道從舜道秦,分別為土、木、金、火、水。這代表了歷史演變規律,故稱為五德。因此所謂的「奉天承運」即是承了「五德終始之運」。

圖10 清同治皇帝聖旨

圖11 光緒皇帝的聖旨

我們來看看當時的一份聖旨,內容如下:

奉天承運皇帝,

敕曰:忠孝之家,庭訓早膺乎節義繩武之胤堂諭切凜乎綱常,光前無沗,貼後有方,爰申疏爵之榮,用章式谷之報。爾畢言,乃先王相國畢士安之子,耀州太原畢仲遊之父,英資俊爽,目光如電,惠族睦宗,類晏嬰之貸眾,解衣推食同範純之好仁篤啟亢宗之嗣茂顯體國之忠,茲以覃恩,加贈爾為亞中大夫,錫之敕命於戲,麟趾超群,青鎖彰義方之訓,班衣煥採,紫宸表餘慶之光。

這便是典型的明清時期的聖旨,開頭「奉天承運皇帝」,即是說明皇帝上承「天命」,下承「五德終始之運」。「敕曰」則說明這份聖旨是由皇帝親筆書寫。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皇帝十分重視這位大臣,而對於臣子來說能夠在有生之年得到這樣一份聖旨也是一件殊榮!

皇帝的老婆叫什麼名字,古代皇上的老婆叫什麼

以唐代後宮為例,來看看後宮到底有多少人,我們以當時有地位之女性列一表專如下 依照 屬唐朝體制,最完整規範 1 皇后。2 四夫人 貴妃 淑妃 德妃 賢妃 以上正一品 3 九嬪 昭儀 昭容 昭媛 修儀 修容 修媛 充儀 充容 充媛 以上正二品 4 二十七世婦 婕妤九人 正三品 美人九人 正四品 才人九人...

古代皇上頭上戴的那個類似髮簪的東西叫什麼

皇帝戴冕冠又叫通天冠,還叫yan 絞絲旁加一個延,打不出來 相傳是皇帝 此皇帝指炎帝黃帝的那個人 所發明。或叫九旒冕,板長12寸,寬7寸,前圓後方,外黑,內為紅綠二色。皇帝12旒,白玉珠。諸侯7旒,青玉珠。卿大夫5旒,黑玉珠。祭祀及重大禮儀所用 古代的男人都蓄髮,所以男人也要用髮簪。杜甫詩 白頭搔更...

古代皇帝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皇位(皇上的椅子)坐的

椅始源於魏晉和隋朝,初名為胡床或馬紮,直至唐明宗時期開始形成有靠背的椅子,到宋代出現交椅,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成語正襟危坐也是源於歷代皇帝在交椅上的坐姿。沒有,當時還沒有椅子呢。皇位最早可能出現在漢末。宋。高承 事物紀原 引 風俗通 稱 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後漢書。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