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 的簡略內容,端午節的由來 30字的簡略內容

2021-03-22 08:28:41 字數 5451 閱讀 5322

1樓:靠名真tm難起

端午節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擴充套件資料: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說法不一,爭論不休。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

1、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 》兩文中考證認為:古越民族自認為是「龍子」,以龍為圖騰,他們在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裡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並在端午節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

2、源於紀念屈原

屈原,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一生忠君愛國,卻屢遭排擠,終被放逐。他懷國感時,在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後,於五月初五抱石自沉汨羅江。

當地百姓聞訊划船撈救,始終尋不到屈原的屍體。為了寄託哀思,人們常常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為龍舟競賽。為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人們又紛紛拿米團投入江中,後來就有了吃粽子的習俗。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形成了龍舟競渡、吃粽子風俗紀念屈原。

3、源於紀念伍子胥

這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也是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他投奔吳國,屢立戰功,卻被讒言陷害,含冤自刎而死。吳王夫差令人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初五投入江中。

人們把端午節亦稱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4、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曹娥在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世人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並以五月初五紀念她。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偉大辭賦,已廣泛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2樓:寧寧嗨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楚國百姓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不想遭到權臣貴族等人的強烈反對,楚懷王聽信讒言革去屈原官職,屈原被趕出都城後,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滅亡,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做亡國奴。屈原在五月五日那天,寫下自己的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食物,「撲通、撲通」地全部丟進汨羅江裡,說是魚龍蝦蟹吃飽之後,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狀紛紛仿效。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汨羅江裡,說是要用雄黃酒藥暈水裡水獸,以免其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包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4樓:影視圈圈侃

中華民間小故事:端午節的由來

5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為人清正的大夫,於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屍身。後世延續為傳統,漸漸演化為端午節

6樓:不要欺騙愛

為了紀念在楚江自盡的屈原,吃粽子(怕魚吃他的屍體)、賽龍舟(趕魚)都是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來歷簡介30字左右

7樓:阿沾

端午節來歷:初源於古代百越地區對龍圖騰的崇拜與信仰。後源於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

1、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

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

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2、源於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仲夏端午是龍**的節日,以扒龍舟形式祭龍祖是端午節俗的核心內容,此外由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習俗。根據陰陽術數,午為陽,重午為至陽;鬥指正南,卦象為離,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屬火,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

因此古人認為重午是天地純陽正氣極盛的吉祥日子。古人把端午日午時,三午相重,視為極陽時分,最能闢陰邪;古人還把端午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稱為「龍花會」,有「千載難逢龍花會」之說。夏季是陰陽二氣相爭的時節,陽迫於上、陰迫於下。

夏季也是一個驅除瘟疫的季度,因此端午習俗注入了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端午這天必不可少的也有"祛病防疫"活動,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闢陰邪與祛病防疫內涵,如掛艾草、午時水、沐蘭湯、薰蒼朮等等習俗。

8樓:匿名使用者

寫回答有獎勵檢視全部26個回答

158*****631

lv.12020-03-24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

9樓:新蘭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10樓:匿名使用者

屈原跳江死後,人民因崇拜屈原,不願他的屍體被魚吃掉,所以包粽子扔下江中,希望能儲存屈原的屍體,又通過賽龍舟,驅趕游魚。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把這一天定為端午,後來就成了端午節。

11樓:匿名使用者

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屈原。這種說法流傳的最廣。楚王在寵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屢勸不改,反被流放。

在放逐途中,屈原聽到秦國連敗楚國,國家命運危在旦夕,於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現在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就是這樣的。我過端午節那天,南方會舉行賽龍舟吃粽子比賽……北方則會去踏青。請大家記住這個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先輩的精神,讓我們一起努力。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12樓:百度使用者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13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的由來

五月五,月、日都是五,所以又叫重五,也叫重午。

此外呢,端午還有很多稱乎。

比如說:

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14樓:匿名使用者

、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15樓:可愛薰衣草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時至今日至少有

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裡食用。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

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隻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

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佔據著一定的位置。 過去端午節還有躲午的習俗,此種習俗源於一 種信仰,即:

五月為「 惡 月」 ,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於是日將未滿週歲的兒女帶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為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 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裝置的民間,容易發生傳染病,遂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於是產生躲午習俗,如今這一節日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仍然流行 。

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 荊楚歲時記 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 端陽節 此外端午節還稱 午日節 五月節 龍舟節 浴...

端午節的由來和來歷,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端午節 dragon boat festival 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 午日節 五月節等。端午節 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傳戰國時,楚國大夫屈...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由來 30字

端午節的來歷抄 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 續齊諧記 和北周宗驚 荊楚歲時記 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