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說水克土,曹操的黑色軍隊把袁紹的黃色軍隊打敗,魏國的黑色軍隊把蜀漢的黃色軍隊打敗

2021-03-22 18:52:12 字數 6406 閱讀 7665

1樓:文墨軒主人

這是一種分水上的說法,不是絕對的,具體情況有很多客觀因素。

三國演義裡曹操軍隊是黑色衣服,袁紹軍隊是黃色衣服,劉備軍隊也是黃色衣服,孫策和孫權的軍隊是綠色衣服

2樓:歷史禁地

實際上當時可能都一樣的,只不過是電視劇為了好區分才弄成這樣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裡之所以衣服顏色不一樣,那是因為在戰爭中,怕打錯了所以才衣服不一樣

關於戰爭的10個成語(要解釋)

4樓:匿名使用者

1)破釜沉舟:項羽與秦軍作戰,過了漳河後把過河的船全弄沉了,讓士兵們知道沒有退路,之後9戰9勝,擊潰秦軍,救出了友軍。

喻意就是用絕望來激發士氣,奮力一搏,不成功便成仁。

2)戰國時齊軍不直接救援,而是圍攻魏國,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

喻意是不直接達到目的,而是迂迴取得。特別是指不直接救援,而是轉移敵人注意力,達到救援目的。

3)聲東擊西:貌似沒什麼特別典故,意思就是放出煙霧讓敵人判斷錯自己的攻擊方向,然後攻擊敵人不備的地方。以敵人能重點防禦或設下埋伏。

4)調虎離山,應該是出自明朝的三十六計。就是吸引敵人主力的注意力,使其自行離開原地,達到輕取該地的目的。

5)退避三舍:晉國的重耳當年逃到楚王那裡,受到好的款待,楚王說你以後回國得勢了,得對我好點兒啊。重耳就答應說如果以後我們開戰,我的軍隊退避三舍(一舍30裡),以報答您今日的款待。

日後真的兩國開戰,重耳也真後退了,結果楚軍以為對方是逃跑,就加緊追擊,太急切了被抓到弱點失敗了。

喻意就是不與人爭,退讓。雖然從典故中看,可能是一種計謀或重視承諾,但退避三舍在使用時主要就是表示「其他人避讓他」的意思。

6)《六韜》的分進合擊,就是說讓軍隊分幾路出動,最後合起來再實施攻擊。分幾路的好處是各路比較隱蔽,補給也比較方便(因為行軍經過的面積大,能就地找到的補給就多,後勤也可以利用更多道路,運送補給也更方便)。最後再集中兵力攻擊。

但是分進合擊是有風險的,比如被各個擊破或延誤了匯合時間、地點。

比喻就是從多各方面逼近目標,最後把各種努力集中到一起最終達成目標。

7)各個擊破:就是在敵人分散、還沒集中時,分別予以擊破。可能是敵人客觀上沒有集中在一起(比如分兵防守),也可能是利用敵人的不團結導致的分散。

8)固若金湯:就是「城防的牢固如金屬造的城牆、滾水做護城河」。就是比喻防禦堅固。

9)步步為營,出自羅貫中《三國演義》。

意思是每前進一點兒距離,就要安下營壘。表示謹慎前進,穩固成果,不冒進。

10)四面楚歌,項羽被劉邦困住後,劉邦讓降兵唱楚歌,搞得項羽軍心思鄉,無心戀戰,而且更加劇了大家絕望的情緒(被包圍了)。

形容處於絕境,四周都是威脅。

有沒有形容戰爭的四字詞語或成語

5樓:口袋王

【軍】 軍令如山 孤軍奮戰 孤軍深入 千軍萬馬 全軍覆沒 異軍突起 橫掃千軍 潰不成軍

勇冠三軍

【槍】 槍林彈雨 單槍匹馬 荷槍實彈 脣槍舌劍 臨陣磨槍【彈】 彈盡糧絕 彈丸之地 槍林彈雨 明珠彈雀 荷槍實彈【刀】 刀光劍影 刀山火海 牛刀小試 大刀闊斧 心如刀割【劍】 劍拔弩張 刀光劍影 口蜜腹劍 脣槍舌劍【車】 前車之鑑 懷水車薪 丟卒保車 螳臂擋車 學富五車 閉門造車【旗】 旗開得勝 旗鼓相當 偃旗息鼓 重灌旗鼓 順風扯旗【鼓】 一鼓作氣 膠柱鼓瑟 歡欣鼓舞 打退堂鼓 偃旗息鼓 重灌旗鼓【弓】 驚弓之鳥 杯弓蛇影 鳥盡弓藏 左右開弓【陣】 臨陣脫逃 嚴陣以待 臨陣磨槍 衝鋒陷陣【戰】 百戰百勝 三戰三北 速戰速決 轉戰千里 背水一戰 決一死戰 南征北戰 能征慣戰

6樓:2颯颯颯

戰鼓雷鳴,千軍萬馬,浩浩蕩蕩,白刃相接,槍林彈雨,金鼓連天,勢如破竹

腥風血雨,硝煙瀰漫,生死肉搏,天昏地暗,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烽火連天

橫屍遍野,血流成河,赤膊上陣

7樓:匿名使用者

萬夫莫開

草木皆兵

馬革裹屍

赤膊上陣

烏合之眾

打草驚蛇

四面楚歌

用兵如神

有勇無謀

全民皆兵

聲東擊西

攻其不備

出其不意

堅壁清野

揭竿而起

圍魏救趙

四面楚歌

作壁上觀

暗渡陳倉

城下之盟

五十步笑百步

殺身成仁

紙上談兵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

步步為營

望梅止渴

運疇帷幄

一鼓作氣

再衰三竭

破釜沉舟

8樓:最怕吃飯

【兵荒馬亂】: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兵連禍結】:兵:戰爭;連:接連;結:相聯。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倒載干戈】:倒:把鋒刃向裡倒插著。

載:陳設,放置。干戈:

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把**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禮記·樂記》:

「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放牛歸馬】: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烽火連年】: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禍結兵連】: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風塵之變】:風塵:比喻戰亂。指戰爭的災亂。《晉書·陶璜傳》:「夫風塵之變,出於非常。」

【龍血玄黃】: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窮兵黷武】:窮:竭盡;黷:

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髮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以戰去戰】:用戰爭消滅戰爭。《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枕戈寢甲】: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憑藉;一:一戰。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必不撓北】:撓北:敗北,作戰失敗。必定不會失敗。《呂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勢則必不自私矣;處官則必不為汙矣;將眾則必不撓北矣。」

【必爭之地】:敵對雙方非爭奪不可的戰略要地。《周書·王悅傳》:「白馬要衝,是必爭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圖也。」

【兵不厭詐】: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儘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赤壁鏖兵】:鏖:激戰。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聯軍於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泛指激烈的戰鬥。元·無名氏《兩軍師隔江鬥智》第一折:

「叵耐劉備那廝,暗地奪取荊州,想他赤壁鏖戰,全仗我東吳力氣。

【衝鋒陷陣】:不顧一切,攻入敵人陳地。形容作戰勇猛。《北齊書·崔暹傳》:「衝鋒陷陣,大有其人。」

【蟲沙猿鶴】:舊時比喻戰死的將士。也指死於戰亂的人。《太平御覽》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從為蟲為沙。

【出奇制勝】:出奇兵戰勝敵人。比喻用對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勝利。《孫子·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彈盡糧絕】:作戰中彈藥用完了,糧食也斷絕了。指無法繼續作戰的危險處境。

宋·楊萬里《鈐轄趙公墓誌銘》:「公挺身與兵,屢捷。七年,糧盡援絕,勢不能復支,遂率所部數千人南歸。

」【烽鼓不息】:烽鼓:烽火與戰鼓;息:停止。比喻戰亂不止。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晉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歲時不息。」

【風塵之變】:風塵:比喻戰亂。指戰爭的災亂。《晉書·陶璜傳》:「夫風塵之變,出於非常。」

【風檣陣馬】:風中的檣帆,陣上的戰馬。比喻氣勢雄壯,行動迅速。唐·杜牧《李賀詩序》:「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

【攻城野戰】: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戰。《墨子·節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勝數。」

【攻守同盟】:原指國與國之間訂立盟約,戰時彼此聯合進攻或防衛。現多指壞人互相訂約,為掩蓋罪惡而一致行動。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後來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與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條約,我恐朝鮮將來有事,中、日兩國,必然難免爭端吧。」

【孤軍奮戰】:奮戰:盡全力地戰鬥。

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鬥爭。《隋書·虞慶則傳》:

「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

【鼓角齊鳴】:鼓:戰鼓。

角:古代軍隊中的樂器,即號角。戰鼓響,號角鳴。

形容軍隊出擊時的雄壯陣勢。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

」【裹糧坐甲】:攜帶乾糧,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裝,準備迎戰。

《左傳·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

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

』」【裹屍馬革】:革:皮革。用馬皮包裹屍體。形容將士戰死沙場的英勇無畏的氣慨。宋·陸游《隴頭水》:「男兒墜地誌四方,裹屍馬革固其常。」

【橫戈躍馬】:橫持戈矛,策馬騰躍。形容將士威風凜凜,準備衝殺作戰的英勇姿態。元·陳以仁《雁門關存孝打虎》:「見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橫槍躍馬。」

【胡越之禍】:古代中原的胡國和越國之間經常發生戰事,因此用「胡越之禍」來比喻戰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胡越起於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

【擐甲執兵】:擐:穿。兵:**。身披鎧甲,手拿**。指準備戰鬥。《左傳·成公二年》:「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濟河焚舟】:渡過了河,把般燒掉。比喻有進無退,決一死戰。《左傳·文公三年》:「秦伯伐晉,濟河楚舟。」

【旌旗蔽日】:旌旗:旗幟的通稱,這裡特指戰旗。戰旗遮住了日光。形容軍隊數量眾多,陣容雄壯整齊。《戰國策·趙策一》:「於是楚王遊於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

【擂鼓鳴金】:金:指鑼。指戰場上擊鼓打鑼,以壯聲勢。元·無名氏《午時牌》第二折:「我今日傳了將令,則要您記的叮嚀:也不許搖旗吶喊,也不許擂鼓鳴金。」

【龍血玄黃】: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掠地攻城】:奪取地盤,攻戰城池。形容向敵方進攻。明·無名氏《精忠記·應詔》:「勤王報國應無憚,掠地攻城也畏難。」

【臨敵易將】:易:改變,變換。臨到作戰之前調換將領。《隋書·李德林傳》:「且臨敵代將,自古所難,樂毅所以辭燕,趙括以之敗趙。」

【靴刀誓死】:指戰死沙場的決心。《舊唐書·李光弼傳》:「及是擊賊,常納短刀於靴中,有決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軍感動。」

【只輪無反】:連戰車的一隻輪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軍覆沒。《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餚而擊之,匹馬隻輪無反者。」

【縱橫捭闔】:縱橫:合縱連橫;捭闔:

開合,戰國時策士遊說的一種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運用手段進行分化或拉攏。漢·劉向《戰國策序》:

「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鬼谷子·捭闔》:「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

」【運籌帷幄】:籌:計謀、謀劃;帷幄:古代軍中帳幕。指擬定作戰策略。引申為籌劃、指揮。《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止戈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後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左傳·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斬將搴旗】:搴:拔取。拔取敵旗,斬殺敵將。形容勇猛善戰。《吳子·料敵》:「然則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抗鼎,足輕戎馬,搴旗斬將,必有能者。」

【轉戰千里】:形容連續作戰,經歷了很長的歷程。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後漢書·吳漢傳》:「吾共諸君逾越險阻,轉戰千里,所在斬獲,遂深入敵地,至其城下。

」【背城一戰】: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餘燼,背城借一。」

【三戰三北】:北:敗逃。

打三仗,敗三次。形容屢戰屢敗。《國語·吳語》:

「吳師大北。越之左軍右軍,乃遂涉而從之,又大敗天沒。又郊敗之。

三戰三北,乃至於吳。」

【陰疑陽戰】:比喻侵略者氣焰囂張,逼使被侵略者奮起自衛。《易·坤》:「陰疑於陽必戰。」

【鞍馬勞困】:指長途跋涉或戰鬥中備嘗睏乏。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不覺的一陣昏沉上來,皆因老夫年紀高大,鞍馬勞困之故。」

三國演義曹操有幾個老婆,三國演義中,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

曹操一共有15個老婆。分別是 丁夫人,曹操原配夫人,無子女。卞夫人,曹操繼配夫人,武宣卞皇后。生曹丕 曹彰 曹植 曹熊四子。劉夫人,曹操之妾,生曹昂 曹鑠二子。環夫人,曹操之妾,生曹衝 曹據 曹宇三子。杜夫人,曹操之妾,生曹林 曹袞二子。秦夫人,曹操之妾,生曹玹 曹峻二子。尹夫人,曹操之妾,生曹矩。...

三國演義之曹操,三國演義之曹操一生簡介

曹操 155年 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 今安徽亳州 人,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黃巾軍起義爆發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他深通兵法,善於用兵,施謀用策,以弱勝強,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 197 211年 先後消滅了除劉備 孫權以外的大小軍閥,統一了大半個中國。建安十三年 20...

三國演義百度百科,三國演義曹操的故事簡介

三國演義 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 以描寫東漢末年的戰爭為主,反映了魏 蜀 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分為黃巾之亂 董卓之亂 三國鼎立三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本書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