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德國 日本 義大利應該是因為某個共同的目標才結盟的

2021-03-27 15:22:23 字數 6687 閱讀 5632

1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各有目的,都想稱霸世界,緩解國內經濟危機。

應該說三國結盟,配合並不多,尤其是德國和日本基本沒有作戰協調。

有分析認為,一旦軸心國勝利,三國一定會為爭奪霸權開戰。

2樓:鹿死我手

轉移國內矛盾是一方面

就日本來說,日本島國資源匱乏,土地面積小,

3樓:御風麝月

打倒列強,自己做老大

4樓:匿名使用者

請不要忘了,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表現,而軍事是政治的一中手段,二戰的爆發是源於經濟危機,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擺脫了危機,而日,德,意卻想通過對外侵略來轉移國內矛盾。像日本,就實行了軍國主義,向中國、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發起侵略,大肆掠奪資源。而希特勒驅逐猶太人對於整個歷史來說,只是個意外。

5樓:資產評估曹煒晨

二戰前,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已經非常尖銳,德國,日本,義大利想通過戰爭轉移國內矛盾,避免發生大規模革命。

6樓:匿名使用者

恢復第一,當時世界強國主要有英、法、美、蘇、意、日、中,再加上一票諸如西班牙、瑞典、土耳其、阿根廷等次等強國,因此德國人的可選擇範圍有限。英法和德國是死敵,德國發動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找英法復仇,所以英法不可能和德國結盟;美國長期奉行孤立政策,一直怕捲入戰爭,德國自知無法和美國結盟,因此一直試圖讓美國保持中立;蘇聯和德國走的最近,二戰前兩國好的穿一條褲子,不過蘇聯是德國稱霸歐亞大陸最大的障礙,德國想稱霸歐亞就必須幹掉蘇聯,而且德國急需蘇聯的石油等資源;中國也是德國拉攏的物件,不過中國實力太弱,對於德國發動世界大戰能提供的幫助有限,此外中國曾三次婉拒德國拉攏,因此德國只得放棄。最後只剩下了義大利和日本,德國和日本、義大利結盟也是無奈的選擇。

第二,德國和義大利以及日本同為法西斯國家,具有相同的意識形態和侵略野心。此外,三國都打著反蘇**的旗號,三國有理由有藉口走到一起。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國結成的軸心聯盟的基礎就是三國簽訂的**產國際協定,稱他們為法西斯聯盟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德國、日本、義大利三國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能為彼此提供各種支援和戰略支撐。德國的陸軍和空軍雖然厲害,但卻是旱鴨子,海軍一直被英國壓制,德國人連歐洲大陸都出不了。而日本擁有世界前三的海軍,能夠有效的彌補德國海軍的不足,此外日本陸軍和空軍實力也不錯,可以有效的牽制蘇聯和美國,對英國也能形成有效的威脅,能夠最大限度的策應德國。

而義大利實力雖然弱一些,但在地中海和北非具有較強的勢力,能夠在歐洲和北非為德國提供海軍支援和前進的戰略基地,同時還能有效的保護德國側翼,所以德國選擇日本和義大利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也是符合德國國家利益的。

求穿越歷史軍事二戰**

7樓:草莽之狼

《國破山河在》 《新二戰風雲》《 異時空之抗日》 《抗日坦克兵》 《江山》 《重生之紅星傳奇》 《崛起》 《萬字旗下的第三帝國》 《一部熱血沸騰的演義》 《抗日之鐵血山河》 《暗劍》 《生在第三帝國》 《德意志的榮耀》 《復活之戰鬥在第三帝國》 《策馬太行側》《二戰之救贖》等等

8樓:愛卿王子

《我的奮鬥》---阿道夫 希特勒

找部以前看過的穿越+架空歷史+二戰軍事**,可是忘記名字了

9樓:匿名使用者

帝國蒼穹

不入流之我的遊戲規則

夢想成真之德意志之鷹

德意志的榮耀

重鑄第三帝國之新海權時代

萬字旗下的輝煌

復活之戰鬥在第三帝國

請叫我威廉三世

狗運戰神

烈日這幾部都是有名氣的,自己找一下吧

軍事二戰

10樓:匿名使用者

不會2023年,大局已定,德國即使投降也只能是無條件的美國和蘇聯分割戰後利益的局面是必然會出現的,那麼冷戰格局與爭霸就必然出現

至於曼哈頓計劃,是不可能取消的。日本死硬,減少**最好的方法是摧毀意志,也就是說核轟炸

核**投入巨大,對於爭霸局面影響深遠,不可能取消但是德國如果單方面向盟國投降,那麼蘇聯必然失去很多利益,比如戰後勢力範圍的大小和從德國取得科技資料和科研人員

11樓:天池鯉

不會,1944已經大勢已定,希特勒個人的生死不足以對世界大勢產生影響

12樓:永恆的秀一

不會,歷史的潮流不會因為一個人改變

軍事文 歷史文 外國的 二戰至今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中緬印戰場影像》

《東線狙擊手》 阿爾伯切特·維克爾

《被遺忘的士兵:一個德國士兵的蘇德戰爭回憶錄》 蓋伊·薩傑《黑鷹墜落》馬克·博登

14樓:匿名使用者

朱可夫的《在柏林方向上》

15樓:匿名使用者

赫爾曼.沃克的《戰爭與回憶》《戰爭風雲》,這兩部**可是作者到世界各專地去訪問大量的二戰屬老兵,軍官,倖存平民得來的資料寫成的,紀實性非常強。

**以美國海軍軍官維克多·亨利一家為中心輻射開去,描繪了一幅大規模世界戰爭的真實、巨集偉的圖景。書中人物眾多,上至羅斯福、丘吉爾、希特勒等交戰各國最高領導人,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老百姓,都在作者的筆墨之下出現。所述故事從2023年德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開始,到2023年日本投降、戰爭結束為止,涉及大多數主要戰場和重要事件。

全書篇幅很長,但讀來 毫無滯澀繁重之感。赫爾曼·沃克顯然是位善於佈局謀篇、巧於急張緩弛的故事大家,他讓維克多·亨利一家以及與之有關的眾多人物儘可能但又合乎情理地置身於人們都知道的重大歷史事件中,使讀者隨著故事的進展,不由自主地為這些人物的命運而擔憂、緊張、欣慰、悲哀;同時,作者生動細膩的描寫,又讓讀者對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歷史軍事政治二戰:蘇聯大清洗玩死多少自己人?

16樓:匿名使用者

大清洗」究竟抓捕了多少人,殺了多少人,關押了多少人,流放了多少人,沒有準確的記載和答案,這已經成為20世紀一大歷史謎案。蘇聯官方認定350-450萬人。俄羅斯學者研究的結果,他們普遍認同的數字是2000萬人。

二戰各**事實力排名

17樓:匿名使用者

1.美國,美國是二戰時期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工業世界第一,年產量飛機達10萬架,和坦克4萬輛,軍隊數量最高峰達1200萬

軍隊數量:9分,

士兵質量:8分,

**裝備:8分,

指揮水平:8分,

綜合國力:10分,

總體實力:10分。

2.納粹德國,德國是二戰時期科技最發達的國家,工業世界第三,經濟第三,(第一名和第二是美國和蘇聯,但是德國人均高於蘇聯),雖然德國的產量比美蘇少,但是質量高於美蘇,軍隊人數最高峰達1700萬,(其中1200萬德軍,500萬是撲從**),質量遠遠高於其他國家,如,在荷蘭戰役中,有一個德軍60人對戰荷軍1200人的戰役,兵力1:20,荷軍為防禦,德軍為進攻,最終德軍勝利,**為德軍死亡6人,荷軍死亡60人,死亡比列為1:

10,受傷不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荷軍是遠高於德軍,10個荷軍生命換取1個德軍生命,代價也太高了吧,而且荷軍是躲在戰壕,而德軍在衝鋒,雖然德軍**不是1:20,但是德軍不怕死,剩餘的荷軍不是逃跑,就是被浮。

軍隊數量:9分,

士兵質量:10分,

**裝備:10分,

指揮水平:10分,(如北非戰役隆美爾5萬德軍,義大利30萬對戰60萬英軍20萬法軍,把英軍打得丟盔棄甲)

綜合國力:8分,

總體實力:10分,

3.蘇聯,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第二強國,經濟第二,工業第二,軍隊人數高峰時達1500萬,另有1000萬非正規軍,如武裝平民,在蘇德戰場,550德軍對戰2500萬蘇軍,有時不武裝的蘇聯平民也偷襲德軍,斯大林格勒300萬蘇軍對戰100萬德軍,由此可見蘇軍兵力如此巨多

軍隊人數:10分,

士兵質量:7分,

**裝備:7分,

指揮水平:8分,

綜合國力:9分,

總體實力:9分,

4.英國,英國是二戰時期第一大殖民帝國,第二大海軍強國,第四大經濟總量,在北非戰役最中打敗德軍,(由於德軍人數極少,英軍50萬對戰德軍,10萬對戰意軍,自由法國15萬對戰德軍,5萬對戰意軍)殲滅德軍4萬多,在大西洋海戰,英軍也取得重大戰果

軍隊人數:6分,

士兵質量:8分,

**裝備:8分,

指揮水平:8分,

綜合國力:7分,

總體實力:7分,

5.法國,法國是二戰時期世界第四大海軍強國,雖然在短短一個月被德國打敗,但並不代表實力差,第一是因為對手太強,士兵質量及指揮能力與德國差太多,如果對手是蘇聯,法國是不會輸的

軍隊人數:7分,

士兵質量:8分,

**裝備:8分,

指揮水平:7分,

綜合國力:6.9分,

總體實力:6.9分,

6.義大利,義大利是二戰時期世界第5大海軍強國,第6大經濟體,

軍隊人數:6分,

士兵質量:7分,(但是精神層面低)

**裝備:7.9分,

指揮水平:5分,

綜合國力:6分,

總體實力:6分,

7.日本,日本是二戰時期軍隊精神最高不怕死,世界第三大海軍強國,

軍隊人數:8分,

士兵質量:6分,

**裝備:5分,

指揮水平:6分,

綜合國力:5分,

總體實力:5分,

8.波蘭,波蘭在二戰時期陸軍較強,軍隊人數為150萬以上,

軍隊人數:5分,

士兵質量:6.5分,

**裝備:6分,

指揮水平:5分,

綜合國力:5分,

總體實力:4.8分,

9.土耳其,土耳其在二戰時期是中立國,但國力較強,**裝備比日本好一點,

10.西班牙,西班牙也是中立國,但是綜合國力也偏強,

11.中國,中國是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國家,也是二戰**最多,付出代價最高的國家,

軍隊人數:7分,

士兵質量:5分,(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為6分)

**裝備:5分,(**6.5分,**4分)

指揮水平:6.5分,

綜合國力:5分,

總體實力:5分但

18樓:愛有來生

應該德國,日本,美國,蘇聯,英國,加拿大,法國,別問為什麼這樣排名,看二戰戰爭就指定,德國分好幾個戰場,如果集中軍力隨便打蘇聯排名任意國家都輕鬆拿下;因為德國二戰同時打蘇聯和英法,法國投降 ,然後集中軍力打英國或蘇聯也迅速拿下;第二日本,日本二戰陸海空軍事屬於最全的一個有戰爭經驗多國家,如果日本先打美國,應該在二戰不會敗,美國雖然經濟強國,**生產力第一,但是沒有參加一戰,作戰經驗非常一般,因為太平洋戰爭不難看出,特別陸戰基本沒有經驗,陸軍總司令被撤職了,海戰還偷襲珍珠港也可以看出,沒有一點預防能力,所以先集中攻打美國,美國應該必敗,然後美國支援不了英國和蘇聯,德國業順利戰勝蘇聯,然後德日和打英國,英國一敗,基本沒有強國了。

19樓:wyd丹裡個丹

①德國② 蘇聯

③ 美國

④日本⑤英國⑥中國⑦法國⑧義大利

⑨西班牙

1、蘇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蘇德戰爭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2 、 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2023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2023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援下**生產能力大增,到202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者。

到2023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3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2023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坦克生產為例,2023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202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2023年開始出現崩潰.

4 、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範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 、義大利:早在2023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義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罷工浪潮高漲,2023年墨索里尼政權倒臺.

6 、日本: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

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2023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2023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2023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二戰中日本最終失敗的原因,二戰日本戰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四處開花!先惹蘇聯,後全面入侵中國,隨後偷襲珍珠港,北到啊留神,南到澳大利亞,西南到印度,和n多個大國同時開戰,戰線太長了,就算是實力強大的美國,也堅持不長。惹到了美國,其實不惹美國,美國也是早晚參戰。中國是不可能打倒日本的,他有那十一艘航母互著本土指望亞洲根本不可能打贏日本,可是它那種打法也贏不了...

二戰時候日本德國義大利哪個厲害,說說二戰時候的德國 日本 義大利這三個國家哪個最厲害(從各方面,全面 詳細 綜合地分析)?

以下是我的個人觀點 分開來說吧 論綜合實力 德國最強,日本其次,義大利最低 我想這個應該沒什麼爭議 陸軍實力 德國最強應該無爭議,日本義大利則差不多,意陸軍裝備和戰術理念比日陸軍略好一些,而日軍士氣和訓練程度 後期不行了 則更高一些,要知道歐洲和非洲戰場跟遠東戰場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表面上看義大利陸...

二戰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二戰日本戰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美國投放原子彈,被認為是二戰日本投降的主要敗因。可以認為,原子彈是壓垮日本的 最後一根稻草 二戰時任英國首相的溫斯頓 丘吉爾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 若假定日本的命運是由原子彈來決定的,那實在是一種錯誤。在第一顆原子彈投下之前,它的失敗早已成為定局。那是壓倒性的海權所造成的。專憑海權,即可奪佔日本用來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