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是龍的傳人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據考,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係。
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食粽子習俗早於屈原去世400多年。最開始吃粽子是在寒食節這一天,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之所以端午節要吃粽子只是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定的一個說法而已。
到了現在還有一些地方會在清明節前一天和清明節當天吃粽子。
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國三閭大夫、詩人,由於奸臣誹謗,昏庸的楚王不但不採納他聯齊抗秦的主張,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國都。
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為了寄託哀思,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
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
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2樓:匿名使用者
每年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在這天人們會吃粽子,這都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幾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羅江自殺,為了不讓江中的魚吃屈原的屍體,人們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幾千年來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在這天人們還會舉行龍舟比賽等各項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簡單介紹三十字以內
3樓:我是龍的傳人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4樓:candy_鄭
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
端午節來歷和習俗,吃粽子的由來。(各50字以內)急急急急……………………拜託了各位 謝謝
5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來歷:
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屈原。屈原早年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和政客,他希望楚國能夠富強,提出很多主張,但遭到了政敵的攻擊和汙衊,被楚王流放。後來楚國衰敗,屈原萬分悲憤,跳入汨羅江自殺。
後世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因此誕生。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又叫龍舟節,定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傳統習俗有賽龍舟和吃粽子等等。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6樓:百度使用者
每年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在這天人們會吃粽子,這都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幾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羅江自殺,為了不讓江中的魚吃屈原的屍體,人們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幾千年來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在這天人們還會舉行龍舟比賽等各項來紀念屈原...
7樓:匿名使用者
相傳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五果有分,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之為人清真的大夫於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了米,而不知人的詩師生後世延續為傳統逐漸演化為端午節。
英語屈原跳水,水中有蛟龍魚蝦人們把糯米包成的包頭入江中,不讓魚蝦吃屈原的屍體
8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這天人吃了粽子不僅是對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感情,而且它滿足懷憂自盡的品質和愛國精神。消暑的屈指可數,所以人這一天要吃粽子!
9樓:匿名使用者
hkghihvbnjuhh
10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來歷: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為人清正的大夫,於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屍身。
後世延續為傳統,漸漸演化為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還有插艾葉、喝雄黃酒等。 吃粽子的由來:
每年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屈原投江自殺,為了不讓魚吃屈原 的 屍體,人們包粽子投入江中,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五十字
11樓:知否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12樓:種花家的小米兔
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
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
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
13樓:路過的麻陶桑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
「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擴充套件資料:
一般認為,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眾的心裡願望而已。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可能你會說,那吃粽子、賽龍舟總應該是跟屈原有關吧,不是人們在他投江自盡後,用來紀念他的嗎?那也未必。據考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
吳越之地於春秋之前就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在被認定是屈原本人的作品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
」舲船實質上就是當時一種競渡用船。
而粽子,最早相關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顯示食粽子習俗早於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晉周處在《風土記》中稱「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見古人夏至也吃粽子,不是隻在端午節吃這種美食。
參考資料:人民網-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吃粽子?
人民網-端午節咋來的?為什麼吃粽子?
14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農歷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
「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等。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用英文怎麼寫,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簡單介紹三十字以內
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啊 to commemorate qu yuan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簡單介紹三十字以內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
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與含義簡介,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與含義,簡要概括
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 筒粽 的由來。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
端午節吃粽子的含義與起源,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與含義,簡要概括
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 午日節 五月節 五日節 起源一種說法是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迎濤神祭圖騰說。相傳在古代的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 大概在今天的浙江 上海一帶 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