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w晴天去看海
1、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出自: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譯文:端午節在中國,當時清人又長。
2、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出自: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譯文:不同季節的花競相開放,九子粽也不斷出新樣式。
3、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出自:唐·杜甫《端午日賜衣》
譯文:官衣也有名字,端午節榮幸恩寵。用最細最好的葛絲做的布,羅的香味,像雪花疊在一起那麼輕
4、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出自:唐·殷堯潘《端午日》
譯文:在端陽這天懶得學人家懸掛艾草和驅邪符的習慣,只祈望一盞蒲酒共話天下太平。銀白鬢髮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石榴花如紅錦般射目年年應節而開。
5、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出自:唐·文秀《端午》
譯文:節分端午自誰說,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樓:陽光彩虹小可樂
1、宋朝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7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閒驚破紗窗夢。
譯文:五月是石榴花開的季節,楊柳被細雨潤溼,枝葉低低沉沉地垂著。人們用五彩的絲線包紮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進鍍金的盤子裡,送給閨中女子。
這一天正是端午,人們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汙垢和穢氣,舉杯飲下雄黃酒以驅邪避害。不時的,窗外樹叢中黃鸝鳥兒鳴唱聲,打破閨中的寧靜,打破了那紗窗後手持雙鳳絹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夢。
2、宋朝陸游《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譯文: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詩人吃了兩隻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
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忙完了這些,已是太陽西斜時分,家人早把酒菜備好,他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3、宋朝張耒《端午》
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鬆兒和。
譯文:用砂糖冰鎮包裹著,有透明的粘蜀黍外包著。
4、唐代元稹《表夏十首》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譯文:五彩的絲線包紮這像碧璽一樣翠綠的粽子,香氣撲鼻的粳米像白玉一樣抱團。
5、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譯文:盛唐時期,京城長安流行一種名為「九子粽」的美食,唐玄宗李隆基品嚐後曾讚譽「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3樓:佳人醉月
端 午(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 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 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節吃粽子的詩句有哪些
4樓:
建議在端午節用粽子砸屈原的墳?
關於粽子的詩詞,
5樓:天上飛
1、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代 李隆基
譯文:穴枕好像通了靈氣一樣,長長的絲絮像是能把人的命延續。四季花都開放,粽子的種類花樣多,味道獨特美味。
2、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六么令·天中節》宋代 蘇軾
譯文:粽子的葉子香氣撲鼻,香飄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對杯喝酒。
3、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乙卯重五詩》宋代 陸游
譯文: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吃了像兩隻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
4、今日端午謝街坊,時節因緣要舉揚。莫問腕頭纏百索,且將粽子吃沙糖。——《偈一百二十首 其四十一》宋代:釋懷深
譯文:今天是端午節的緣故所以去拜訪街坊鄰居,不要問我手腕上的百條絲線,只需要把粽子沾著砂糖吃。
5、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唐代 白居易
譯文:回憶在蘇州的那段日子,經常一起在夏日去吃宴席。粽子的粽葉香氣撲鼻,竹筒飯鮮嫩滑口,烤好的小鵝鮮美無比。
6樓:儀竹青說子
端午(唐)文
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競渡
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7樓:俞楚臺亥
1,《六么令·天中節》宋代
蘇軾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譯文:粽子的葉子香氣撲鼻,香飄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對杯喝酒。
2,《乙卯重五詩》宋代
陸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譯文:端午節到了,火紅的石榴花開滿山村。吃了像兩隻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蒿。
3,《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宋代
歐陽修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譯文:五月是石榴花開得季節,楊柳被細雨潤溼,枝葉低低沉沉地垂著。人們用五彩的絲線包紮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進鍍金的盤子裡,送給閨中女子。
4,《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唐代
白居易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譯文:回憶在蘇州的那段日子,經常一起在夏日去吃宴席。粽子的粽葉香氣撲鼻,竹筒飯鮮嫩滑口,烤好的小鵝鮮美無比。
5,《表夏十首》唐代
元稹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譯文:五彩的絲線包紮這像碧璽一樣翠綠的粽子,香氣撲鼻的粳米像白玉一樣抱團。
8樓:匿名使用者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端午,粽子,龍舟的詩句有哪些
9樓:冬熱夏寒
1、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唐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2、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閒對燕飛鷗舞。——宋晁補之《永遇樂端午》
3、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閒對燕飛鷗舞。——宋晁補之《永遇樂端午》
4、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唐殷堯潘《端午日》
5、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著湖間雪有關粽子的詩句_粽子的句子_端午的詩詞有關粽子的詩句_粽子的句子_端午的詩詞。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宋黃裳《喜遷鶯端午泛湖》
6、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汴京元夕》
7、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蘇軾《浣溪沙端午》
8、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宋宋祁《屈原祠》
9、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宋趙蕃,《端午三首》其二
10、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京都元夕》
希望能幫助到你
10樓:匿名使用者
過端午吃粽子,吃完粽子划龍舟
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與含義簡介,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與含義,簡要概括
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 筒粽 的由來。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
端午節吃粽子的含義與起源,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與含義,簡要概括
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 午日節 五月節 五日節 起源一種說法是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迎濤神祭圖騰說。相傳在古代的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 大概在今天的浙江 上海一帶 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的五...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字,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83個字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 端五 重五 重午 等名稱。端 古漢語有開頭 初始的意思,稱 端五 也就如稱 初五 據考,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係。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 說文解字 食粽子習俗早於屈原去世400多年。最開始吃粽子是在寒食節這一天,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之所以端午節要吃粽子只是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