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特點

2021-03-29 07:17:06 字數 5673 閱讀 5151

1樓:啟明星0維納斯

文字出現是為了記載資訊,是資訊的載體,現代社會的知識絕大多數均以文字形式記錄,所以對於要教會小學生明白文字含義的小學語文來說具有工具性;而在教授的過程中,由於小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等都不成熟,教師必須引導他們認識社會,瞭解自己,讓他們具備判斷能力,所以小學語文在內容和教授上必須帶有人文性。

如何理解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樓:雨中漫步

語文課程不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還具有實踐性、教育性、綜合性、科學性、審美性等等。《語文課程標準》避開了這些難進其言的敘述,而著重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統一」,而不是「結合」,頗有深意。

即人文性蘊含於工具性之中,或者說,語文的工具性中本來就具有人文性。語文不是「純工具」,也不是「工具理性」。語文是交際的工具,是交流、傳承、積累文化的工具。

同時,語文又是一種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靈、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在傳承文明、積累文化的過程中顯現人文精神,體現人文情懷。

3樓:great杞暖

因為語文及時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又是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者經驗的一種文化。學習語文既是方便生活,又是傳承中華文化。

4樓:佛昂然粟慈

對。「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充分肯定現行語文教學大綱對於語文性質認識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樣新的表述。這一表述,擺脫了長期以來人們關於語文學科功能的爭論,正面論述了語文的學科性質和地位,即不能單純強調二者中的某一方面,應在二者統一協調發展的基礎上,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這是新的課程標準的一大突破和進步。

如何理解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5樓:匿名使用者

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

性、人文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字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根本屬性,是設立語文學科的理由,也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獨特性。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歷練之。訓練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指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是語文科的專責。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屬性。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這一課程性質。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人性與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總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裡。」(烏申斯基語)因此,語文作為學習母語的課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裡、皮與毛、血與肉的關係。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裡」。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

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

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澱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

語文教師「守土有責」。要警惕內容龐雜、形式翻新、喧賓奪主、淡化本體。我們在漫長的改革過程中,已經交出了昂貴的「學費」,要防止左右搖擺,避免大的曲折,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

我是上海精銳的一名老師,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語文教學如何正確理解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請舉例說明。 15

6樓:匿名使用者

課程工具性是指運用教科書、資料、教學工具等,人文性則是指師生共同學習,融入教學,這是一種新課標提出的課堂教學。如:《年的來歷》,可以用角色扮演法,活躍課堂氣氛,也充分利用了教學工具。

7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就語文課程的性質而言的。有關檔案中對語文課程性質的定位是: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8樓:魅影騎士

首先要將教科書裡的東西按照常規的教學理念解讀,在保證同學考試成績的前提下,儘量讓他們有自己的觀點。。。

如何理解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9樓:匿名使用者

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和英語及世界上的其他語言一樣,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溝通,無**字,對話,軟體,還是通訊,都離不開語文。同時,語文的基礎**於鮮活的生活,可以表達情感,傳遞價值觀,承載文學著作,等等。

如何落實語文閱讀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界定

10樓:

「語文bai是最重要的交際工du具,是人類文化

zhi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語文dao課程標準在充分肯定現內行語容文教學大綱對語文性質認識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樣新的表述。這一表述,擺脫了長期以來人們關於語文學科功能的爭論,正面論述了語文的學科性質和地位,即不能單純強調二者中的某一方面,應在二者統一協調發展的基礎上,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是新的課程標準的一大突破和進步。

語文教學中該如何落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求解答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⑴如

11樓:歐陽汶昱

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要特別強調以下兩點:

第一,教師要有「育人「的意識,要充分挖掘所教學科內在所特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素,同時要注重自身的示範作用,正如**教育家加裡寧所說:「要知道,教育者影響受教育者的不僅是所教的某些知識,而且還有他的行動、生活方式以及對日常現實的態度。」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也強調指出:

「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導者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師要特別注重價值觀導向,把教學生學會做人作為自己的頭等使命!

第二,教師要掌握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規律和特點。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主觀性、體驗性、內隱性等特點,它和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兩個維度不一樣,一般難以明確地顯性表述出來,更不可能一節課一節課具體地羅列出來,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既要有機地結合課程教材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又要把握課堂教學活動的情境和氛圍。

當前課堂上,一些教師脫離具體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為地、機械生硬地進**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這種教育是空洞的、無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無效的。從教書育人的機制來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它主要通過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機制而發生作用,但是,現在卻有教師像講解知識要點一樣,通過講解之類教的辦法,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直接「教」給學生,這種教育只是一種知識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會成為有效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因而對學生的發展不可能有實際的作用。

12樓:匿名使用者

俗語說「一句話使人哭,一句話使人笑」,可見在人與人交際的時候,語言的表達是如何的關鍵;再如,當你想表達你的情感,你的價值觀,你的意見或建議等等的時候,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是攸關重要的,那就是語文。

13樓:苦節君

1、此文兩句話之間的邏輯關係既有總分又有概括到具體。

2、語文教學中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進而提升到說寫練習,同時還應強調培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與能力,在實踐中強化訓練。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具有怎樣的內涵

14樓:颶風隊

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部分「課標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 ——這一表述澄清了大討論最激烈的人文性論與工具性論之爭統一起來,這一新的理念,解決了關於語文教育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

關於工具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範圍的極左思潮影響到語文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了一場關於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 、文學課 、還是上成語文課的討論,最後,語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三老」的葉聖陶先生 、呂叔湘先生 、張志公先生掛出了「免戰牌」,主張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種觀點很快在全國達成了共識,因而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基本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當時的口號「加強雙基教學」),切實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文能力,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以適應將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而,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幾次頒佈「語文教學大綱」都把工具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對此,「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講話進行闡述,另一位前輩語文教育專家 、全國中語會會長 、建國以來一直參加和主持語文教材編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先生曾說:

「語文教學討論的一個重要理論收穫,就是肯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時期,語文教育又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否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課本不成語文教材,語文課大量學習當時的報刊文章,學生寫作也是寫極左的「大字報」,語文課基本上成了政治課,整個語文教育亂了套。「文革」結束後,2023年教育部撥亂反正,重新頒佈了「語文教學大綱」,重又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性質,使語文學科恢復了「語文」的本來面目,語文教學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從60年代開始,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從時代背景看,應該說是正確的,並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的積極意義。近年來,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說「把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頂為工具性是歷史性的錯誤」「工具性把語文呢教學引上了死衚衕」,這種觀點無視歷史的特定時代因素,不作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起碼是有失偏頗。對此,最近新的「語文課標」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確指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並且在新編的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中專門編入了一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者葉蜚聲 、徐通鏘 )。從新的「語文課標」到新編語文教材,澄清了全盤否定語文工具性的模糊認識。

關於人文性問題,在最近這一場大討論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認為語文課的任務應該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和感悟,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巨集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本人認為,這種新的觀點具有時代的積極意義。本來這種觀點在「大討論」的開始是表述為「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教育,應該加強人文性」,後來發展到有些人走向極端,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進而全盤否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

應該肯定人文性是語文呢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文性。後來對人文性極端化的認識,在部分教師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曾一時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學至上」思潮,似乎「人文」「文學」是語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漠視 、淡化甚至排斥對祖國語言的學習和培養讀 、寫 、聽 、說語文能力,致使有些「語文」課成了缺乏「語文」因素的不倫不類的課,以致有人質疑「這是語文課嗎?」

新的「語文課標」,即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納了人文性的新觀點,把二者統一起來,在語文教學的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人認為,這一新的理念,即繼承了語文教育應該使學生切實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性打好語文基礎這一傳統的正確觀點,又反映了語文教育應該體現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強人文精神的新的時代觀點,同時,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執一端的片面認識。應該說,這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為語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語文呢教育指向了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

同一性和統一是一樣意思嗎?同一是等於統一嗎

統一是和而不同,同一是即和且同。不同,同一是實質相同的東西,統一可以解釋為方向一致,範疇一致等 統一性和同一性的區別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依存 相互吸引 相互貫通的一種趨勢和聯絡,具有兩層含義 考試中常見的名言名句有 善遊者溺,善騎者墮 亂生於治,怯生於勇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樂極生...

為什麼說社會形態的更替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辯證發展過程

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根源於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相統一的過程社會形態更替的歷史必然性,主要是指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過程和規律是客觀的,其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社會形態更替歸根結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其中,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最終的決定意義。所以,只要把全部社會關係歸結...

為什麼說頻道包裝要遵循統一性原則

材料的選擇在包裝bai設計du中非常重要,如果選材不當,zhi會給企業帶來 dao不必版要的損失。包裝權材料的選擇要根據產品自身的特性來決定,並以科學性 經濟環保為基本原則。一 以產品需求為依據材料的選擇不是隨意的,首先應該結合商品特點,如商品的形態 固體 液體等 是否具有腐蝕性和揮發性以及是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