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梅花表示自己道德高尚,品格突出,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體現了梅花堅韌的品格,一般在詩歌中文人以梅花自己,體現自己的品格高古和不屈
柳很經典,一般出現在送別之中,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還有就是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柳的詩句很多,用在送別之中。
草的意象就多了,不像上述兩者的意象基本上就是一個,有表示不屈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有表示心儀之人的『天涯何處無芳草』,基本上這兩個意象是比較常見的,還有表示自己低落心情的,衰敗之感的。。草的意象非常多。。。
2樓:王林安
牆角梅花獨自開
依依揚柳為誰栽
是草就比地皮高
3樓:手機使用者
來和大神們學習一下!
在我國詩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聯想。試舉例說明(每個三句以上)
4樓:匿名使用者
梅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
柳 漢陽江上柳,望客引東枝。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 。
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在我國詩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聯想。試舉例說明
5樓:為正義而奮鬥者
在我國詩歌中,如「梅」「柳」「草」等,的確多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聯想。
(一)關於梅的詩歌。梅,「獨天下而春」,作為傳春報喜、吉慶的象徵,從古至今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物。早期詩歌中的梅,以讚揚梅花本身為主,如春秋時期《詩經》中出現了「山有嘉卉,候慄候梅」的描述,人們稱梅為「嘉卉」,已反映出對梅花的欣賞態度。
後來,詩人開始在詩中賦予「梅」更多的含義。如晉代的清商曲辭《梅花落》中描述「梅花落已盡,柳花隨風散。嘆我當春年,無人相要喚」,感嘆春光易逝;還如南北朝的陸凱《折梅贈友人》的詠梅名句「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則以梅報春傳情。而李商隱的《憶梅》中,「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將梅賦予了更深含義。面對奼紫嫣紅的「物華」,「寒梅」先春而開、望春而凋的特點,使詩人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
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但依舊懷才不遇。「長作去年花」的「寒梅」,實際是詩人不幸身世的象徵。因為看到或想到它,就會觸動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詩人自然不免要發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
詩寫到這裡,黯然透出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調。
(二)關於柳的詩歌。在人文方面,柳樹因柳和「留」同音,所以古人常以柳贈友,以表達依依惜別之情。而柳樹又是應春發芽的植物,因此詩中也常常以柳寓意為春。
所以,柳樹一直為詩人們所青睞,人們留下了大量精品詩詞。關於柳的寓意,例如唐朝詩人韋莊的《臺城》曰「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臺城也是金陵的中樞,皇宮和臺省都在這裡,六代傾覆的最後一幕往往於此處結束。然而,堆煙疊霧的楊柳卻容顏未改,春來依舊綠遍十里長堤,一如臺城豪華鼎盛時,所以說它「無情」。而詩人於樂景中注入哀情,反襯自然無情人有情,傳達出詩人心靈深處的憂傷。
而含「柳」的著名詩句,莫過於宋代詩人陸游《遊山西村》中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以柳暗花明,來比喻在遇到困難一種辦法不行時,用另一種辦法去解決,通過探索去發現答案。
(三)關於草的詩。草本無情,但詩人們在特定的環境中,在特別的心境下,賦予了草特定的感**彩,具有了特別的意義。在古代詩歌中,「草」被賦予了很多文化含義。
如唐代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詩境淺說》認為詩別有寓意,「草」即小人,「誦此詩者,皆以為喻小人去之不盡,如草之滋蔓。而張九齡在《感遇》中,更以草言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即草木有根有心,它開放出的有芳香的花,不求美人去折取,作者以此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本份做人人,並非藉此求得他人的稱譽,得以飛黃騰達,表明了詩人不圖名,不求顯達的志向。在宋代蘇軾等人筆下,「芳草」乃是知己朋友乃至戀人,《蝶戀花》中的「天涯何處無芳草」,就表達出此種含義。
范仲淹在《歐伯起相訪》一詩中曰「勁草不隨風偃去」,與《舊唐書·蕭瑀傳》的「疾風知勁草」如出一轍,認為在猛烈的大風中,只有堅韌的草才不會被吹倒,以此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知道誰真正堅強。
6樓:搜搜手
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唯有香如固」(表現了為人的不屈)柳:「羌笛何需冤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表現了朝廷政治的腐敗)草:
「春來草自青」(說明是時候目的終將達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7樓:匿名使用者
梅花浮動夜黃昏,
籠煙流翠添嬌態,間有蝴蝶舞蹁躚。
柳腰瘦,葉眉歡。也挽人臂也拂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都具有勾引,挑逗的意境)
「梅」「柳」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聯想,舉例說明
8樓:匿名使用者
「梅」耐寒,「柳」生命力強。歲寒三友就有「梅」,無心插「柳」柳成蔭。
9樓:匿名使用者
梅,柳都有暗示"性"的意思,例如:梅毒,花柳....
10樓:匿名使用者
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
說木葉中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具有怎樣的特點,結合第二段簡要作答
11樓:匿名使用者
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並滲透於古詩「木葉」意象的捕捉與闡釋中,這樣,讀者也會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的參悟了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詩歌的殿堂。
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這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 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後」,成為一種「潛在的力量」,詩人「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於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成為令人玩味無窮的「精妙」的詩歌語言。
詩歌中梅 柳 月 酒暗示性,能引起聯想,舉例說明
12樓:火星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
13樓:織只
章臺柳,章臺柳,昔日菁菁今在否
——此柳看似寫真實的柳樹,實際指自己的妻室(名內含柳/劉),明嘆青柳不再,實感忠貞已失。
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色青青柳色新——此柳看似寫真實的柳樹枝葉勃發,實為借一直象徵留人的柳樹表現對友人的離去既依依不捨又自然達觀之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柳指曲名,「柳」諧音「留」表現對故鄉的不捨和思念。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此柳看似寫真實的青柳春色,實際寫萬物勃發季節中少女的春心,表現優美景色和淳樸民風民情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明寫柳樹枝繁葉茂,實指都城的爛漫繁華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明寫柳樹,實指各種複雜的自然及非自然屏障
天哪!我怎麼樣也找不出8種有暗示的!
一下copy了兩首你參考參考吧!
採 薇 《詩經·小雅》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注]《詩經·小雅·采薇》寫的是出征士兵保家衛國懷念親人和鄉土的情思,這是我國古代詩歌中以楊柳作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詩。其大意是:當初我們出征啊,楊柳飄拂依依;如今我們歸來啊,卻是雨雪漫天紛飛。
詠 柳 [宋]曾 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這首詩題為「詠柳」,實際上託物寓意。通過對柳樹「倚得東風勢便狂」「飛花蒙日月」的描摹,寫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並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們必無好下場,難逃滅亡的命運。
14樓:匿名使用者
柳 古人以柳暗指留 又折柳送別的說法。
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人一起筆,就渲染了一個明朗清新而又令人心情潤澤舒暢的送別環境。一場小雨,一洗往日塵土飛揚的渾濁,道路也潤澤如酥,「客舍」更青了,「柳色」更綠了,惜別之情更濃了。簡短几個字,清晰地點出了送別的時間——清晨,送別的地點——渭城,送別的環境——「客舍青青柳色新」。
彷彿就是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朋友營造了一個溼潤潔淨清爽的早晨,為後面寫送別場面巧設了一個大的背景。
詩人在後兩句中沒有敘說告別場面,也沒有描述依依惜別的深情,而是擷取了餞行酒宴上的一個特寫鏡頭,勸酒。「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杯酒無論如何是要喝的,因為「西出陽關」就「無故人」了。出了陽關,「君」無故人,那詩人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擷取餞別宴席即將結束的勸酒詞,凝離別深情於美酒之中,運筆非凡。一杯酒,一杯情,杯乾了,情卻難以了結。一個「更」字,一個「盡」字,飽含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特別是最後一句,詩人不說朋友遠去的憂傷,也不寫分別的哀愁,而是用「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含蓄委婉、濃郁深沉的感嘆來抒寫離情別緒,令人越品越覺得餘韻不絕。
新柳 【唐】杜牧
無力搖風曉色新,細腰爭妒看來頻。
綠蔭未覆長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幾處傷心懷遠路,一枝和雨送行塵。
東門門外多離別,愁殺朝朝暮暮人。
正值日出之時,詩人於晨間立於江邊,天東邊,朝霞映入江中,水面上似有萬條金蛇在舞動著;紅日彤彤,江水澹澹,一時間,天地似乎都染成了紅色;的確,在江邊觀日,每當紅日噴簿而出,霞光萬道時,那氣勢,那感受,真令人心潮澎湃。
送杜十四之江南
荊州和東吳是接壤的水鄉,
你離去的時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陽將要落山遠行的小船要停泊在何處?
抬眼向天盡頭望去真讓人肝腸寸斷憂傷之極
在excel中怎麼排名次,在excel中如何排名次
1 雙擊開啟需要排名次的excel 2 開啟 後,可以看到 的名次列是f列,需要排名的資料列是e列。3 在f3單元格中輸入 rank e3,e 3 e 5 然後單擊一下輸入符號。4 可以看到剛才輸入函式的單元格中得出了所排的名次,然後把滑鼠放在這個單元格的右下角,待滑鼠變成十字形後,按住左鍵向下拖至...
高中語文考試中詩歌鑑賞題,常用到的語句,如借景抒情
修辭 比喻 擬人 借代 誇張 對偶 反覆 頂針 襯托 反問 象徵。表現手法 託物言志 先抑後揚 虛實結合 動靜結合 借景抒情 寓情於景 情景結合 聯想現象還有某些修辭手法。用典 一般是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懷古傷今等想象 更開闊,別出心裁 襯托或烘托 又分正襯和反襯,借。突出。渲染 突出形象,加強藝術...
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民法提供了社會活動最普遍 最常用 最活躍的法律規範群體,它們構成我國法律體系的基礎,也構成我國社會最一般的法律保障。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部重要的部門法律,其內容博大精深,是萬法之基礎。中國民法的現代化作為一系列複雜社會因素促成的產物,具有其深刻依據,且不可逆轉。實現法律的現代化,以現代化的法律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