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鑑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 兵也收了,財也收了反應了

2021-03-30 15:30:46 字數 2476 閱讀 1176

1樓:唯

自唐朝明皇開始,藩鎮的力量逐漸增加。最終威脅到了**,爆發了安史之專亂。使強大的唐帝國,由盛屬轉衰。

8世紀中期就開始的藩鎮之禍,直到10世紀中期,宋建立,為了防止出現藩鎮,所以開始收地方的權力。所以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的混亂。在中原地區才能建立一個王朝。

朱熹說:「本朝鑑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這段話說明

《朱子語類》中朱熹說:「本朝鑑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

2樓:牛牛肆氨

a試題分析:題幹中意思是宋太祖從錢、權、兵三個方面入手,削弱地方勢力,加強**集權;藩鎮割據之弊嚴重是上述措施的原因;積貧積弱局面形成是上述措施的影響;題幹中說的不是皇權與相權之間矛盾,而是**與地方的關係,故選a

點評:關於宋朝的制度,還可以考查選官制度的發展(科舉制的演變)、經濟上的不抑兼併政策、國防上的守內虛外政策、治國上的重文輕武思想等內容。

(共15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 本朝鑑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

3樓:花香

(1)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皇權的獨尊;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完善了**主義**集權制度,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重大創造,此後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2分)尚書省負責國家政令的執行(3分)

(2)措施: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充實**禁軍;**派文官做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地方賦稅主要由**掌控(3分)

(3)唐朝的中書省是**機構之一,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元朝的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2分)

元朝時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實行行省制是為了對全國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統治(2分)

(4)只能是迅速將筆錄的皇帝旨意傳達給各部門和地方大臣去執行。(2分)作用是使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1分)略

閱讀下面這段材料:朱熹在總結北宋敗亡的教訓時說:「本朝鑑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本朝鑑五代藩鎮之弊,逐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

4樓:匿名使用者

(1)措施:在軍事上收回將領的兵權,充實**禁軍;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在財政上地方賦稅由**掌控。(6分)

看法: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了**集權;同時削弱了北宋的軍事實力。(4分)

(2)實行行省制度。(2分)行省制度進一步加強了**集權,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穩定,是中國省制的開端。(3分)

此題較為容易,得分率較高。錯誤的同學多是把元朝的行省制度寫成了「中書省」。元朝在**設定「中書省」,地方設定的是「行中書省」。

朱熹在總結北宋敗亡的教訓時說,本朝鑑五代藩鎮之弊,隧盡奪藩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證一切收

5樓:匿名使用者

加強了皇權,結束了唐朝後期以來**割據的隱患,開創了一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時代,但是由於對武臣的防範過嚴,官僚不斷增多和軍隊缺乏訓練,又釀成了國家「積貧積弱」的惡果,導致北宋中期的一系列改革。

一、慶曆新政

慶曆年間,宋仁宗採納范仲淹等人的建議,頒佈一系列詔令,史稱「慶曆新政」。新政包括改革吏治、發展經濟和加強武備等多方面內容。改革以吏治整頓為中心,對磨勘(宋時文官三年升遷一次,武官五年升遷,稱為「磨勘」。

磨勘只問資歷,不講政績,**只要不出大錯,就可以例行升遷)和恩蔭(官僚子弟靠父兄任官的背景而做官,叫「恩蔭」。凡皇帝生日、宮廷大禮乃至**退休、死亡等,都可以為子孫及門客求得一官半職)制度的改革,損害官僚集團既得利益,引起反對(根據政績為升遷的依據,可擇優破格升遷,並嚴格考核辦法,延長磨勘的年限)。宋夏和議和內亂平息,仁宗態度變化,改革**被排擠,新政遂廢

二、王安石變法

在神宗支援下,王安石推行新法: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將兵法、科舉新法等。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號召,改革偏重於理財。

新法實行後,反對之聲日漸猛烈。圍繞改革為國還是為民、推行效果、改革力度等問題,新舊兩黨形同水火,神宗的動搖與去世,王安石辭相,哲宗繼位與皇太后掌政,任用司馬光,罷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失敗原因:新舊兩黨形同水火;神宗的動搖與去世;王安石辭相;新法立意與效果相悖(青苗法立意很好,施行後的結果——民間怨聲載道,立意與效果相悖之原因:官僚政治的弊端。

);老百姓反對;用人不當等

小結:慶曆新政與王安石變法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6樓:匿名使用者

北宋加強**集權的措施,結束了唐末以來的藩鎮割據局面,加強了**集權,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現象,導致北宋積貧積弱,是為「三冗兩積」;因此中期先後進行了范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和王安石主持的「熙寧新政」(一般稱王安石變法)。慶曆新政有利於吏治的改善,但最終失敗;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一定程度山實現了富國強兵,改變了積貧積弱的局面,但觸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最終新法被廢除。

什麼是五代十國,什麼是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 907年 960年 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定都於開封和洛陽的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以及割據於西蜀 江南 嶺南和河東等地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五代指這五個位於中原的王朝,正統史學家們一般稱五代為中原王朝,十國為割據政權,五代並不是指一個朝代,而是指介於唐宋之間的特...

五代後唐史,五代十國中的後唐和唐朝有什麼關係?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五代是指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5個國家。即後梁,後唐 後晉,後漢和後周。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周建立。五代就結束了,而在唐末,五代即除去中原地區之外,存在著許多割據的勢力,這些被後世就稱為十國了,也就是歷史的有一段階段叫做五代十國。那麼...

五代十國名詞解釋,唐五代詞名詞解釋

五代十國 中國歷史時期 這一稱謂出自 新五代史 是對五代 907年 960年 與十國 902年 979年 的合稱。五代依次為梁 唐 晉 漢 周五個政權,即 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 史稱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與後周。西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建立后梁,定都東京 今河南開封 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