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
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
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
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
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
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就都來打聽訊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
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說,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擴充套件資料
《桃花源記》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體。之所以說它是現實主義,是因它有條不絮地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情節、人物、結局,一應俱全,這個尋找桃源的故事,折射出了現實社會的種種風貌。
同時,它又是浪漫主義的,因它好似仙境一般,亦真亦幻、漫漶迷離,無論是誰都找不到桃源的確切位置,尋不出那樣一種井然有序、怡然自樂、堪稱完美的社會生活。
真實也好,虛構也罷,通往桃源之路上的鮮美,桃源內景緻的幽然靜謐,桃源民風的醇美質樸,桃源的得而復失,都具有永恆的魅力,讓後人一再懷著虔誠的期許,走上落英繽紛的小徑,與心中那個纖塵不染的世界相逢。
鍾嶸贊曰:「文體省淨,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武陵人在捕魚途中,偶然闖進了一片桃花林。
綠水潺潺,桃花盛放,花瓣紛飛,沁人心脾的嫩草香氣就此撲面而來。正是這如蓬萊仙境的桃林誘引著他不願停下手中的槳,一直前行,要去看看前方到底有怎樣迷人的景緻。
待他行小溪盡頭,穿過山的狹窄小洞,才真正進入了桃花源。路途中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風光,不過是一首交響曲的前奏而已,桃源內的美景與人情才是主旋律。此地有寬曠的土地,整齊的房屋,肥沃的田野,清澈的池塘,茂盛的桑竹以及交錯的村落。
人們在這片無喧囂、無征戰的土地上,交遊耕作,怡然而自樂,沒有戰爭,沒有朝代的更替,隨之而來的苦難更是無從談起。漁人不禁為之動容,他所來的世界,隨處可見荒蕪頹然的耕地,隨處皆是顛沛流離的生活。
不僅僅如此,桃源中的人對漁人極為熱情,相繼邀來做客,「設酒殺雞做食」。漁人復驚,桃源之外,盡是互相傾軋、勾心鬥角之人。
恬靜自在的桃花源,唯有與世隔絕方才潔淨如初,和諧有序。故而,漁人出去後,再來尋覓時,便「遂迷不復得路」,就連好遊山澤、隱居不仕的劉子驥也尋終未果。自此,它依然在誰人都不曾知曉的角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靜默地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沒有戰亂,沒有剝削壓迫,更沒有虛偽傾軋。在桃園中,人們平等自由、共同勞動、豐衣足食、待人友善。或許,這樣的世界並不存在,它只是陶淵明換身居動盪的時代,幻想出來的美的象徵、理想的符號。
這樣的桃源,陶淵明之所以能尋找,並且能描繪得如此醉人心神,是因這片和諧的桃源,坐落在他的心上。
2樓:啥都不知道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划船,不小心迷路了。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夾著溪流兩岸走了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芳草鮮豔美麗,落花繁多。
他對此感到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漁人離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
又走了幾十步,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了。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這類景觀。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能互相聽到。
這中間,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著就好像桃源外面的世人。老人和孩子們各個都安閒快樂,顯得心滿意足。
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於是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都來打聽訊息。
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縣人來到這個跟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於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來往。(村人)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都感到驚訝。
其餘的人各自都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後,告辭離去。村裡人囑咐他道:
「(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已經出來,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記號。到了郡下,去拜見太守,述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往,尋找以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失了方向,不再找到原來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品質高尚的人,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沒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記》翻譯
3樓:天下相思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復前行,欲窮其林。
白話文: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白話文: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
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白話文:村裡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
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就都來打聽訊息。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白話文: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白話文: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報告了這番經歷。
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白話文: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作於陶淵明晚年,約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
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事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4樓:裝甲擲彈兵水瓶
翻譯: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
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裡人告辭離開。
村裡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裡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的翻譯,《桃花源記》翻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復前行,欲窮其林。白話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
桃花源記翻譯 簡短點,桃花源記翻譯簡潔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 眼前的景色 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
桃花源記的翻譯及問答,桃花源記的全文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緊靠著兩岸生長有幾百步。其中沒有其他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漁人感到很驚奇。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林子的盡頭是溪流的源頭,於是出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漁人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