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煩惱即菩提
求生四方是去學習成佛的本領,然後再來度眾生。
2樓:這分鐘不愛你
小生書念得少,不得其意,望菩薩指點吶
為什麼說淨土宗的"名號度眾生"是邪見
3樓:y心靜如水
末法時期我們要依法不依人(就是依照佛教經典去做,而不是聽信某個人的說法),「名號度眾生」是邪見是誰說的?他依據什麼?在那部佛教經典裡有這樣的說法?
還是不要邪知邪見為好。
4樓:匿名使用者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淨土宗唸佛而得成就者,古往今來那麼多案例,看看往生傳就知道了,都是沒有任何痛苦,提前知道自己壽命到了,說走就走了。
「當知法無我 應以戒為師 當知心是佛 常以戒為師」 是什麼意思?
5樓:小小車闖天涯
據相關資料顯示,這兩句對聯分別出自兩位佛教大師。「當知法無我 應以戒為師」這副對聯出自圓瑛大師之手。「當知心是佛,常以戒為師」原句應是「自知心是佛,常以戒為師」,該句為中國現代思想家、理學家馬一浮在律宗大師弘一法師圓寂後,為其輓詩一首,全詩為「苦行頭陀重,遺風藝苑思。
自知心是佛,常以戒為師。」
《佛遺教經》開篇提到:「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
」此處的「波羅提木叉」為佛教術語,又作波羅提毗木叉、般羅底木叉、喇底木叉。意譯為隨順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別解脫、最勝、無等學。為佛教出家眾所應遵守的戒律。
其中又包括波羅夷、僧殘、不定、捨墮、單墮、波羅提提舍尼、眾學、滅諍法等八種。此處經典所說,即是釋迦牟尼生前曾說,在他滅度後,僧伽應當以波羅提木叉為師,即以「戒」為師。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戒」對於佛**的重要性了。
進一步解釋,在佛教中,一般解脫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處」與「八正道」。
「四念處」,是指四個安頓心念的處所,又稱為「四念處觀」。「四念處」是在身、受、心、法這四個處所,以不淨、苦、無常、無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觀察,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達到破除我們執著的淨、樂、常、我四個顛倒。破除四顛倒後,我們就不會有貪愛與憂愁,眾生之所以有種種憂愁,有各種貪瞋痴,就是執著常、樂、我、淨。
淨空法師講 「觀法無我」,法指一切萬法,「我」是四大五陰的假合,四大五陰就是法,一切法空無自性,要常常作如是觀,才能一心一意的念阿彌陀佛。
由此可見,想要擁有「四念處觀」的修行智慧,必須有戒律的幫助。因為這是佛陀親口所述,也是歷代佛**們所證實的。至此,圓瑛大師的這幅對聯也算解釋完畢了。
「自知心是佛 常以戒為師」,佛教觀念中眾生皆是「未來佛」,即未度之人。「度」指度過**?渡過苦海,達到彼岸。
這句話還可以這樣解釋——此處的「佛」就是「道」,什麼是「道」?「道」就是世間一切的本源、一切本來的自性。所以內心既然要求得道,找尋自性,就應該在面對一切世間事物時有所取捨,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戒的重要性也就凸顯出來,「以戒為師」正是這個道理。
6樓:【清淨無染
阿彌陀佛,師兄好。
【當知法無我】萬法是因緣和合而生,緣聚則現,緣盡則滅,哪來的我?
譬如房子,沒建成前則是一堆砂石、鋼筋、石灰、水等等,建成後保持一段時間,開始出現敗落現象,最後化為灰塵,一直在變化,哪來的我呢?
再譬如剛出生的你,跟十歲的你,跟三十歲的你,跟六十歲的你,跟一百歲的你是一樣嗎,你一直在變化,你十歲時的朋友認不出剛出生的你,不敢確認三十歲、六十歲、一百的你是你,你說哪個你是你?這是非常明顯的變化,大家都能感受到,如果說到真相,那個變化是剎那、剎那在變,是一秒鐘上億的速率在變,一秒鐘上千兆次的速率在變,你說哪個是你?
【當知心是佛】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是心是菩薩,是心做菩薩。是心是凡夫,是心做凡夫。是心是餓鬼,是心做餓鬼。這個心就是眾生根源深處的心念。
而勤修戒定慧則能熄滅貪嗔痴諸煩惱心,而戒又為定慧之先基,無戒則無定,無定則無慧。是故【應以戒為師,常以戒為師】。
附:徹悟大師開示(淨土宗第12代祖)(節選)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
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
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心何以能轉業。
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
業何以能縛心。心依常分。任運作受。
即為業縛。一切現前境界。一切當來果報。
皆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唯業所感故。
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
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
以心能轉業故。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
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
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
定而不定。又心能轉業。前境來報不定之時。
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能縛心。
即前境來報。不定而定。然業乃造於已往。
此則無可奈何。所幸而發心與否。其機在我。
造業轉業。不由別人。如吾人即今發心唸佛。
求生極樂。或觀依正。或持名號。
念念相續。觀念之極。則心與佛合。
合之又合。合之其極。則心能轉業。
而前境之娑婆。轉為極樂。胎獄之來報。
轉為蓮胞。便是樂邦自在人矣。若正恁麼時。
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與佛合。
則業能縛心。而前境仍舊。來報依然。
還是忍土苦眾生也。然則我輩有志出離。求生淨土者。
可弗惕然而警。奮然而發也哉。
一切境界。惟業所感。惟心所現。
即其現處。當體即心。凡在有心。
不能無境。不現佛境。便現九界之境。
不現三乘之境。便現六凡之境。不現天人鬼畜之境。
便現地獄境界。佛及三乘所現境界。雖有優降不同。
要皆受享法樂而已。三界諸天所現之境。但唯用禪定五欲之樂。
人道之境。苦樂相間。各隨其業。
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樂少。
至於地獄。則純一極苦。如人夢中所見山川人物。
皆依夢心所現。若無夢心。必無夢境。
設無夢境。亦無夢心。故知心外無境。
境外無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
若於因中察果。當須觀心。設於果處驗因。
當須觀境。故曰。未有無心境。
曾無無境心。果必從因。因必克果。
茍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猶不念佛求生淨土者。吾不信也。
7樓:住真居士
本凡夫愚解:
當知道覺悟沒有一個本體,
覺悟即不取相為自己的答疑解惑老師,
當知道真心是覺悟。
常以不取相為答疑解惑老師。
根本意思:不求明心見性,而經常反思有沒有著相。
因為明心見性是空,即無形。
因為一旦認為明心見性有個本體,可以求。
必定又跑到某個相上去了,而相是無常輪迴的。
只要不著相,即明心見性!
為方便理解:
法比作手,
相比作手勢,
手是手勢,
手勢是手,
但是手勢無窮種,無常輪迴。
而手常住不變。
但是手無形即為空。
因為一旦認為手有形,則必定又回到某種手勢的無常輪迴上了。
所以,只要不取手勢。
即戒。就得到手了。
因為一切手勢本來是手。
平常修行中,有了煩惱!則必定是著相了。
只要找出此相,並放下,即戒。同時得解脫!
阿彌陀佛
8樓:匿名使用者
了知「法無我」和「心是佛」,這都是很高的境界,但這樣高的境界必須從持戒開始。
地基是高樓大廈的基礎,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礎。
面試常問的刁鑽問題
1.主動性 問 題 你是否曾經付出額外的努力,以幫助某一項工作繼續進行下去,你是如何做的,結果如何?你工作上最大的成就是什麼,你採取了哪些行動?在過去的六個月當中,你是否向上司提出過新的建議,哪些被接受了,你是如何做到的?你受過何種獎勵,你是如何贏得這些獎勵的,同時還有多少人也得到了這些獎勵?在你的...
第一次處物件,應注意什麼,男生第一次處物件應該怎麼做注意什麼
順其自然,不要太裝 抄作了。感情這種事情你最好不要刻意的去追尋,自己找感覺就可以了。那種感覺是發自內心深處,只有熱戀中的男女朋友才知道。別人是沒有辦法給予你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的戀愛方式都不是一樣的,男女朋友接受那份感情也不是一種方式,所以你還是憑藉自己的感覺,相互來電慢慢的就會有說不完的話題...
求姻緣應拜那個菩薩,還是持什麼咒
求姻緣,佛門中有方法,就是寫求妻疏或求夫疏。具體的操作方法,我轉一文章給你看一下。婚姻緣份,在佛門中,是可以求的。我說一下原理吧,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我們此時此刻所受的苦,無不是前世今生的惡業所致,我們此時此刻享受到的快樂,無不是前世今生善業的成熟,這叫 一個人愛情不順,婚姻不順,找不到男朋友或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