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崽紫陌
會意。從止,從婦省。本義:女子出嫁 又指出嫁女兒返回孃家 返回,回來 歸槽(回家);歸升(迴歸天界);歸朝(回朝);歸本(返回農耕);歸沐(回家洗沐)
2樓:仁碧曼典添
第一個,也是歸字的本義——女子出嫁
歸,女嫁也。——《說文》
帝乙歸妹。——《易·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之子:這個女子)
女有歸。——《禮記·禮運》
婦人謂嫁曰歸。——《公羊傳·隱公二年》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杜甫《新婚別》
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第二個——
返回,回來
歸,返也。——《廣雅》
明公歸自王。——西周金文《矢(
zhé)令彝》
分兵斷其歸津。——《資治通鑑》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樂府詩集·木蘭詩》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史記·高祖本紀》
主人忘歸客不發。——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第三個——歸還
久假而不歸。——《孟子·盡心上》
臣請完璧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第四個——
辭官回家
開荒田野際,守拙歸園田。——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第五個——
死汝生於浙而葬於斯,離吾鄉七百里矣,當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第六個——合併;歸依;歸屬;歸到一處
微斯人,吾誰與歸?——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樊將軍以貧困來歸
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戰國策·燕策》
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清·黃宗羲《原君》
第七個——趨向;歸向
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資治通鑑》
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漢·
賈誼《論積貯疏》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3樓:w易梓涵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於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彙,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
擴充套件資料:
古文今譯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一、因不瞭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於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單音詞與複音詞等字詞問題而造成的誤譯,在文言文今譯的錯誤中佔很大比重。
二、因不瞭解語法修辭造成的誤譯
例如: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2、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例1「小」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果不理解,就會譯為無法理解的「小了魯國」。這句應譯為「孔子登上東山而覺得魯國變小了」。
例2的「犬」是名詞用作狀語,不理解就會誤譯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
三、因不瞭解古代生活與典章制度而誤譯
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瞭解古代社會生活,也會造成誤譯。
例如:1、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
2、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韓愈《送董邵南序》)
4樓:翡伊伊
名師指導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
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蒐集資訊,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絡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絡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餘"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5樓: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與」文言文翻譯
6樓:帥氣的小宇宙
與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譯有以下6種:
1、與:給予。
例句: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白話譯文:只不過我把書公開(給予),和姓張的吝惜書籍,(不肯給予)似乎並不相同。
2、與:黨與;朋黨;同類。
例句: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宋·張載《西銘》
白話譯文: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萬物皆與我為同類。
3、與:跟;和;及。
例句:孰與君少長。——漢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白話譯文:他和你年齡誰大誰小?
4、與:通「舉」,推舉,選舉。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先秦 孔子《禮記》
白話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5、與:多用於輕微的疑問:嗎。
例句:求之與?抑與之與?——春秋 孔子《論語》
白話譯文:是孔子向他們提出了請求呢?還是他們向孔子提出了請求呢?
6、與:盟國,友邦。
例句: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戰國 荀子《荀子》
白話譯文:要稱王天下的和別國爭奪民眾,要稱霸諸侯的和別國爭奪同盟國,只圖逞強的和別國爭奪土地。
7樓:最愛浩瀚林海
「與」字的用法
(一)「與」字作介詞的用法:
1、介詞。和,跟,同。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給,替。
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3、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二)「與」字作連詞的用法:
1、連詞。和,跟,同。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②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與」字作動詞的用法:
1、給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2、結交,親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②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對付。
①龐煖易與耳。
4、參加,參與。
①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5、讚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四)「與」字作通假的用法: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③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後),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②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寄傳》)
8樓:匿名使用者
yǔ①《動》給予。《鴻門宴》:「則與一生彘肩。」
②《動》結交;交好。《六國論》:「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名》朋友;同類者。《原毀》:「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
④《動》通「舉」。整個;都。《涉江》:「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⑤《連》和。《愚公移山》:「吾與汝畢力平險。」
⑥《介》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方,相當於「跟」、「同」等。《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⑦《介》介紹比較物件,相當於「跟……相比」。《柳毅傳》:「洞庭之與京邑,不足為異。」
⑧《介》為;替。《兵車行》:「去時里正與裹頭。」
yù①《動》贊同。《中山狼傳》:「固君子之所不與也。」
②《動》參與;參加。《餚之戰》:「蹇叔之子與師。」
yú《助》表示疑問、反詰或感嘆,相當於「嗎」、「吧」、「啊」。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歟」。《齊桓晉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br>
【與國】友好的國家。
【與手】施毒手殺之。
求翻譯古文,求翻譯 文言文
出自善良的本意引導他人稱作教導,出自善良的本意附和他人稱作順從 不是出自善良的本意引導他人稱作奉承,不是出自善良的本意附和他人稱作諂媚。對的就承認是對的 不對的就承認是不對的稱作智慧,部隊的認為對 對的認為不對稱為愚笨。損害賢善的叫誹謗,殺害賢良的叫殘忍。對的就說是對的 部隊的就說是不對的叫正直。竊...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天下有不順從的人,黃帝和 一起討伐他,直到討平了就結束了。你這句話不應該是單獨出現的,因為從字的意思是跟從,可以是跟從一個人一個事或一個道理。比如 黃帝下令不許偷盜。那麼天下有不服從的人,那麼黃帝就根據這個命令去討伐他,直到討平後歸去。以上是我個人理解,也許不對。請後面的朋友指正。這裡的 從 的意思...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就是 把這個養馬的人殺掉 的意思 希望能幫到你 唐太宗聽了皇后這番話怒氣就消了意 神情 神色。解 舒解 緩解。太宗聽到這就打消了殺養馬人的意圖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 移位 增補 刪除 保留等。1 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2 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