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各諸侯紛紛參與爭霸。各諸侯之間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的原因是什麼?這些兼

2021-04-18 08:14:15 字數 6941 閱讀 8459

1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周王來衰落。

自就是周失九鼎,天下牛耳無人執掌。如此,諸侯就要爭奪執牛耳的權力。每個霸主的生命是有限的,爭霸就得花上一二十年,然後活個十幾二十年就掛了。如此,霸主地位再次空虛,又得爭一次了。

再久遠一點,便是周朝分封。分封諸侯之後,周天子實際上自身也是個諸侯,只是佔據天子地位而已。當他威信掃地之後,這些諸侯就得找個人來領頭,對抗外族。

而又無諸侯有那個實力和膽量挑戰諸侯,取周天子而代之。諸侯太多,沒有人可以依靠個人魅力使他們心服,便只能靠實力說話。公、侯、伯、子、男,公爵地位最高,但在當時好像是不存在的,而是成為霸主之後,周天子加封的,這個看諸霸主的爵位稱呼猜測的。

天下需要一個強大的公爵帶領,而諸侯打死打生就是為了這個稱呼,如此而已。

2樓:夜宵涼啦

一下是我個人看法:從微觀上講,當時國與國都有各自的矛盾仇怨,大家領土你靠專我我靠他的,我屬想要變強不想被打,只能先打你。所以本質上不可能長期和平共處。

從巨集觀上講,通過統一兼併,讓自己變的更強大更效率,這是生產力以及生產關係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求.

我國春秋時期為何出現諸侯兼併、大國爭霸的局面?

3樓:漫閱科技

由於bai鐵的發現和逐漸du使用,由於牛耕的推

zhi廣,生產力迅速提dao

高,各諸侯國的政治、內經容濟、軍事力量,也隨之發展。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勞動力和土地,為了擴大自己的統治區和號令其他諸侯,收取貢物,相互爭戰、兼併弱小,出現了「王室衰微」、諸侯兼併、大國爭霸的局面。

春秋時期各諸侯紛紛參與爭霸。各諸侯國之間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的原因是什麼?這些兼併戰爭有何影響

4樓:

38、原因:一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諸侯國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1分)

二是各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和支配別國的權力,兼併戰爭(2分)

不利影響:給人民帶來了災難(1分)積極作用:諸侯國減少,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增多,客觀上有利於國家走向統一(3分)

39、主要觀點:曹操「功大於過」,對於整個歷史的程序起了促進作用,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接觸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和文學家(可以結合教材第20課第一目小字內容作答),但是,曹操也有其陰險狡詐、**的一面,如殺害了華佗,楊修等人……(學生只要觀點鮮明,有理有據,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40、主要內容:①實行官吏俸祿制,嚴懲**②頒佈均田令③遷都洛陽④革除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四點內容每點各1分,總共4分)

影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分),促進了北方各族社會的進步(1分),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程序(2分)。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什麼?

5樓:裝甲擲彈兵水瓶

一、春秋五霸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290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說首見於《左傳》。

關於春秋五霸,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兩種最具代表性的:

1、《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二、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戰國時代最後三十多年,山東六國已無力與秦國對抗,秦國不斷向東蠶食六國國土,後來至秦王嬴政在位時,一舉滅六國,一統中國。

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

公元前287年,蘇秦、李兌合齊、楚、趙、魏、韓五國,合縱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佔領齊國長達五年。

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趙在長平邑(今山西晉城高平市)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

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

公元前241年,趙龐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勢各個擊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擴充套件資料:

戰國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以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慎到、樂毅、劇辛、韓非、李斯等人為代表的法家在戰國時期獨步天下。

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約前479年—前381年)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

張儀、公孫衍、蘇秦和范雎等縱橫家,以謀略遊說天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的儒家主張守舊。

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

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發展道家的無為而治。

鄒衍(約前305年—前240年)的陰陽家提倡「五德終始說」。

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十家」。

戰國時期的連年混戰使軍事理論和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孫臏兵法》、《鬼谷子》、《吳子兵法》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6樓:心願誠帆

春秋五霸是五個君王,戰國七雄是七個國家。

一、春秋五霸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290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說首見於《左傳》。

關於春秋五霸,各類史家、學者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兩種最具代表性的:

1、《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二、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末期(東周滅亡前夕)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兼併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從數百減少到數十。

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諸侯國,分別為燕國、秦國、楚國、齊國、韓國、趙國、魏國,合稱為「戰國七雄」。

在這七雄之中,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燕太子丹謀刺秦王政失敗導致身死國滅後,公元前221年,秦軍進而圍臨淄滅齊,結束戰國群雄割據。

擴充套件資料

春秋五霸,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霸,政之名,即伯,音轉為霸,又稱州伯、方伯,即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為挾天子以令諸侯。

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由於郡縣制度的加強,以獲取土地、財富、人口的國家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的土地逐漸走向新的時代。

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學術發展的**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中原經濟技術的新發展與各國相繼圖強而的舉國變法,名士的縱橫捭闔,宿將的戰場爭鋒,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典故。

7樓:京城「老炮兒

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8樓:一支傲雪梅

編輯詞條春秋五霸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

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

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歷史上把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齊國強大起來。

由於齊桓公率兵擊退戎族、狄族的進攻,又率齊、魯、宋等八國之師破蔡伐楚,阻止楚軍北進,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651年,他大會諸侯於葵臣(今河南考城),訂立盟約,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

接著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於率領楚、鄭、陳等園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

晉文公採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係,孤立了楚國。

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以便選擇戰機,命令部隊向後撤退九十里。古代軍隊行軍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晉軍「退避三舍」,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

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晉楚兩軍開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

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制人的著名戰例。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

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齊、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同時又認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齊國君高,盟主非已莫屬。

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來,然後指揮五百乘大軍浩浩蕩蕩殺奔宋國。最後宋襄公被楚國抓走後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講仁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而以仁義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不過有名無實,不能算真正的霸主。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併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巨集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

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併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

以後,吳國、越國相繼強大, 爭霸於東南。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

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臥薪嚐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現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裡,「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扎樂征伐自大夫出」,甚至於「陪臣執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周朝奴隸制處於「禮壞樂崩」的境地。

作為霸主,一本國經濟要發達,二實力(指軍事)強大。而且對於霸主本身也要有一定的魄力。宋襄公無才無能,不是名副其實的霸主。

對於秦穆公來說,他可以說是作為一個外邦少數民族的首領,按理就排不上「五霸」之一。畢竟地處西方邊陲之地..........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為春秋五霸。

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

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

一說以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為春秋五霸,

一說以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為春秋五霸,

戰國七雄

秦--咸陽

齊--臨淄

楚--郢

趙--邯鄲

魏--大梁

燕--薊

韓--陽翟

求老師解答謝謝春秋時期,各諸侯紛紛參與爭霸問題

春秋是爭霸戰爭,戰國時兼併戰爭 爭霸戰主要是為了讓其他國家承認你的霸主地位兼併版戰目的則是權把別國征服變成我的領土 客觀上是有積極作用的 春秋時期140多個諸侯國,通過戰爭到末期變成十幾個到戰國七個,最後被秦始皇統一。也就是說這些戰爭客觀上有利於祖國朝著統一方向發展 不利影響就是百姓生靈塗炭,飽受戰...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國君剛開始爵位很低到後來都是王了

開始的爵位,還是比較合乎當時規矩的,根據實力 與周王室的疏密等因素,來定。只是到了後來,周室衰微,諸侯強大,才互相吹捧或自己吹捧,把爵位定的很高 更正一下,周天子是帝,不是王,帝和王還是有區別的!楚國在南方,中原各諸侯國看不起他,認為他是南蠻,楚莊王是他自己封的,沒有經過周天子授權,所以他被中原各諸...

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和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有什麼相似的後果

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和戰國時期兼併戰爭同樣促使了封建制度的形成,為 集權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使各族共同走上向封建制轉化的道路,從而促進了整個社會向前發展。儘管春秋時代爭霸和戰國兼併戰爭不可避免地帶來種種慘禍 災難和痛苦,但也產生了有利於歷史前進的客觀效果。第一,爭霸戰爭加快了統一中國的步伐。大國在爭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