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稗官雕龍
劉禹錫是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也曾與柳宗元等參加主張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團,參加永貞革新,失敗後,貶為朗州司馬,改官連州、和州等地刺史,歷二十餘年。
2樓:匿名使用者
永貞革新,不是文壇的,是**改革,可以說是王安石變法的前奏,後失敗,改革派或被殺,或被貶,即二王八司馬事件
宋代詩文的革新運動
3樓:周南
北宋詩文革新抄,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唐代古文運動以後的又一次文風改革,北宋繼唐代古文運動而起的文學革新運動,主要反對以「西昆體」為代表的浮靡文風。這場文**動同時對詩、文進行革新。宋代立國,一些文人,滿懷國憂,要求改革政治,倡導寫作「傳道明心」的古文,強調韓愈的「文從字順」,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現實的詩歌。
後來以范仲淹等人為代表,認為寫作詩文的根本目的在於「警時鼓眾」、「補世救失」,使運動形成高潮。最後王安石等人又把詩文革新作為推行「新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又一次把古代文學,特別是詩、文的發展推進了一大步。
歐陽修(1007-1072)是這場革新運動的領袖。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首領是
4樓:匿名使用者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歐陽修
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和詩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
「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
」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諡號「文忠」.著有《歐陽文忠公集》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
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
生平歐陽修四歲喪父,家貧,他的母親以荻畫地,教他寫字。仁宗天聖八年(2023年)歐陽修成為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
景佑元年(2023年),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康定元年(2023年),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後知諫院。慶曆三年(2023年),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慶曆五年,範、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縣)太守。
以後,又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2023年)八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
嘉佑二年(2023年)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這對北宋文風的轉變很有影響。
嘉佑五年(2023年),歐陽修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以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 等職。
英宗治平二年(2023年),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准。神宗熙寧二年(2023年),王安石實行新法。
歐陽修對青苗法曾表異議,且未執行。熙寧三年(2023年),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
這一年,他改號「六一居士」。熙寧四年(2023年)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
宋神宗熙寧五年(2023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歐陽修在潁州(今屬安徽省)的家中,留下一萬卷藏書、一千卷集古錄、一張琴、一局棋和一壺酒,溘然長逝。蘇軾評價其文時說:「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歐陽修卒諡文忠。
文學創作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在散文理論上,提出:
「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答吳充秀才書》),「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答祖擇之書》)。他所講的道,主要不在於倫理綱常,而在於關心百事。他認為學道而不能至,是因為「棄百事不關於心」(《答吳充秀才書》)。
他反對「務高言而鮮事實」(《與張秀才第二書》),主張「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自己又以造詣很高的創作實績,起了示範作用。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天下翕然師尊之」(蘇軾《居士集敘》)。
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的影響。其中,蘇軾最出色地繼承和發展了他所開創的一代文風。北宋以及南宋後很多文人學者都很稱讚他的散文的平易風格。
他的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宋慶曆八年(2023年),黃河決於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陽東北),河水改道北流,經大名府、恩州、冀州、深州、瀛州、永靜軍等地,至乾寧軍合御河入海。當時因年荒民困,沒有立即堵口。皇佑三年(2023年),北流於館陶郭固口決口,四年堵塞後流勢仍不暢,引起了北流和恢復故道東流的爭論。
至和二年(2023年),歐陽修極力反對回河東流,連上兩疏陳述不能回河的理由。在第一疏中,他分析了當時「天下苦旱,京東尤甚,河北次之」,「河北自恩州用兵之後,繼以凶年,人戶流亡,十失**」的嚴重形勢,認為在「國用方乏,民力方疲」之際,以「三十萬人之眾,開一千餘里之長河」,不但人力、物力不允許,而且會引起「流亡盜賊之患」,危及宋王朝的根本利益。在第二疏中,他根據自己的觀察體會,首先從分析黃河淤積決溢規律出發,闡述了不宜回河的原因。
他說:「河本泥沙,無不淤之理。淤常先下流,下流淤高,水行漸壅,乃決上流之低處,此勢之常也。
」接著他又分析了京東、橫隴河道的具體情況,指出:「天禧中,河出京東,水行於今所謂故道者。水既淤澀,乃決天台埽,尋塞而復故道;未幾,又決於滑州南鐵狗廟,今所謂龍門埽者。
其後數年,又塞而復故道。已而又決王楚埽,所決差小,與故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終以壅淤,故又於橫隴大決。是則決河非不能力塞,故道非不能力復,所復不久終必決於上流者,由故道淤而水不能行故也。
及橫隴既決,水流就下,所以十餘年間,河未為患。至慶曆
三、四年,橫隴之水,又自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餘里;其後遊、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梗,乃決於上流之商胡口。然則京東、橫隴兩河故道,皆下流淤塞河水已棄之高地。
京東故道屢復屢決,理不可復,不待言而易知也。」同時,歐陽修還認為,河渠司李仲昌等議開的六塔河,寬僅五十步,「欲以五十步之狹,容大河之水,此可笑者」,並斷言六塔河「於大河有減水之名,而無減患之實。今下流所散,為患已多,若全回大河以注之,則濱、棣、德、博河北所仰之州,不勝其患,而又故道淤澀,上流必有他決之虞,此直有害而無利耳,是皆智者之不為也」。
歐陽修的奏疏未予採納,朝廷命加緊堵口,開六塔河。嘉佑元年(2023年)四月,商胡決口塞而複決,回河失敗。
歐陽修知滁,於慶曆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到任,慶曆八年閏正月朝廷詔徙知揚州,二月離開滁州,前後在滁州計約兩年零四個月的時間。時間雖然不長,卻給滁州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給滁州留下了許多建設遺蹟,留下了一些不朽的詩文,留下了與滁州人的深厚感情。
他留下的建設遺蹟和詩文,成了滁州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留下的與滁州人的深厚感情,成為滁州人永遠不可磨滅的記憶。
承繼前人開發滁州
如今說到滁州,人們自然會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歐陽修。琅琊山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都遠近聞名。琅琊山最有名的景點是醉翁亭,被譽為全國「四大名亭」之首,名揚海內外。
與醉翁亭隔山相望的豐樂亭,也是令許多探幽訪古之士嚮往的勝蹟,與醉翁亭一起被稱為「姊妹亭」。豐樂亭下的「紫薇泉」,則與醉翁亭的釀泉合稱為「姊妹泉」。這些,都是歐陽修知滁時開發、建設而遺留下來的。
正是這些建築,加上他親自撰寫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才使滁州琅琊山的名聲大震起來。
追溯琅琊山之名,應自東晉始。東晉以前,琅琊山本無名,其主峰當地人稱摩陀嶺,其他都是些小山頭。西晉末年,琅琊王司馬睿因避亂駐蹕於此,後來,司馬睿成了東晉元帝,借其曾在此山一住之光,才有了琅琊山這個名稱。
但是,司馬睿本人,乃至整個東晉時代,並未給琅琊山帶來多少變化,它依然是一片沉寂的山嶺。直到唐代大曆六年(公元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在l山司興建寶應寺(即今日之琅琊寺),琅琊山才打破歷史的沉寂,開始起步向著繁榮與發展邁進;琅琊山這個名稱也是這個時候才叫起來的。而這從司馬睿駐蹕山間時算起來,已經經歷了300多年的時間。
寶應寺的興建,改變了琅琊山多年寂靜的狀況,但只是個開始,而且僅限於琅琊寺這一塊,影響仍不是很大。琅琊山真正鵲起,是在它又經歷了200多年以後,北宋的著名文士歐陽修知滁開始的。
5樓:知為力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首領是 歐陽修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其中,蘇軾最出色地繼承和發展了他所開創的一代文風。北宋以及南宋後很多文人學者都很稱讚他的散文的平易風格。他的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6樓:
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
7樓:№無敵
歐陽修(看到他們打那麼多字,學問如此淵博,實在佩服)
8樓:呼代容
歐陽修(1007-1072)是這場革新運動的領袖。
北宋詩文革新,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唐代古文運動以後的又一次文風改革,北宋繼唐代古文運動而起的文學革新運動,主要反對以「西昆體」為代表的浮靡文風。這場文**動同時對詩、文進行革新。宋代立國,一些文人,滿懷國憂,要求改革政治,倡導寫作「傳道明心」的古文,強調韓愈的「文從字順」,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現實的詩歌。
後來以范仲淹等人為代表,認為寫作詩文的根本目的在於「警時鼓眾」、「補世救失」,使運動形成高潮。最後王安石等人又把詩文革新作為推行「新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又一次把古代文學,特別是詩、文的發展推進了一大步。
永貞革新的主要人物是王叔文還是王俶文
中國唐代順宗時官僚士大夫以打擊宦官勢力為主要目的的改革。因發生於永貞年間,故名。唐代從玄宗時的高力士開始,出現宦官擅權現象 到肅宗時的李輔國,宦官又掌握了軍權。到中後期他們的專恣驕橫,引起皇帝和某些官僚士大夫的不滿 永貞元年 805 唐順宗李誦即位 他的東宮舊臣王叔文 王伾居翰林用事,引用韋執誼為宰...
逆旅聞棋文言文翻譯完整謝謝,文言文翻譯 王叔文與太子 王叔文以棋侍太子。嘗論政,言及宮事之失。太子曰 寡人方欲諫之。
王積薪 棋術功成,自謂天下無敵。將遊京師,宿於逆旅 即滅燭,聞主人媼隔壁呼其婦曰 良宵難遣,可棋一局乎?婦曰 諾。媼曰 第幾道下子矣。婦曰 第幾道下子矣。各言數十。媼曰 爾敗矣。婦曰 伏局。積薪暗記,明日復其勢 意思皆所不及也。註釋 王積薪 唐玄宗時人,以善奕聞名於世。逆旅 客店。第幾道下子矣 唐代...
劉禹錫的朋友是誰
白居易 柳宗元等。劉禹錫有 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等詩為證。劉禹錫 772 842 唐代文學家 哲學家。字夢得。洛陽 今屬河南 人,祖籍中山 今河北定縣 他是匈奴族後裔,七世祖劉亮隨魏孝文帝遷洛陽,始改漢姓。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