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有什麼樣的危害

2021-04-21 21:36:32 字數 2001 閱讀 6882

1樓:匿名使用者

任何制度都是有利與弊的,至於是利還是弊,那要看所在的立場。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一種選才的制度,用這種制度使政治的貴族化變成了政治平民化。從而打破了魏晉時期門閥與軍閥政治的傳統,過度到了平民政治。如果從這點來看,科舉制度是一個偉大的進步。

科舉制度始於隋唐興於宋,唐朝前期,可以說科舉制度還不成熟,從選舉、從人數、從考生髮揮,從對作弊制度的監管都不及宋朝。北宋時期就有的完善的科舉制度與文官選拔的制度,大大的促進了宋朝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故宋朝雖然疆域不大,西面與北面皆有強敵,但是不影響他文化的發達與經濟的興盛。

隨著時間的推移,等科舉制度到明朝時,對考人數非常龐大,社會各個階層也接受了這種選官的方式。那樣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了。

其中就包括了,監考的難度與作弊問題。作弊問題可以是兩個方面的,一者,是出題的人洩露題目或與之相近的思想內容。二者,賄賂教官及評選**。

要想克服第一個問題,那就得把題目的內容限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想克服第二個問題,那就得把文章的格式限制成一定的形式,就是八股文。

也包括評選的難度。宋朝由於文章制式不一樣,不同的考官可以選出不同的優秀文章來,那就存在不公平,那麼為了公平性,就得加入一些發揮的限制,如文章格式,避諱的字眼,從而把考生的發揮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從而簡化與標準了評選問題,也增強了公平性。

這樣做就官場的公平性,選舉的公證性,選官的合理性以及評選的方便性,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但是弊端也是非常大的。

其一,禁固了文人的思想。從明初定八股為科舉考試之制式以來,文化就劃分為兩種,一種以考官為目的的學問,而且在民間大行其道。一種以落魄生員,落榜人才為代表的非考官文化,像文徵明,唐伯虎,徐霞客這些皆是。

前者重功力,就像今日之高考與國考,後者才是真正的傳承了中華文明。所以,明以後再難出現像蘇東坡《留候論》那樣優秀的考試文章,也沒有像蘇東坡這樣的大學者同時是大**的。

其二,對政治思潮之打壓。中國古代社會宋朝以前文人論政是非常盛行的。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就是例證。清朝以後,以外來政權統治漢人,所以對論政思潮的打壓最為嚴重,一則借科舉考試之選題,二者借大興***。讓文人沒有膽量,沒有時間去考慮政治問題,更不能出書論述。

所以,明清以後多**,而沒有像《過秦論》這樣的文章了。就是哲學體系,也變得隱晦難懂。

其三,限制社會的發展,當一個社會的文人都是以考官為目的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會變得近功利。從而影響到社會的各個層面。於是社會上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陋習,這些陋習在明清**《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這裡有很生動的描寫。

其四,限制了科學創造與發展。文人只有考官這一條出路時,科學就不會在中國產生了。中國明清以後,凡是有點文學成就,科學成就的,大凡是考官失敗者,這些人用了人生前三十年考官,結果考不上,才去創造與發明一些東西。

這與西方比,從小就探險航海,發明東西來比,實在是差的太遠。所以中國清代以後,科學落後於世界,實在是受這種考官制度影響。

其五,對中國官僚制度之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明清之時代,往往以考生與考官之間的關係為體系形成中國官場之利益集團。從而形成了以官場利益爭端的各種官僚文化。

這種文化,甚至影響到中國當代之社會。

明清科舉制度對文化之禁固,對社會風氣之影響,對科學之發展,對政治官僚的影響,著實深遠,影響至今,其中有部分形式,在今日之社會,依然可見。時間有限,篇幅有限,難以詳述材料出處與文字**。然上面所述實為各家學者考據之結合。

2樓:張

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雖選拔出了大批**,維護了封建統治, 這種呆板的標準化和程式化的考試形式及考試內容,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壓抑了人們的創新,引導著應試者向酸腐迂拙、不學無術的方向發展,還浪費了大量人才, 明清的科舉制,是導致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緩慢、科技落後、中外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制度的落後,題材的侷限,壓制社會的開放。

參考資料: 唐、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的比較

3樓:匿名使用者

它逐步成為僵化模式,特別是到晚清時成為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暴露出種種弊端。因此,吳敬梓才寫出了《儒林外史》這部諷刺科場的不朽名著。

明清時期科舉制的特點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隋朝時期的科舉考試主要考些什麼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

隋煬帝設定明經科 進士兩科,當時的明經 進士兩科考試的內容主要是策問。策問即出一些有關時事政務 經義等方面問題,由士子做答,這時候的科舉的考試內容還比較少。隋文帝去世,煬帝楊廣繼位。煬帝大業三年,下詔文官武將中出色的,孝敬長輩出名的 品德高尚的,氣節高尚的的人可以參加考試。大業五年 609 又下詔諸...

隋朝科舉考試有什麼積極意義,隋朝時期科舉制度有哪些積極作用

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 讀書一考試 做官三者聯絡,把權 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

明清時期,重農抑商的政策,為什麼明清時期統治者強化了重農抑商政策?

所謂 重農抑商 就是通過採取貶低 壓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從商人數。其目的是防止農民大量棄農從商,保護農業的優先發展地位。自戰國商鞅 韓非等人提出重農抑商的思想主張後,部分諸侯國及繼起的秦漢王朝就推出一系列困辱商人的政策措施。如禁止商人穿絲織衣服,禁止商人騎馬,禁止商人仕宦以及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