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哎艾
送靈澈上人bai》是唐du代詩人劉長卿的zhi作品。此詩共四句dao
,前兩內句寫靈澈上人慾回竹
容林寺的情景,後兩句寫詩人目送靈澈上人辭別歸去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傷感與依依不捨之情,表達了對靈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現了靈澈清寂的風度以及詩人雖然失意卻閒適淡泊的情懷。全詩純為寫景,恍如圖畫,借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意境閒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別詩,也是一幅構圖美妙的景物畫,為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2樓:易書科技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譯文青蒼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鐘聲。
你揹著的斗笠還帶著夕陽,獨自歸向遠方的青山。
賞析全詩共四句詩,前兩句寫靈澈欲歸竹林寺,後兩句寫詩人目送荷笠歸遠的靈澈上人。全詩沒有一個明顯的「送」字,但內容很切合題意。
以精練的語言創造出靈澈上人所歸之深遠境地,是這首詩的突出特點。開頭一句從顏色著筆,以「蒼蒼」二字寫竹林寺所處之地的深邃。第二句從聲音著筆,以「杳杳」二字寫竹林寺的深遠。
「蒼蒼」「杳杳」四個疊字,極精練的描繪出一幅深遠的青山寺廟圖。詩意含蓄是這首詩的另一特點。從表面看,這首詩純寫風景,「蒼蒼」、「杳杳」、「斜陽」、「青山」不都是風景嗎?
實際上,在「恍如圖畫」的風景中,蘊涵著詩人對朋友的深厚情誼。
3樓:1那些年的春天
【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譯文青蒼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鐘聲。
揹著斗笠披著斜陽,獨回青山漸行漸遠。
賞析這首小詩記敘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是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詩人出以想象之筆,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寫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餘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
「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
送別多半黯然情傷,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閒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曆
四、五年)間。劉長卿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鬱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遊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
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
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著、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閒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閒淡的意境。
十八世紀法國狄德羅評畫時說過:「凡是富於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於景色,只要它具有儘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繪畫論》)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繪畫,景色的優美正由於抒情的精湛。
作者簡介
劉長卿(約726 — 約786),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玄宗天寶年間進士。
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後為長洲縣尉,因事下獄,貶南巴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嶽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送靈澈上人"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4樓:憑合英凌培
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
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
青山獨歸遠。
青蒼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鐘聲。你揹著的斗笠還帶著夕陽,獨自歸向遠方的青山。
竹林掩映的寺院和遠處傳來的杳杳鐘聲,似非目之所接,耳之所聞,詩人出以想象之筆,就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末二句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道: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末二句從送友人上船,到船兒遠去,帆影模糊,直至消失在水天交接之處,眼前惟剩一江春水,流淌不息。
暗示的手法,也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表現得非常細膩生動,劉詩似對其有所借鑑,但又寫得更為濃縮,全用白描(試比較作者的另一首詩《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不是簡單的沿襲。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二評劉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方東樹《昭昧詹言》評其詩「多興在象外,專以此求之,則成句皆有餘味不盡之妙矣」。從這首小詩中,也能夠體會到這一特色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
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餘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往往黯然情傷,但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閒淡的意境.
5樓:紹霞書月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的本寺就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小詩記敘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是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詩人出以想象之筆,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寫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餘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
「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
送別多半黯然情傷,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閒淡的意境。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曆
四、五年)間。劉長卿於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鬱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遊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
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
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
方回評其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方東樹評其詩「多興在象外,專以此求之,則成句皆有餘味不盡之妙矣」。從這首小詩中,也能夠體會到這一特色。
靜景與動景結合巧妙。詩的
一、三、四句,寫的是靜景,二句寫的是動景。動、靜互相襯托,互相映輝。古寺、斜陽、青山等靜物一經渲染,令讀者對鐘聲這一動景印象猶深,彷彿耳旁久久地縈繞著那悠揚的響聲;反之鐘聲從遠處傳來,更顯出郊野的寧靜肅穆,而此時,詩中人物的離情別緒更強烈了。
這就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寫景與抒情妙合無垠。全詩四句,句句寫景,也句句寫情,尤其是後兩句,乍看好像是寫郊野向晚的景色,實則蘊含著詩人的無限情思。「荷笠帶斜陽」一句,最易誤解為純屬自然景物的描寫,無甚用意。
其實不然。作者寫斜陽經天,不是光照山巒火樹,而是映現於荷笠者一身,是為了突出「荷笠」這一人物形象和整個畫面構圖的需要,同時也體現了詩人感情的專注。畫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別之情緊密相連的,這就不僅是景物的烘染,時序的變換或感情的陪襯,而是對全詩的立意、構圖、設色和抒情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首詩正是既寫景,又抒發胸臆,注意景物選擇和人思想感情的協調統一,使客觀的景和主觀的情和諧合拍,故能把感情表達得更含蓄、更貼切、更完美。
這種詩能給人留下欣賞的餘地和珍視友誼的啟示。[
6樓:尾梓維夔黛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蒼蒼竹林寺,
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夕陽,
青山獨歸遠。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的本寺就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所以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餘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
「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
送別往往黯然情傷,但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閒淡的意境。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唐代宗大曆
四、五年間(769—770)。劉長卿自從上元二年(761)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鬱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遊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
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
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著、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閒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閒淡的意境。
十八世紀法國狄德羅評畫時說過:「凡是富於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於景色,只要它具有儘可能具有的表情,俯礌碘啡鄢獨碉掃冬激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繪畫論》)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繪畫,景色的優美正由於抒情的精湛。
靈空什麼意思,靈空上人是什麼人
應該是 空靈 吧,空靈 拼音 k ng l ng 解釋 1 靈活而不可捉摸 透明 2 在 濟南的冬天 裡意思為清淨。3.空靜而帶有靈活的氣息。你說錯了,應改為 空靈 1 靈活而不可捉摸 透明 2 在濟南的冬天裡意思為清淨。3.空靜而帶有靈活的氣息。出自 老舍文集 濟南的冬天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透過那風雲煙霧遙望著五津。和你離別心 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溼佩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作品,原文為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
這首詩是什麼意思,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啊?
解釋這個概念 詩歌,是一種文學體裁,透過語言,除了表達文字的意義外,也表達情感與美感,引發共鳴。詩能夠自成一格,也能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如詩劇 聖詩 歌詞或散文詩,文字配上 則稱為歌。詩 根源於簡潔 有力地想像覺察,或與經驗 想法 情緒反應作聯想,將意義 意識和潛意識的表現 象徵化 正式或非正式的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