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和意義?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和意義?元宵節吃湯圓的由來和意義

2021-04-28 00:59:21 字數 4982 閱讀 1997

1樓:小入戲

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吃月餅是人們為了慶祝推翻異族統治,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內

喜愛闔家

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訊息。 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後清朝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2樓:雅澤雙魚

端午吃粽子的起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專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屬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

因為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天上的圓月;也有人說,圓圓的月餅應和天上的月亮,反映了人們期盼團聚的美好願望。每年的中秋節的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吃月餅,那麼,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是什麼呢?專家日前對此進行了解釋。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3樓:mm向陽向暖

端午節吃粽子bai,這是中du國人民的又

一傳zhi統習俗。粽子,又叫「角

dao黍」、「筒粽版」。其由來已

權久,花樣繁多。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訊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專家介紹稱湯圓也稱「湯糰」或「圓子」「糰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

另外,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4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端午節的來

由來,說法源甚多,諸如:紀念bai

屈原說;

紀du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zhi說;起於三代夏dao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的必備食品。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說是由元末流傳下來的。

5樓:匿名使用者

紀念屈原 我 只知道這一個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中秋節要吃月餅啊?

6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根據民間的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史記》的記載中,人們可以瞭解到,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著聯和齊國對抗秦國。

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

據悉,在屈原死後,楚國的老百姓都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遭到魚蝦的侵蝕。人們都自發的向江中投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意義是什麼?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節日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是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7樓:匿名使用者

五月初五端午節;

雄黃燒酒菖蒲劍;

三角棕子裹糯米,

各色香袋掛胸前。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但在世界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又名端陽、重午、端

五、重五、端節、蒲節、天中節、詩人節、女兒節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說法。過去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楚國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才有五月五端午節。但是近代學者的研究證明,端午節的許多活動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了,據宋高承《事物紀源》記載,端午源於春秋時期。

越王勾踐為了操練水兵而划龍舟,這說明端午節起源較早。也有人認為該節是龍圖騰的祭祀節日,或**於 夏至,或起源於惡日。還有的認為是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還有曹娥救父之說。

也有人主張五月五端午節與介子推有關。還有的說是為了祭祀先祖。類似傳說五花八門。

端午節的起源可能是為了祭祀水神或龍神而舉行的祀神儀式,後來各地又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對端午節起源作了自己的解釋,其中紀念屈原是比較流行的說法。

8樓:匿名使用者

粽子紀念屈元 月餅紀念常娥

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七夕節吃什麼? 10

9樓:貴州苗女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淨,平鋪到一個盤子裡,用溼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溼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釐米長,便可做手擀麵,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蔥、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麵條抓到碗裡,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4、雲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麵加豆粉和麵後在燜鍋裡蒸出來,放在石臼裡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晒乾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6、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7、瓜果

在七夕這個特殊的節日,瓜果當然必不可少!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8、雞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9、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10、綠豆芽

在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10樓:卑微式迷戀

七夕節吃五子、吃巧果和吃餃子。

1、吃五子

七夕節的時候需要拜織女,拜織女的時候需要放一些祭品,這個祭品就是五子,五子包括桂圓、榛子、花生、瓜子、紅棗五中食物。 在焚香禮拜之後這些貢品就成為了零嘴和宵夜,吃完之後,像織女祈求的心願也都會完成。

2、吃巧果

巧果的全稱是乞巧果子。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是一個婦女期盼自己變得更為能幹的一個節氣,所以,七夕節這天,會流行吃乞巧果子的傳統。 乞巧果子的主要原料是麵粉和芝麻,製作方法是將芝麻裹在麵粉混合在一起,過油炸,然後裝盤食用,也可以在七夕節這天將自己做的巧果送給親朋好友。

3、吃餃子

餃子是中國人很熱愛的一種食物,尤其是北方地區,但凡有個重要的日子都會喜歡吃餃子,氣息節的時候會在餃子裡面放很多東西,例如銅錢、針、紅棗、桂圓等食物,吃餃子的時候吃到銅錢的有才氣,吃到針的手巧、吃到紅棗的愛情如意、吃到桂圓的家庭圓滿。

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七夕節吃什麼呢

沒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我們那裡是用糯米做成丸子。巧果是滬式糕點中的傳統產品,民間常以 七曲八彎 來形容 七巧 的形狀。上海郊縣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即新婚婦女在農曆七月初七 俗稱巧日 走孃家時,都從孃家帶些巧果回來送給丈夫。因此,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前後乃是巧果的生產旺季乞巧節吃的巧果也叫做 巧餑...

中秋節 端午節 春節 除夕 重陽節排序

春節 端午節 中秋節 重陽節 除夕。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 年節 俗稱新春 新歲 新年 新禧 年禧 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 慶歲 過年 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 人本乎祖,祈年祭祀 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與含義簡介,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與含義,簡要概括

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 筒粽 的由來。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