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諸葛亮採用子午谷奇謀,是否會更好

2021-05-01 02:47:33 字數 6629 閱讀 7356

1樓:匿名使用者

兵法曰:「以正和以奇勝」。

襲擊長安,是不可能有蜀軍悄悄的到了長安,而魏國卻沒有發現的這種情況的。因為從漢中到長安就那麼兩三條道路。這些道路上肯定是有魏國的探子的。

諸葛亮兵少。如果分兵給魏延去襲擊長安:給的兵少了不足以成事,畢竟長安是關中第一軍事重鎮;給的多了,則兵力更少的諸葛亮在正面戰場上很可能被擊退。

一旦諸葛亮被擊退,則魏延即使把長安攻下來也無濟於事,隨時會被回援的魏軍吃掉。

如果諸葛亮據守險要等待魏延創造機會,那麼魏軍會用不多的兵力牽制住諸葛亮,轉而先吃掉魏延,畢竟魏兵多而蜀兵少。

2樓:天才小的兔

子午谷奇謀從魏延提出以後到現在,一直都是很有爭議。首先,我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人是司馬勳

當時桓溫北伐前秦,他命令司馬勳從子午道出兵奇襲長安,但最終被前秦丞相看穿,後者以七千精銳騎兵在子午道以逸待勞,伏擊司馬勳,司馬勳大敗而歸。第二個人是闖王高迎祥。這個人是個猛人,也是個奇特的人,那年,他將自己的命運賭在了這場戰事上,五萬大軍兵出子午谷,歷盡艱難萬險,直搗長安,可惜被當時的名將孫傳庭看穿,在谷口被伏擊,全軍覆沒,,而高迎祥被俘後,凌遲處死。

不難看出子午谷奇謀想要成功的困難點在於防守一方,一個前秦丞相,一個名將孫傳庭讓好多人對子午谷奇謀不看好,也經常來證明說魏延這個計謀諸葛亮採用了也沒用。那麼我們再來看當時的情況,當時長安守將是夏侯楙,魏延的評價是: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

這個評價不能當真只做參考,而《魏略》中是: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魏略》作者魚豢,三國時期曹魏國郎中、著名史學家。

這個評價可信度還是可以的,那麼至少我們知道夏侯楙對軍事方式是不怎麼擅長的,子午谷奇謀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候提出的,也就是那個時候夏侯楙被調離長安,說明當時魏帝曹叡對夏侯楙的能力也是知道的,因為是御駕親征,夏侯楙但凡有點軍事才能也可以賬下聽令呀!~必須夏侯楙鎮守長安,人熟地也熟不是嗎!~

所以我覺得魏延當時提出這個子午谷奇謀面對這樣一個夏侯楙應該還是有很大成功的希望的,還有些人說魏國跟諸葛亮對峙的大軍怎麼怎麼樣,後路都被截斷了,給養都沒有了,潰敗是必然的,還指望大軍餓肚子攻城嗎?官渡之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還有說魏軍回軍奪長安,5000兵守不住長安潼關等等,都是有點想當然了。

就當時的情形,只是魏延奪得潼關,長安都可以不守,糧草燒了就可以,潼關以西魏軍是守不住的。

最後總結一下:就算成功率不大,諸葛亮也應該嘗試一下,畢竟走大路是沒有機會奪長安和潼關的,看都不一定能看見。

3樓:匿名使用者

不會,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看起來出奇制勝,但實際上要弄明白一個問題,魏蜀兩國國力相差巨大,就算攻下長安又怎麼樣?魏國一樣可以出重兵收回,而蜀國並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守住勝利果實,人心已經不思漢了,漢朝末期的亂政已經大失人心。

國力上,蜀國不過94萬人口,兵力10萬,而魏國賬面人口就有四百多萬,兵力四五十萬,完全耗得起。

4樓:豬哥鬼谷子

雖然風險很大,但不是沒可能成功。

5樓:楘榯

我個人看好魏延的這個計謀。

魏延說了只需精兵五千,是有點誇張,幾萬總可以吧。

所以1樓說蜀國損失太大言過了吧?!蜀國強大時兵力可是有幾十萬。

況且魏國正是抓住了諸葛的性格,他定會每次都出祁山,大路進攻,一步一個腳印。所以只需死守即可。

即便在司馬最大意的上方谷,諸葛也只能眼睜睜看著老天救魏。

再者,鄧艾是怎麼滅的蜀國???正是出奇兵,走小路、險路!同樣只是幾千兵力,不一樣是打得成都沒脾氣嗎?姜維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個人觀點,魏延此計可以一試,諸葛只管走他的大路就是。

這純粹是諸葛對魏延的個人偏見,而不只是求穩的緣故。

我覺得,魏延的反是他骨子裡的問題,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諸葛亮給逼的。

頭後的反骨啊……況且三國演義中還提到,魏延可是斷送了諸葛亮12的延壽哦~~

觀此種種,真是一個複雜的事

人無完人,魏延和諸葛亮最終都不免一個悲劇

蜀國也不免一個悲劇

魏國同樣沒能倖免,曹氏奪下的江山不一樣拱手送予司馬氏?

三國演義有歷史也有演義

這才是一種別樣的美吧!

純個人觀點,絕沒有對諸葛亮的偏見,只是就事論事。

不喜勿噴

o(∩_∩)o~

6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第一次北伐靠的就是奇襲,打了曹魏一個措手不及,要不是靠著司馬在街亭力挽狂瀾蜀漢早就一統天下了。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在第一次北伐被採納,是極有可能成功的。

至於後來幾次就實在太危險了。

7樓:文天易

應該沒有問題。

第一,魏延有勇有謀。但是當初關羽攻打長沙的時候,黃忠被太守韓玄認為是關羽同謀,魏延拔劍一揮眾將軍跟隨殺了韓玄解救了黃忠,但是開城投降後諸葛亮要斬他,因為他為人不忠不義。劉備勸了好久才留下他,二人從此有樑子。

第二,諸葛亮向來不重視魏延,對於魏延一向認為有反心。在北伐中魏延很不受重用。

第三,子午谷奇謀,易中天也曾論述過,其實但是魏國都督是草包夏侯懋,子午谷那裡他不會照顧到。

第四,當時魏延的要求是五千人馬,出了子午谷,往東離長安很近。而繞道隴西取大道很是緩慢。

8樓:復古公園

這招被識破機率非常大,如果失敗,魏延必亡。挫動銳氣是一,損失魏延是二。蜀國後期已經無大將,若再折了魏延,諸葛亮真沒大將使喚了。魏延雖然可能有問題,但是還有很大的利用價值。

9樓:朽木腦袋

我覺得諸葛亮太小心了,應該是他看不起魏延,所以他不願採用。 不過諸葛亮心理壓力太大了,不願去冒險,要不然或許會有其他情況發生,當然成功的希望不會很大的。

10樓:永遠的聖西羅王子

司馬懿只要拖住諸葛亮,即便是魏延拿下長安也是一場空

11樓:浦竹青柏己

魏延的謀略是出奇制勝,按照兵家的法則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採取突然襲擊的辦法。因為當時魏國朝中,對諸葛亮知道的人甚多,都認為諸葛亮用兵謹慎,不敢弄險,絕對想不到他會分兵走子午谷,因此分兵偷襲,先取長安,截斷敵人後方退路是完全有可能的。謀敵人之所謀,算敵人之所算,而敵人又算我不出的情況下,偷襲完全可以達成突然性。

但是魏蜀之間實力相差太大,就算長安被攻下,魏國有那麼容易被滅嗎?司馬懿此人絕對比諸葛亮厲害,而不是歷史說的那樣時時被諸葛亮壓制。

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用子午谷奇謀?

如果當初諸葛亮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就可以攻下長安以西所有地方包括長安?

12樓:匿名使用者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作為蜀國的大將魏延,曾經提出了一條走子午谷路線,直達長安的計謀,這條計謀在《三國志》和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裡有記載和論述。這條計謀也成為後來的專家和學者們一直研究的一個話題,就是這條計謀到底它能否成功,它的可行度又到底有多少呢?我在這裡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們來看看有關此類事件的一些看法。

關於對魏延這條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歷來有兩種看法。一種是認為可行,姑且稱其為正方。另一種認為不可行,姑且稱其為反方。正反兩方都列舉出了他們的理由。正方的論據有兩條:

一,魏延的謀略是出奇制勝,按照兵家的法則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採取突然襲擊的辦法。因為當時魏國朝中,對諸葛亮知道的人甚多,都認為諸葛亮用兵謹慎,不敢弄險,絕對想不到他會分兵走子午谷,因此分兵偷襲,先取長安,截斷敵人後方退路是完全有可能的。謀敵人之所謀,算敵人之所算,而敵人又算我不出的情況下,偷襲完全可以達成突然性。

二,長安的守將是紈絝**,無勇無謀的夏侯懋。夏侯懋這個人,是個公子哥,紈絝子弟。不懂兵法。

不懂謀略,不曾經戰,沒有實際經驗,而且是好說大話。你魏國用這麼一個無用之輩,去防守這麼一個重要的地方。他怎麼可能算的出魏延要走子午谷這條路?

反方認為不可行,論據也兩條:

一,道路險,易中埋伏。反方認為,就算夏侯懋再無能,魏國國內也必然有人建議在各條山谷中設伏。包括子午谷。

如果真在那裡埋伏的話,那魏延一去,必然中了埋伏,必然失敗,損兵折將。而一旦魏延有失,會動搖蜀軍的士氣,挫傷蜀軍的銳氣.

二,認為魏延兵少,不能成事。魏延就一萬人,其中還有五千人運糧,如此少的兵力,就算過了子午谷,以如此少的兵力也未必能拿下長安,就算拿下長安,也未必固守的住。

那麼我們把正方雙方的論據進行一下對比,看看誰的論據更成立。我經過對比發現,正方的兩條論據均成立,而反方的第二條論據不成立。為什麼不成立呢?

因為我們都知道,自古偷襲,尤其是走山險道路,第一是搶時間,第二是搶速度。要搶在敵人不知道,沒有做任何防備之前到達指定目的地。以形成進攻的突然性,給敵人以從天而降的感覺。

而且這個行軍的保密性,非常重要,不能讓敵人的遊騎哨探發現我方的行軍路程。一旦發現,敵人有所準備,那偷襲就徹底失敗了。那怎麼才能做到保密性強,在時間和速度上都能搶過對方,達成突然性呢?

那就是命令只有下一級軍官知道,士兵們不知道。他們是負責走路,不管我們到底去哪,幹什麼。只需要服從命令就行了。

二是輕裝上陣,帶少量的部隊,因為我們都知道一個常識。那就是大部隊人數眾多,輜重繁瑣。行軍路程相當緩慢。

如果帶大部隊,一個是山谷險要,地形狹窄,大部隊如果突然遇到敵人,難以部隊。二是耽誤行軍路程。走的慢,拖的時間長,敵人就會發現我方的企圖。

從而失去了突然性。因此說,魏延選擇帶少量的部隊,是正確的。

那麼,魏延的這條計謀到底可行度有多少呢?我個人認為是可行的。理由也簡單。

我們要想知道是否可行,只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就可以了。第一,魏延的計謀是否符合軍事理論?第二,長安守將和魏國大臣,是否算的出魏延的行軍方向?

第三,魏延提出的分兵計謀,是否符合當時蜀軍的實際情況?我們來逐一解釋。先看第一點,是否符合軍事理論。

我認為完全符合兵家的出奇制勝理論,道理跟正方的第一條論據完全相同。出奇制勝的理論,主要是建立在不按套路出牌,完全出乎敵人的預料基礎上。敵人越是認為我軍不敢走,我軍越要走,越是認為我軍不敢這麼做,我軍偏要做。

達到使敵人算不出我軍的意圖。從而達到戰略目的。當時很多人是想不到諸葛亮會走子午谷的,因為他們還是比較瞭解諸葛亮的,按照諸葛亮的用兵規律,是不走險要之地,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

而魏延則反其道行之,打破常規慣例,打破以往規律,使敵人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那麼敵人料不到魏延會這麼做,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準備。偷襲就容易得手了。

再看第二點,夏侯懋是算不出來的,前面說過,他一個紈絝子弟,是個「四不懂」,不懂兵法,不懂謀略,不懂地理,不曾經戰。用這麼一個人,根本就是把魏軍往火坑裡推。他當時以為諸葛亮按照常規出兵,必然把大軍都派到正面去阻擋諸葛亮大軍,長安的守備兵力不可能太多。

就算兵力比魏延多,他沒打過仗,臨陣應變能力差,再加上情報功能也低,根本就不知道魏延到底有多少人,一定嚇的棄城而逃。紈絝子弟帶兵,大多如此。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夏侯懋是個慫人,熊將,他所帶的兵,戰鬥力能強到哪去?怎麼能和魏延的軍隊相比?再說,決斷權在他手裡,就算有人進言,說魏延會如此如此,他也未必聽的進去,聽了也不會太在意。

也不會做什麼大的準備。那**有不失敗的?

第三,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我個人認為有符合之處,也有不符合之處。

哪些符合實際呢?就是從諸葛亮北伐的全域性,從總體戰略來看,諸葛亮的北伐,千里而來,耗費無數資源,利在速戰。如果逐一爭奪城池,爭奪險要地理,正中了魏國的下懷。

他們就想利用有利地形來牽制蜀國,消耗蜀國。魏延的偷襲策略,意在直接搗毀敵人的大本營,擒賊先擒王。如果捉了魏軍主帥,敵人自然不戰自亂,有利於諸葛亮長驅直入。

可不必在爭奪地理上耗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

再有,魏軍是夏侯懋帶兵啊,就是因為他帶兵,所以這條計謀才能有成功的把握,如果換了司馬懿或者是張合,郭淮這些老將,未必能成功。魏延這屬於是欺負弱智,欺負公子哥。因此在這方面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什麼地方不符合呢?就是運糧方面。因為運糧方面需要大量的車隊,和押運的士兵。

車隊過山路是很難的。容易耽誤行軍路程。應該是算好到達的時間和攻下城池的時間,比如說十天,那就帶足十天的糧食和水。

不要那些車隊。那是個負擔。

那麼魏延假如奪取長安後,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首先,前線的軍隊聽到長安被偷襲,必然驚慌失措,無心戀戰,軍心動搖。防線崩潰。

長安既是魏國前線軍隊的後方保障,又是他們糧食的**基地。如果丟了長安,就等於丟了後方基地。那樣糧食不繼,後無依託。

軍心散亂,哪還有心思再打下去了,必然全面撤退。其次,諸葛亮不用費多大力氣,就可以直接奪佔渭河以西的全部險要地理,奪到了這些地理位置,就有利於繼續進軍,減少攻堅的時間和消耗。減輕了蜀軍的壓力。

也可以逼近魏國的腹地。利於蜀國下一步的進入中原作戰。

既然如此,這麼好的計謀,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納呢?我認為有兩點原因.

一,諸葛亮確實害怕有埋伏。因為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兵法虛虛實實,虛實難辨,為了保險起見。

在虛實難辨的情況下,在沒有確切把握的情況下,不去冒險,正所謂不打無把握之仗。一旦冒險失敗,後果相當嚴重,不僅這一萬士兵全軍覆沒,很有可能連魏延也搭了性命,這對蜀國來講,不太划算.本身蜀軍人數就少,大將難求,魏延這等名將,不能輕易冒險.

二,儘量減少**。因為蜀國地少人稀,兵員匱乏。諸葛亮每次作戰,都本著儘量減少**,儲存有生力量為主,儲存戰鬥力為主。

因為每一位士兵,都是有著良好基礎,訓練有素。一旦**嚴重,勢必要從國內大幅度抽調壯丁。勢必會影響到國內的發展和經濟建設,壯丁抽調多了,誰來種地?

誰來搞生產,搞建設?另外,原來在軍中的士兵,都是有著實戰經驗,有著豐富戰鬥經歷的。他們都是在戰爭中存活下來的精英,一旦**過重。

即使從國內再抽調壯丁,加以訓練,其戰鬥力,戰鬥經驗也會大打折扣,遠不如前。因此出於這些因素的考慮,諸葛亮最終沒能採納魏延的計策。

諸葛亮北伐為什麼不走子午谷

這個計劃極為大膽,企圖用五千精兵突襲長安,進而一舉佔領整個關中。可謂極有氣魄,極為冒險。一 魏延戰略之可行性分析 1 魏延的計劃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才能夠實現 1 魏延從褒中出發,循秦嶺東行,進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長安,這個選種必須在10天內完成。諸葛亮大軍從斜谷出發,必須在30天之內到達長安 或者...

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真的是因為風險太大嗎,還有其它的深意嗎

是的,因為諸葛亮知道魏延提出的 子午谷奇謀 的風險係數真的太高了,要是打贏了還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失敗容易造成整個蜀國動盪,最壞的下場是蜀國滅國,這是諸葛亮萬萬承擔不起的風險,加上諸葛亮這個人打仗都是求十全十美的,有任何一方面沒有做到,都會選擇放棄。首先,我們從戰爭和用兵來看諸葛亮,諸葛亮在這麼方面是...

諸葛亮病逝何地,諸葛亮病逝何處

五丈原建興十二年 公元234年 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時年54歲。三國志 載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