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和尚」原來是從梵文這個字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
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 [編輯本段]解釋 和,為三界統稱,尚,乃至高無上的意思,「和尚」之稱華藏世界只有釋迦能稱得,但後世確把比丘都稱為和尚了,也許是因為釋迦涅磐之後,在世比丘為世間第一福田的緣故吧。
和尚一詞,純由於西域語言的音轉而來,在印度,通稱世俗間的博士為「烏邪」,到了于闐國則稱和社或和□(khosha),到了中國則譯成了和尚(見寄歸傳及祕藏記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雜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見和尚一詞,並非佛教的專有名詞,但在佛教,確有它的根據,佛教的律藏,稱剃度師及傳戒師為鄔波馱耶( upadhyaya),「和□」一詞,就是根據這個而來,「和尚」一詞,更是漢文的訛誤,最早見於漢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圖澄而號佛圖澄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別於流俗的訛誤,因為,依照鄔波馱耶的原意,應當譯為親教師,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並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後,才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而被稱為鄔波馱耶。這既不同於印度俗稱博士的烏邪,更不同於中國誤傳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彌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長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彌(意思是勤加策勵,息惡行慈),生年滿二十歲,受了比丘戒,稱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飲食。中國人誤傳為「德比孔丘,故稱比丘」,那也是笑話)。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內,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師;五年之後,若已通曉戒律,始可以所學的特長作師,稱為軌範師,梵語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習誦;到了十年之後,可作親教師;到了二十年之後,稱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稱為耆宿長老。
2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中的佛**中,男眾因身分可稱為:『沙彌』、『比丘』、『優婆塞』、『近事男』等,女眾稱為『沙彌尼』、『比丘尼』、『優婆夷』、『近事女』等。「和尚」是一種尊稱,意為『親教師』,古時候一個寺院只有一個『和尚』,則和尚主持本寺的佛法巨集傳。
現在濫用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時,有一位名叫麥愛新的讀書人,他考中功名後,覺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產生了嫌棄老妻,再納新歡的想法。於是,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
」恰巧,對聯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從聯意中覺察到丈夫有了棄老納新的念頭,便提筆續寫了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
」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不僅對得十分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新糧」與「新娘」諧音,饒有風趣。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愛心所打動,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妻子見丈夫回心轉意,不忘舊情,乃揮筆寫道:
「老公十分公道。」麥愛新也揮筆續寫了下聯:「老婆一片婆心。
」這個帶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很快流傳開來,世代傳為佳話,從此,漢語中就有了「老公」和「老婆」這兩個詞,民間也有了夫妻間互稱「老公」和「老婆」的習俗。
和尚稱呼普通人叫「施主」,道士稱呼普通人為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稱呼普通人為居士,稱呼同道中人為道友,道兄。
但是實際在生活中,我們遇到道士稱呼普通人的時候,並不是非常嚴格的叫做居士。也有直呼其名的。因為道士一般不需要化緣,對普通人的稱呼不是很講究。
但是在老修行面前,道長們一般會自稱晚輩或者是後學以示自己的謙虛。而道友之間一般會尊稱對方為道兄或者是師兄,自稱則是貧道或者是不才。
擴充套件資料:
道士是中國道教的神職人員。《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為道士。
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稱為「乾道」,也稱羽士、真人、神仙、道人、羽流、羽衣、紫陽、方士、黃冠、先生、希夷等,尊稱為道長。女性曰「坤道」,別稱女冠。
他們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禮儀,接受各種戒律,過那種被世俗之人視為清苦寂寞而實際上高標清逸的宗教生活。道士作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又要以一些帶有神祕色彩的方式,吸引教眾,佈道傳教,為其宗教盡職盡力,同時圓滿自己的修行。
道士比之佛教僧侶更多了一分瀟灑的氣質。從而在日常社會生活中,也是極為引人注目的角色。
道士之名源於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隋唐前後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
較晚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乾道和坤道。具體包括: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眾範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鍊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
真人:通常尊稱那些體道**,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諡號、賜號。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佛教的方丈最初也是起源於道教這一稱謂。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
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巨集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鬥,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黃冠等。道士是男女的通稱,女道士也可稱坤道;男道士也稱乾道,相對女道士稱坤道;黃冠專指男性道士時,女道士稱女冠。
5樓:樂觀小山
對普通訊眾會稱呼為:善信、善男子、善女人、居士、信士等。
1、善信
善信,讀音:shàn xìn,漢語詞語,指善守信用;謂對宗教虔誠信仰。
2、善男子,善女人亦同,乃良家女子之義。經典中對在家的信男、信女,每用善男子、善女人之稱呼。此時的『善』,系對信佛、聞法、行善業者之美稱。
3、居士,指舊時出家人對在家通道的人的泛稱;同時,這名詞還是文人雅士的自稱,如道家李白自稱青蓮居士,蘇軾自稱東坡居士,唐寅自稱六如居士,孫越自稱明月居士等等。
擴充套件資料
道教中常用的稱謂和問候語:
一般信眾見到道士不論男女,可尊稱為道長、仙長。因道士方外不改姓氏,所以一般帶姓氏稱呼,以便區分,如張道長,李仙長等。道教全真派稱男道士稱為「乾道」,女道士稱為「坤道」。
年老道人為「某老爺」、「某爺」,道士之間互稱「道友」,也可以成為「同道」或者「同參」,尊稱「道兄」、「師兄」,一般對年齡大的道長可以稱為「老修行」。道教無論是乾道、坤道一律男性稱呼,沒有「師姐」、「師妹」、「道姑」一說。一般道士與道士之間自稱為「不才」、「晚輩」、「後學」等。
對俗家信士自稱為「貧道」,在這裡說明一下「貧道」的貧不是指貧窮的意思,而是指修行尚淺的意思。在家信仰道教的群眾,皈依之前稱「信士」,皈依之後稱為「居士」。
道教內道友相逢或有事求問時,多是一面行拱手或作揖禮,一遍親切的道聲「您老慈悲」。「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禮貌語。這是因為道教**崇尚道祖老子三寶:
一曰慈,二曰撿,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並將其落實到平日言行之中。
6樓:西門吃拉麵
如果「普通人」是指道教的信眾的話,道長們一般會稱呼他們為信士。
道教**大致可以分為信士、居士、道士、法師四類,民間道教人士還有方士、術士、隱士等。
信士是指沒有經歷正式的宗教認定儀式的信仰者;居士是指皈依道、經、師三寶並受持全真五戒而獲得皈依證的正式**;道士是指經受全真冠巾和獲得道士證的神職人員;法師是指修習科儀奧祕並在齋醮法事中擔當領導角色的全真高戒位和撥過職的道士。
7樓:末你要
道士稱呼普
通人為:善信、善男子、善女人、居士。
實際在生活中,道士稱呼普通人並不是非常嚴格的叫做居士。也有直呼其名的。因為道士一般不需要化緣,對普通人的稱呼不是很講究。
但是在老修行面前,道長們一般會自稱晚輩或者是後學以示自己的謙虛。而道友之間一般會尊稱對方為道兄或者是師兄,自稱則是貧道或者是不才。
道士對自己稱呼為貧道;道士與道士之間互稱道友、同道等;道士對年長的道士會稱老修行、道兄、師兄等。結伴修道的人稱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稱為道侶或煙霞侶。
8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通道不出家的人,道士成他們為居士,不信的一般稱施主,或者小友比較隨意
9樓:ws明王
一樣的,施主是出家人稱呼普通人的。佛教應該是跟著道教稱呼的,在外面佛教可沒有施主這詞
佛教原來叫檀越,就是梵語供奉人的音譯
10樓:雲之墊付
道士稱呼普通人道友,一般是名字+道友,例如張三道友
11樓:思雪瑩
姓名+道友.如:林凡=林凡道友
12樓:丿上官灬旭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
13樓:飛車v寶寶
名字,加少俠。。。都是這樣叫令狐沖的。。。
道士與和尚都有什麼區別?
14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不同:和尚是佛教,道士是道教。
最大的區別:道士有頭髮和尚沒有。一個有發,一個無塵!
一、就宗派而言。和尚信奉的是佛教,道士信仰的是道教。
二、就思想行為而言。
和尚信佛。佛教的「喜」、「舍」、「慈悲」、「苦海」、「入世」、「出世」、「執著」是其思想內容的概括。其基本原則,概括起來就是三法印:
要我們看透人生的短促(「諸法無常」),看破人生的惡空幻(「諸法無我」),從而自覺地放棄人生(「涅盤寂靜」),是悲觀主義集大成者。因而決定信奉者——和尚修心、修身、修行的行為。
道士通道。道教,是以中國古來的薩滿教的咒術信仰(鬼道)為基礎,在其上重迭地、複合地吸收了儒家的神道和祭祀的儀禮與思想,吸收了老莊道家的"玄"和"真"的形而上學,並吸收了佛教的業報輪迥和解脫,乃至濟度眾生的教理、儀禮等,在隋唐時代大體上完成了作為宗教教團的組織、儀禮和神學體系,以同"道之不滅"合為一體作為最高理想的中國民族(漢民族)的土生土長的,傳統的宗教。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煉的根本目的.
也是道教宗教觀念的核心。因而道士強調的是修道,修煉。
三、禮儀、禁忌、著裝不同。
道士,僧人,和尚,這三者都是有區別的!
道士是中國道教的神職人員。《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為道士。
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稱為「乾道」,也稱羽士、黃冠、真人、神仙、羽流、羽衣、紫陽、方士、冠子、先生、希夷、煙客、三元客等,尊稱為道長,戲稱為牛鼻子。女性曰「坤道」,別稱女冠。
他們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禮儀,接受各種戒律,過那種被世俗之人視為清苦寂寞而實際上高標清逸的宗教生活。因此,道士作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又要以一些帶有神祕色彩的方式,吸引教眾,佈道傳教,為其宗教盡職盡力,同時圓滿自己的修行。道士比之佛教僧侶更多了一分瀟灑的氣質。
從而在日常社會生活中,也是極為引人注目的角色。
僧人是一般的佛教出家人,梵語為「比丘僧」。幾乎所有剃髮受戒的佛教出家人都能稱為「僧人」。但大多數僧人都不能稱為「和尚」。
「和尚」原來是從梵文這個字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
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