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青少年心如何參與文化遺產日活動

2021-05-05 14:53:51 字數 5376 閱讀 9612

1樓:山雲西南

我國把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作為青少年,應該如何參與「文化遺產日」活動呢?我覺得可以有以下幾點做法。

第一,作為青少年,要自覺保護文化遺產,宣傳文化遺產,弘揚歷史文化,擴大中華影響,做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做精神家園的守護者。

具體來說,就是愛護文化遺產和文物、名勝古蹟,在相關文化遺產所在地不做隨手塗鴉、隨地亂扔雜物、不遵守紀律大聲喧譁、不遵守規定亂拍照等不文明行為。

第二,要熱愛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融合多元文化,確立保護文化遺產意識,自覺擔負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

具體來說,就是要廣泛學習民族文化和文化遺產中的知識,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傳下去」。

滿意請採納。

2樓:餜槒餜槒

如何理解歐洲具有共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心理特徵?

1.歐洲各國的文明都源於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明。文明上的同一性成為歐洲走向聯合的基礎。

2.歐洲大部分國家的成文法都是以羅馬法為開端。歐洲各民族都以大體相同的方式接受了同一淵源的特徵文化。

3.到了中世紀,西歐國家有大體信仰了同一宗教——**教。

我們青少年應怎樣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3樓:景田不是百歲山

對於學生而言,非遺不僅僅只作為一種技藝培訓,更是穿透時光的層層霧靄來到大家面前的歷史與文化。時代之河川流不息,傳統文化順流而下。在今天的校園,呈現在學生面前的非遺課堂,是親和而獨具魅力的。

凝望歷史才能展望未來,學生回到歷史的深處,回到文化的中心,暢遊歷史之浩渺,感悟文脈之深邃。

學校作為青少年成長學習的重要場所,也是非遺傳承保護工作開展的必爭之地。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納入非遺課程,以非遺進校園、非遺進教材的形式「滲透」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藝術品位,提高審美意識。在非遺文化的薰陶和引導下,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歸屬感、尊嚴感和榮譽感,培育中華兒女的家國意識和愛國情懷。

4樓:匿名使用者

1.傳承並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 2.積極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 3.

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4.立志宣傳非物質文化

保護文化遺產、青少年應該怎麼作?(政治題)

5樓:翁錦文

保護文化遺產、青少年應該怎麼作?(政治題)答:努力學習,珍惜學習機會,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尊重各民族文化,做到三個尊重,即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語言文字;

保護歷史文化古蹟,注重文明旅遊;

與反對民族團結的行為作鬥爭。

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宣傳文明旅遊。

滿意請採納,謝謝

祝你學習進步。

青少年應如何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遺產

6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該怎樣對待

中國傳統文化?開篇我得申明,我不是一箇中國傳統文化的「頂禮膜拜」者,於此我只是初淺地**,當「茶」遇到「咖啡」時,我們應當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中國之傳統文化。 如今在國人眼裡,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出路者甚眾,他們崇信西學文化,徹底地否認中國之傳統,他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前途,已經不適應現今社會之發展,中國應當向西方國家學才有「前途」,他們瞧不起中國傳統文化,藐視傳統文化,主張全盤西化,這樣才能與當今社會所共同呼籲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學等價值相適應。

我們不難發現有這麼一種現象,瞧不起中國傳統文化的那些人往往是中國人,外國人看中國傳統比中國人看自己的傳統更理智,這說明了什麼?我覺得至少說明:一是國人的文化觀呈現多元化;二是在對待自己的傳統上不夠理智;三是崇洋媚外的心理由物質領域滲透到了文化領域。

中國傳統文化究竟有沒有出路,這不是誰說了算的,而妄言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出路者,許多是沒有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在此,我並不是要為「中國傳統文化有出路」而辯護,我總覺得,我們不能輕易地否定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能徹底地否定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與思想史,在沒有深入瞭解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徹底否定傳統文化,這樣難免讓人覺得輕浮、急噪和激進,甚至有點極端。 我覺得,一種傳統或文化不能輕易去否定,討論「中國傳統文化是否有出路」這個話題,其實意義並不是很大,因為出路問題誰也無法準確地說明或者證明,出路是在未來,而對於未來,誰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就算他是聖哲。斷言中國傳統文化有出路或者沒有出路者都帶有一定的猜測性和**性。

而我們談及怎樣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必須先應當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什麼,即中國傳統文化的範圍內容是什麼。許多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者大多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縮解或者曲解,他們一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儒、法、釋、道,是落後的封建文化。他們沒有瞭解到更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中國的傳統土壤上產生的文化,是數千年以來炎黃子孫、華夏子孫所共同創造的。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方面呢?我不能列舉窮盡,不過我想,中國傳統文化一定包括百家思想文化,包括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包括傳統節日有:

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由此看來,中國傳統文化內容是相當豐富的,而不僅僅是否定者們所狹隘理解的封建落後的文化,不僅僅是親親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僅僅是三綱五常。 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者說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出路,無非是說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用、沒有科學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不適合時代呼籲之價值的要求。

那麼,又是什麼動因使得部分國人否定乃至徹底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呢?我想是因為比較,即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學習西方,借西改制,是一百餘年來中國學術與政治的最大特色,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既可以在比較中興旺起來,也可以在比較中衰落下去,如是觀來,中國屬後者。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凋敝冷落、道德人心的「世風日下」已經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於是,有人站出來說,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壽終正寢,已經沒有出路,應徹底拋棄。 的確,我們得承認,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缺陷,學習西學、借鑑西制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我覺得,在當今社會,此文化、此文明與彼文化、彼文明間不可能有絕對的界限,一定有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一面。

「五四」運動請來了德先生、賽先生,啟發了許多人,但反思之,他們對孕育這兩位先生的道德文化特別是西方宗教文化傳統不是完全的瞭解的,也做不到完完全全的瞭解,於是一定程度上使得國人缺乏了對「民主」、「科學」應有的評判力,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派批評儒學,認為儒學全是糟粕。「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激進派確實有一種全盤反傳統反儒學的傾向,他們把儒學與傳統文化說得一無是處,以為中國的未來前途只能有待於中國能否放下老大帝國的架子,虛心地學習西方的近代文明。然而這種觀點雖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所持有,但據此並不能代表新文化運動的全部。

事實上,同樣是新文化運動中的人,他們的主張並不完全相同。比如新文化運動中穩健派如胡適,他雖然同樣對儒學持有一種嚴厲的批評態度,然而出於學者的理性態度,他似乎從來不主張將儒學徹底打倒,而主張持一種分析與批評的態度。」如今,我們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不能輕易予以否定,不要動不動就拿西方說事,同樣應當持有一種分析與批評的態度,應當有一份理智。

蔑視中國傳統文化者,往往缺乏對中西文化作深層的比較,他們亦往往未有冷靜地尋求中國傳統文化與民主、科學的相通之處和匯合的途徑。他們對於民主、自由、憲政的崇信遠遠超出了其本初的意蘊,這些時代所呼籲的價值、精神常常被國人生硬地、「血淋淋」地嵌入中國社會,結果,好的傳統被拋棄或遺失了,西方之制度與精神又沒有學到「家」,猶如邯鄲學步。 我們不難發覺,如今的國人,也是所謂的二十一世紀的國人,摒棄傳統文化之心態更為濃重,更為可怕的是,當中許多人對傳統文化的無知,對觀念、精神價值缺乏正確的辨別力,對本國未來之文化的迷茫。

他們那對西學文化不加甄別的崇尚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他們蔑視中國傳統,他們力主改革,改革,再改革,他們地認為傳統等於保守,不知道中國社會現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的延續,不知道現代化不是靠照搬西制與西學文化就能實現的,不明瞭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最終應當而且只能是這個國家傳統本身的轉化,他們改革,改革,再改革,似乎什麼都要改,什麼都要變,在他們眼裡,變就是代表進步,代表興盛,變就是好,而不變代表落後,代表保守,不變就是不好。誠然,改革是必須的,不過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面前,在改革的同時,是不是更應該思考什麼不能變、什麼是不變的呢? 文化的相互滲透與交融是一個極複雜的過程,我們也應當承認,現代的歐美文化一定意義上較中國文化是先進的,但不應當因此而藐視中國傳統文化,不應當徹底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而必須盡力作到讓現代文化的精華與中國固有文化精神真正的契合,應當尋求彼此雙方共同共有的基礎與契機,應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地上尋找到嫁接現時代普世價值的土壤,並在此基礎上探尋一個真正屬於中國自己的新的文化體系。

於是,中國傳統文化,有的需要「變」,於是需要一份嘗試與創造,需要一份耐性與理性,需要耐性,是因為「變」需要時間,需要理性,是因為「變」需要智慧。中國傳統文化,有的必須「不變」,「不變」會招來譏諷與謾罵,於是需要一種慎重與尊重。

7樓:匿名使用者

莫非是傳說中的作業?

學生應該怎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8樓:永遠冒煙的菸斗

在學習中認真學習我國的歷史文化,在生活中多關注我國民俗傳統,積極關注國家有關部門的相關活動,有條件的話可以參與到諸如國際博物館協會等國際相關組織的活動中,作為志願者為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盡到自己的努力。

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9樓:巫馬恭樊午

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可謂千差萬別,但究竟採取何種手段,施用何種方式,主要取決於保護物件自身的一些特點,比如所要保護的物件何處最容易受到衝擊?**最容易遭到破壞?我們就要據此對症下藥,採取相應措施予以補救甚至預防。

那麼,傳統節日文化遺產究竟具有怎樣一些特點?我們又應該採取何種方式予以保護呢?

從形式上看,有形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它的「有形」性,它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是一個真實的物質存在,無論是大型、不可移動型文化遺產,還是小型、可移動型文化遺產,都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徵。而無形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它的「無形」性,它看不見、摸不著,通常只是作為一種知識、技藝或是技能,存在於無形文化遺產持有人的頭腦中。只有這些匠人、藝人或是普通老百姓在以不同的方式――如在節日儀式中將它們複述、表演或是製作出來時,人們才會感受到它的存在。

因此,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著實應從以下兩方面做起:一是保護物,即在藝人或是匠人制作、表演過程中,將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文化遺產的「成品」以「有形化」的方式記錄或儲存下來;二是將保護重心直接放在無形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身上。我們相信,只要將傳統節日儀式如社火、賽龍舟、燈會,以及各種廟會儀式的主持人、傳承人保護好,傳統節日這一無形文化遺產自然會生生不息、後繼有人。

也就是說,保護傳統節日的關鍵,一是**如何使無形文化遺產「有形化」,從而使我們對文化遺產的儲存變得不再困難;二是如何保護好無形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從而為我們深入瞭解文化遺產建立起一種特別通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節日文化遺產保護兩原則。

如何使青少年再長高,青少年如何長高

身材的高與矮,與多種因素有關。如種族 遺傳 地理氣候條件 生活習慣 衛生條件 營養狀況及傷病和參加體育活動的多少等。這些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先天和後天兩大類。研究表明,人的身材的高矮,約60 取決於父母的遺傳因素。而按科學的方法培育可使人身高增長十幾釐米。這說明先天不足可以後天來彌補。一般說,人到20...

青少年如何保養面板,青少年怎樣保護面板

如何保養自己的 呢 不同年齡段的肌膚狀態各有其特點,根據不同的肌膚狀態進行保養,才會達到更理想的效果。20歲左右時,清潔是最好的保養。油性 容易有青春痘等問題產生,應該徹底清除面部汙垢 油脂,暗瘡,增加自信魅力。20至30歲時,要注意預防皺紋的產生,慎重選擇適合自己膚質的保溼類護膚品並增加營養。以下...

作為青少年我們應該如何遠離違法犯罪

1.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守法的人2.加強自身修養,明辨是非專,踐行道德,屬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3.慎交友,交益友,不交損友 4.要從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習氣,有不良行為應及時糾正,防微杜漸,預防違法犯罪 5.正確對待父母的教育 6.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珍惜受教育的機會 7.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