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回答道:「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雲:還有甚訣可以躲得?
拾得雲: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郝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
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訊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世人愛榮華,我卻不待見,名利總成空,我心無足厭,堆金積如山,難買無常限。子貢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謀,樊噲救主難,
韓信功勞大,臨死只一劍,古今多少人,那個活幾千。這個逞英雄,那個做好漢,看看兩鬢白,年年容顏變,日月穿梭織,光陰如射劍,
不久病來侵,低頭暗嗟嘆,自想年少時,不把修行辦,得病想回頭,閻王無轉限,三寸氣斷了,拿只那個辦。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
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罵著也不言,問著如啞漢,打著也不理,推著渾身轉,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臉面,兒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見,
好個爭名利,須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談,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幹,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斷,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
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2樓:加內沙
轉貼**也許會比較詳細。
8 .佛陀如何面對謾罵
有一次,佛陀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只樹給孤獨園。
這天,來了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因為不滿他的哥哥隨佛陀出家,所以就當著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辭,十分氣憤地謾罵佛陀。
佛陀靜靜地聽完這位年輕婆羅門的謾罵發洩,然後才反問這位年輕的婆羅門說:
「婆羅門!你有沒有親朋好友來你家拜訪的經驗?」
「有啊,瞿曇!那又怎樣?」
「婆羅門!你曾經準備餐飲,來招待那些到訪的親朋好友了嗎?」
「有啊,瞿曇!」
「婆羅門!如果他們沒吃你準備的餐飲,那你所準備的餐飲,最後會歸誰?」
「瞿曇!如果他們沒吃,那些飲食當然還是歸我啦。」
「這就對了,婆羅門!你來我面前,對我粗言惡語,侮辱謾罵,我都沒接受,那你剛才那些粗惡謾罵,最後又歸誰了呢?」
「瞿曇!雖然你不接受,但我已經給你了。」
「婆羅門!沒有我的接受,何來你的給予?」
「瞿曇!那你說說看,什么是接受?什么是給予?什么不是接受?什么不是給予?」
「婆羅門!如果你罵我,我反過頭來回罵;你對我動怒,我也回過頭來對你動怒;你打我,我也回打你;你鬥我,我反斗回去,這就是有了接受,也完成了給予。反之,如果不以謾罵響應謾罵;動怒響應動怒;拳頭響應拳頭;爭鬥響應爭鬥;這就沒有接受,也成立不了給予。
」「瞿曇!我聽以前我們有德行的婆羅門長老說,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在面對別人的怒罵侮辱時,是不會生氣,也不會動怒的。而今,你生氣動怒了嗎?」
這時,佛陀回答說:
「瞋恚永斷的人,還有什么事會讓他起瞋心的呢?
你應當瞭解:
善於自我調伏而正當生活者,是不會有瞋心的,
更何況是全然依於正智、正慧而生活的解脫者!
以瞋怒來響應瞋怒,這是惡劣的人、惡劣的事;
不以瞋怒響應瞋怒的人,
才能贏得最難贏的戰爭。
因為他不但明白對方為何憤怒,
也能夠讓自己沉靜而提起正念,
不但戰勝他人,也戰勝了自己,
讓自他都獲益,是雙方的良醫。
如果有人認為這樣的人是傻瓜,
那不過是個不懂正法的無知者。
不瞋勝過瞋恚;善行勝過不善;
佈施勝過慳貪;誠實勝過妄語。
聖賢者不會動瞋心,也不會有害人的念頭,
但惡人執著於瞋恨,卻像山那樣難以鬆動。
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馬;
狂奔的馬,要靠韁繩控制,
但那控制狂奔馬兒的韁繩,
遠比不上能控制內心的調伏力!
所以我說世界上最好的調御師,
不是那手持韁繩控制馬兒的人。」
按語: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一一五二經》、《相應部第七相應第二經》、《別譯雜阿含第七五經》。
二、故事的發生地,《相應部第七相應第二經》作「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但考量憍薩羅國為雅利安人為主的城邦,婆羅門勢力較大,對佛陀尊重度也許較差,發生婆羅門罵佛陀可能性較高,所以採用《雜阿含第一一五二經》與《別譯雜阿含第七五經》所記載的舍衛城只樹給孤獨園。主角年輕婆羅門的名字,《雜阿含第一一五二經》作年少賓耆迦;《別譯雜阿含第七五經》作摩納卑嶷(依《佛光大辭典》第六○七四頁,「摩納」有特別指青年婆羅門的意思),《相應部第七相應第二經》作婆羅墮婆闍婆羅門。
雖然人物、地點記載有些分歧,但故事主要內容,三部經的記載是一致的。
三、《相應部第七相應第二經》**一開始,出現兩位名叫婆羅墮婆闍的婆羅門,讓人讀來不知所以。依其英譯本的批註說明,罵佛陀的是弟弟婆羅墮婆闍,跟隨佛陀出家的是哥哥婆羅墮婆闍,弟弟與哥哥都叫婆羅墮婆闍之故。
四、關於婆羅墮婆闍婆羅門,《雜阿含第一一五四經》還記錄了另一個版本:經中說他不但對佛陀口出惡言,還動手抓起一把土,往佛陀身上撒去。但可能是他已經怒火攻心,頭腦不清楚了,也沒發覺自己是站在下風處,結果不但土沒撒到佛陀,逆風一吹,還撒了自己一身,成了動怒者現世報的最佳寫照,也與本則故事說的「反歸自己」一樣。
五、人一旦動怒,就難以冷靜,往往因此而失去理智,把學來的佛法道理忘光光,結果常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來。同時,一發起怒來,第一個身心受怒火煎迫的,必然是動怒者自己,真所謂「未得傷人先傷己」了。所以,動怒真的是一件划不來的傻事。
六、怎樣才能不動怒呢?對我執、我見未斷的人,要不動怒是非常難的。故事中佛陀舉了「調伏」這個大原則。
調伏的落實,就是對治錯誤心態與行為的實踐,亦即將「過」與「不及」處,調整回來。當然,在調伏與對治之前,應當先建立「動怒是不對的」、「動怒不是我的佛法修學目標」之類的堅定信念——正見,否則,調伏與對治是無從啟用的。
3樓:錯耕順班珍
1。唯一的辦法就是遠離。保持一定的距離,而處理事務的時候要謹慎。
2。您舉例的佛教故事和對待小人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這個佛教故事是在說明佈施波羅蜜的大舍離。
大舍離有5種。
1。供養或者捨棄財富。
2。捨棄王位。
3。捨棄四肢--手,腳,眼睛等。
4。捨棄兒女,妻子。
5。捨棄生命。
4樓:封劍隱蒼穹
太上曰: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甭理他(好像不是佛教的啊,湊乎看吧,道教的也不錯)
5樓:匿名使用者
眾生愚痴'(可憐)...要原諒他們...
他們對你不好'(造業)~終究要償還給你'(惡有惡報)...(ex:替你承擔了一個車禍)...
忍辱~是修行的重點...
6樓:匿名使用者
對佛不敬者**金剛怒目
對**金剛不敬者妖魔鬼怪纏身
對妖魔鬼怪不敬者應該敬佛才能究竟解脫
佛教裡沒有自己這個人,更看不見對自己不敬的人。
7樓:腳大的人
不尊敬的要忍辱,對小人要佈施.
佛教教導人怎樣面對苦難? 1、怎樣看待苦難 2、怎樣在生命中面對苦難
8樓:匿名使用者
苦難和其他所說種種苦,不單單是指人生活中的各種境遇,而是指人在經受這些境遇時,心的變化,也即是說,苦,實際是自己心的感受,是苦惱,而不是苦難。
萬法唯心,一切苦的感受,其根源還是需要從自己的心思、行為(包括言語)中去尋找和認識。但是僅僅認識並不足以使我們忘記或放下苦惱,還需要明白這些感受是如何產生、如何變化、如何發展,所以需要依據不同的宗教理解或哲學理解來說明,而佛法,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
在佛法中,沒有說苦是由「罪」而來。佛法認為,苦的根源是無明,也就是不理智的、不正確的思維,而這種無明思維則是各種心的妄想和執著,而各種妄想和執著實際是慾望的不能滿足,因此,是慾望的過度追逐造成我們的苦惱。
佛法的目的,是通過慾望的止息來達到心的安定。這個止息不是心思的停止,不是心思的斷絕,而是達到平衡後不做妄想,止是妄念的止,息是妄念的息。
正確認識什麼是苦的「受」,什麼是苦的「集」,才可以正確去應對、解決,方法是知因知緣,而後去判斷果,就是說自己要懂得正確的方法、認識、思維,而後自然可以解除種種「苦」。一者是知苦而懂得其本質,心中無苦惱;二者是知苦的因和緣,能夠主動控制、主動迴避。一切行為是為象佛祖那樣以正知正見正覺正行認識世界,成就真正的「覺」,解脫,不是讓我們脫離生活或者厭棄現世,而是讓我們知道如何以智慧來分析、理解、判斷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尋找中道的解決方式。
做好我們能夠做的事、應該做的事,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維去發現和分析乃至解決,則是我們自己的覺醒、覺察而後最終覺悟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自淨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
9樓:千年蟲教授
苦難都是有原因,面對苦難,不怨天尤人。想方設法通過種善因,讓苦難不再繼續或擴大。讓苦難成為修行的動力。
苦難也是度化人的老師,可以讓人覺悟。讓人明白宇宙人生真相。明白因為自己沒有種善因才導致得到苦難。
要想不苦難,那就好好修行,把苦難化解。
10樓:匿名使用者
比如說,是人就要吃飯,同樣,人在這個世上就會有苦難,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苦難的。飯必須要吃,但苦難可以通過善行來減輕化解。
11樓:匿名使用者
看破放下。 回答補充;其實依我看了你的補充之後才瞭解到你的煩惱根源?你對佛法有很深入的**,非是紙上談兵之人!
只是一念之差,不然以你的聰明努力和用心良苦已經是一個有真實境界的修行者了。佛法說禪是不可思議的,在深的禪定境界裡就能自己證明體會而真實的智慧生,智慧能照見一切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而現在是用意識的思維來**分析當然起煩惱啦!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用這樣的方法來了解佛法是永遠沒有答案的。只會越來越煩惱。
12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教導人 活著只有自救 。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千里,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想人生平坦,必須從現在做起「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不要遇到困難了,才想起滿天諸佛,那時就完了。
13樓:玉奇教授
若罪為因 因從心起
妄心若滅 罪即消滅 苦難也滅
一切修行皆為降伏其心 若明知妄心生苦惱 卻不降伏 以為修行無用 豈不也是自欺欺人?
14樓:匿名使用者
用簡單的一句話,叫做 先苦後甜。 如果你能做到苦行僧那樣的苦,你在生活上遇到的一切困難還叫苦嗎 這就是苦行的目的。 苦,然後精神上得到解脫。
面對生活中的困苦,佛教導人要有強大的毅力,去面對困難,也可以說是 發大巨集願。 比如,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苦不,真苦! 但是只要有了毅力,一切都不苦!
怎樣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如何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位置?
在現實生活當中,許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為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們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取得食物一樣,認為是維持生存的一種必需,這樣永遠都不會出人頭地的。要想成就事業就要把自己的工作當成是一個鍛鍊自己能力的機會,善於創造展示自己舞臺。一個整天抱怨 鄙視自己的工作不能抓住機遇的人,永遠...
分手之後,在生活中怎樣做,是對這段感情最大的尊重
當一段感情走到盡頭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總會很難釋懷。那些說立馬就能放下的人,當然只是在 故作堅強 其實,一段感情的失敗,是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傷痛的。只是,該如何去面對,這才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要走出失戀的痛苦。有些人,用了很長時間,可得到的結果卻並不理想。而有些人,自己以為走出來了...
怎樣護髮養髮怎樣在生活中護髮養髮?
不要經常洗頭,在洗頭時不要用手指甲使勁抓頭皮,要用手指肚揉,洗髮水儘量在手上打出泡麼,再擦在頭上,洗完頭擦乾到不滴水的程度後打護髮素,3到5分鐘後再洗掉,就ok了,在洗頭時可以在水裡少放一點點啤酒,它會使頭髮更亮更黑哦 以下是我平時護髮的一些經驗 首先,清潔頭髮 1 洗頭次數不要太頻繁,不然容易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