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 何為四正勤,唸佛之人如何行之

2021-06-06 08:55:36 字數 4623 閱讀 1824

1樓:8萬4千法門

‘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

三十七道品分為七大類,佛法稱之為七科,科就是科目,分成七個科目。第一個科目是“四念住”,也叫“四念處”。四念處主要是用智慧來觀察宇宙人生,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看破。

看破之後,如果不能夠積極去斷惡修善,就變成消極,這就不是佛法。看破之後還要積極,比一般人更積極,這是佛法教學的真正精神。第二個科目叫“四正勤”。

“勤”是勤奮、是努力、是發憤、是向上、是精進;這裡面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正”。我們世間人對事也挺勤奮的,他那個勤奮正不正?所以佛法要講求正。

這個正的標準是什麼?就是下面所說的善與惡,要斷惡,要修善。勤奮的斷惡,這是正當的,正確的;勤奮的修善,這也是正當的,所以稱之為正勤。

現在關鍵,善惡的標準在**?我們認為是善的,本人認為是惡;古人認為是善的,現在人認為是惡;中國人認為善的,外國人認為是惡。善惡實實在在講,沒有一定的標準,這個問題就大了,所以佛法必須要給我們一個絕對的標準,使我們對這個標準毫無疑惑,這才行。

佛法是以“戒律”為標準。戒跟善不相同,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善的目的是得福,戒的目的是得定。

善的目的是得福,福報不能出三界,是在三界六道里面享福;戒可以出三界,經論裡給我們講,證到阿羅漢果就超出三界。阿羅漢修的是什麼?修的是定,他所修的叫第九定。

這個定有分層次,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前面八種定都在世間,都不能出三界,所以叫做世間禪定。第九定往上去叫出世間禪定,超越三界,出世間了。

戒能得定,善生福,這個目標不相同。譬如十善裡面,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有不妄語,它那個得福;五戒裡面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它的目的是在得定。所以這個名稱是一樣,在修學境界上不相同,這是我們應當要把它辨別清楚。

持戒目的是斷煩惱,是斷煩惱的一種手段,一種方法;修福,那個修善目的並不要斷煩惱,只是得福報,所以不相同。

絕對的標準在佛法裡確實有,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在大乘經裡面說過,凡是與真心、自性相應的這就是善,與自性相違背的這就是惡,這是佛法善惡真正的標準。這個標準實在講太高了,我們望塵莫及,也不曉得從**下手。其實高是真高,下手還是真難,但是在我們這個宗派下手不難。

為什麼說不難?我們這個宗派主張的是持名唸佛,這句佛號就是性德的名號。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但是念佛人真正知道這一樁事情的人不多。

這個唸佛法門,聲聲佛號都與自性相應。由此可知,唸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真正是我們中國儒家所講的止於至善,圓滿的至善,善達到究竟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這就是一心稱念佛號。我們這個說法,如果你跟一般學佛的人介紹,他們聽了搖頭,不以為然。

但是我們讀了許許多多大乘經論,我們明白,我們體會到了,這是決定真實。

它的標準是成佛的標準,不可以隨便變更它,這是講到佛門常說的“三聚淨戒”。但是,戒律裡面有很大的一個部分說的是威儀,這一部分是可以斟酌的。威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風度,禮節儀表,這些我們現代人跟從前人生活的方式不一樣。

譬如,最普通大家常見到的,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二百五十條戒裡面,實際上真正的戒條不多,真正戒條只有四重戒:殺、盜、淫、妄,這四條最重的戒。

接著底下有十三條叫“僧殘戒”,這十三條是戒律,加上前面四條,總共十七條,這是戒律。其它的都是屬於威儀,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飲食起居,講這些。這些東西我們今天念念是個紀念,為什麼?

我們的生活方式跟古時候印度人完全不一樣。這個一定要懂得,然後才知道怎麼去持戒,去遵守它,把戒律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關於威儀方面,我們要接受戒律的精神,要接受這一部分。

但是在應用方面要守現代人的法,遵守現代人的禮節。我們是現代人,我們所接觸的是現代人,這個要懂得。我們接觸中國人,有中國人的風俗習慣、禮節,我們接觸日本人,日本人他們風俗習慣禮數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要懂得它,所以說入境隨俗,這些人跟我們相處就很歡喜了。

所以我們到哪一個國家地區,一定先要了解它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生活習慣,一到那個地區就能跟那個地區的人融成一片,歡喜和睦,不至於在言行裡面產生誤會,這就是應當要遵守的。我們講戒律守法,必須要明瞭這個道理,要知道這個事實,所以戒律對於我們這個生活,關係就非常之大。

戒律真正的精神,這個善惡的判斷,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佛告訴我們,凡是求自利的都是惡,凡是利他的都是善,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標準。這也不好懂,哪一個人不求自己的利益?

多少人拜佛、拜菩薩,都是求家裡平安、升官、發財、長壽,都求這個。不求這些,何必去拜佛、拜菩薩?佛菩薩也不要了。

為什麼佛要告訴我們自利是惡?你求自利去拜佛、拜菩薩那是善,你得的是福。如果你要想得定,要想了生死出三界,這個不行。

為什麼?我們在經論裡面讀得很多,輪迴從**來的?三界是怎麼產生的?

三界六道輪迴不是佛菩薩建立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鬼神主宰的。佛告訴我們,這些都是自己製造的。自己怎麼會製造這些東西?

就是因為你有自利。諸位曉得,自利是我執,三界六道輪迴是從我執生的,是從這個生的。起心動念就是我,我的家庭、我的幸福、我的利益,一切都有我這個念頭,這個我天天在增長,這還得了!

阿羅漢為什麼出了三界?阿羅漢我執沒有了;我執沒有了,就沒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我執變現的。所以,念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換句話說,你要想出輪迴,恰恰你在那裡拼命製造輪迴,這是絕大的錯誤。

這個是我,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如果我們真的想來生不再搞六道,六道里頭實在太苦了,不想再搞了,你起心動念不要想自己。你把你念頭轉一轉,轉到那邊去,起心動念想這個社會,想國家,想世界,想一切眾生。

社會、國家、世界、眾生,也包括我們自己一分子在內,你的心量就擴大了,我的執著漸漸就淡了,先是淡了,到最後這個我執就沒有了。我執沒有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這就自然超越了。……

“已生惡法令斷”,無論是心裡面所想的,或者是已經做了的惡事,所謂惡事,簡單的說是自利損人,自利損人這是惡事,這裡麵包括就太多太多了,我們只說一個原則。一定要把它斷掉,今天明白了,從今以後再不做惡事,再不起惡念。諸位要曉得,惡念惡行果報在三惡道,你能夠把惡念惡行斷掉了,雖然你造的有三惡道的業因,你也不會墮三惡道。

為什麼?緣斷掉了。這個果報當中,因加上緣才會結果,你把緣斷掉了,緣,我現在不做了,現在不想了,緣沒有了,雖有因不結果。

如果你現在還念念不斷想惡事、造惡業,你惡的緣很多,惡因又加上緣,一定就結惡的果報,果報在三惡道。所以知道這個事實,立刻就要把它斷掉,因果決定不能夠變更的,不能抵銷的。譬如我過去做的惡太多了,現在做一點善事可以彌補,可以抵償,沒有這個道理。

佛法教你掌握,這個果報掌握在自己手上,實際上它是掌握緣,這是非常合理的。因沒有辦法掌握,緣能掌握;緣能掌握,果報就能夠隨心所欲。我要善的果報,我善的緣給它增長,惡的緣統統把它斷掉,預期的果報就可以得到。

“未生惡法令不生”,這是預防,防微杜漸。沒有生的惡念惡行,乃至於惡口,時時刻刻警惕防範,叫它不生。這用什麼方法?

必須事與理要兼顧到,如果理論上不透徹,在事上勉強的這樣壓是壓不住的。換句話說,忍耐是有限度的。他有限度,就是他對於道理不懂。

如果理明瞭,理把事融化了,換句話,忍耐是無限度的,就不會有限度,他都把它化解了。理要讀經,讀經明理。事上最好的方法是念佛,用唸佛這個方法斷惡是最有效果的。

我們是凡夫不是聖人,既然是凡夫,妄念、惡念時時刻刻會起。如果這個人心裡沒有妄念,沒有惡念,那是聖人,那不是凡夫。它會起來的,為什麼?

這就是無始劫來的習氣。連晚上作夢都會做惡夢,夢中都會造惡,這就是習氣很深,控制不住。念起來不要緊,古大德常說: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你立刻就要覺悟,這一覺悟那個惡念就不會繼續。第一個惡念起來了,第二念頭就覺悟了,所以惡念就不會相續,這就是修持,這就是功夫。

我們淨宗這個方法,第一個是惡念起來了,第二念“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取代了,然後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惡念起一次就沒有了。這一句佛號起來就是覺,佛號不起來,那就妄念繼續了,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念念都是惡念。念念都是惡念,惡念力量就大了,再加上惡因,就變成惡的果報。

這個一定要曉得,沒有生的惡法,要防止它不生。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起心動念,為社會大眾著想,為整個世界和平來著想,想這些。盡我們自己一點心力,一點能力,無論貢獻多少,功德都是圓滿的。

圓滿是我已經盡我的心力去做了,這就叫圓滿功德。這兩句是從斷惡上來說的,下面兩句是修善。

“未生善法令生”,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了許多的善法,我們沒想到,我們也沒有做到。現在讀了佛經,佛經為什麼要常讀,為什麼要多讀?就是怕佛的這些寶貴教訓我們遺忘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提不起來,所以要常讀。

讀得愈多愈好,愈熟愈好,常常能夠記在心裡,日常生活當中一遇到這個境界,佛的教訓油然而生,這才管用,才能夠記住。古時候社會安全,人與人之關係比我們現在好,原因在什麼地方?古人讀聖賢書。

他能把聖賢教訓牢牢的記在心上,所以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他都有個分寸,不至於違越太多;換句話說,他有一個標準。在我們中國孔孟這個教訓,就是我們社會大眾公認的標準。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到現在也有二千年,民間也將佛的教訓奉為標準。

現在儒家的書不念了,佛法是迷信、是宗教也不要了。這標準沒有了,離開這個標準人心莫測,這是原因之一。所以經要讀,在這一個時代特別有效的,確確實實是佛法跟我們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真相里麵包括六道輪迴的因因果果,這是事實真相。

這決不是神道設教,目的是來勸善的,不是!固然他勸善,勸善還不是主要的目標,主要目的把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說明,所以這就是屬於教育。從這個角度看佛教是教育,如果把這個撇開,光講因果報應、勸善,佛教就是宗教。

宗教與教育是從這個地方分的。……

“已生善法令增長”,已經起的善念,已經在做的善事,對於社會、國家、世界、眾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情,我們已經想到了、已經在做了,更要努力,更要精進,這就是叫它要增長,不能叫它退心,不能叫它衰退,要叫它增長,這叫四正勤。

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跪求何為觀音精神,法師開示何為菩薩精神

觀音大誓 諸眾生念我,天耳天眼聞見,不免苦者,我終不成無上菩提.糾正下不是 無我大慈.同體大悲 是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觀音以大慈大悲著稱,估計就是這類了.觀其世間音聲,救苦救難.興大悲憫有情 慈悲無量 平安,喜樂,富足,光明 法師開示何為菩薩精神 大慈大悲 無私無我 平等友愛 利樂眾生 世界和平,...

何為信仰?何為宗教?信仰與宗教的區別是什麼?信仰就是宗教嗎?請較詳細論述,不要簡單解答

信仰是包括你對某人或神的仰望,宗教指的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祕力量或實體,該神祕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 主宰自然進化 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一神祕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就是心中那個最壯麗的事業 最強大的支撐 為了它犧牲一切都在所不惜 信仰是指對一種精神 一種概...

佛教中所說的信願行是什麼意思祖師大德談信願行到底要到什麼程度才能往生

信願行 淨土宗祖師所總結的淨土法門之宗要。印光大師雲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謂深信依佛言唸佛求生西方必能遂願,有信自 自心有佛性 信他 信阿彌陀佛實有 信因信果等義。願,謂發願命終往生淨土,至彼國得不退轉回入此界度化眾生。行,分正行與助行。正行指修唸佛,助行指兼修禮誦供養 六度萬行等。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