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所說的隱忍指的是什麼?具體指什麼?怎麼做

2021-06-29 00:20:58 字數 5175 閱讀 1022

1樓:匿名使用者

佛家所講的忍辱,是無所忍而忍。

一切外加的諸般侮辱、苦惱苦痛,皆只是心中的現象,剎那生滅,因緣而生,因緣而滅,並無其體,都只是假有的名言法,從而保持心如泰山一般的如如不動,保持心的安穩、自在和快樂。

忍辱,既可以消除業障,又可錘鍊心性。他人以下地獄的勇氣,這般成就我們,以種種逆境考驗加持我們,這樣的因緣,是需要感恩的。所以,佛陀得道後,第一個度化的就是憍陳如尊者,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那個曾肢解過他的國王。

若心中尚有所忍,則結果一定不是自傷就是傷人。傷人,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壓抑忿恨,是為自傷,久成抑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都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真正做到無所忍而忍,這是地上菩薩的境界。證得諸法空性之後,便能三輪體空。無能忍之人,亦無所忍之人和所忍之事。

怎麼做?很簡單,就是轉念。不如意的境界來了,趕快覺悟,當下如理思維,保持正知正念,保持心不為業力境界所牽動。

久而久之,心的自在程度就會提升。六祖壇經說:一念迷,就是眾生;一念覺,就是佛。

我們在那覺悟一念的當下,就是本有佛性在大放光明。若起心動念皆能純善,則佛階為位不遠矣。

2樓:翟塘

六般若蜜的忍辱般若蜜!

佛說忍辱般若蜜,即非忍辱般若蜜,是名忍辱般若蜜!

佛舉了個例子,在金剛經裡面說!

當時為割利王了,割截身體時,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不然應該生嗔恨!

3樓:

是忍辱,不是隱忍。一般世間人的隱忍還有一種不情願在裡面,有一種怨氣在裡面。佛教所說的安忍沒有這種怨氣,而是很歡喜,很安樂的忍辱。

這和那種煤氣瓶式的強忍是不一樣的,因為安忍的本質是一種大智慧,不同於那種懦弱而忍,打不過別人而忍,而是瞭解了業因果的道理,明白了萬法如夢如幻,以一種大智慧和大慈悲攝持下的行為,真正的安忍,並不是許多普通人能做得到的,但是普通人可以隨學,在修一種相似的安忍中不斷提高自己,這是可以的。具體您可以參考入菩薩行論的安忍品,裡面有很廣的講解。

4樓:慶祝寂寞

「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佛家所說的「妄語」是指什麼

5樓:8萬4千法門

「望西雲:凡此妄語,世人喜犯,不顧來報」。這句話說得好。

所以《無量壽經》佛講三業身口意,把口業放在第一,這個不多見。大小乘經論裡頭佛說三業,多半是講身、口、意,這樣的排列。但是在本經,佛是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第二句「善護身業,不失律儀」,第三「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第八品裡頭講的。

佛為什麼把口業放在第一?就這個意思,世人喜犯,很容易犯這個過失,擺在第一提醒大家,最容易犯的要真正做到不犯,把它擺在第一。這四種都叫妄語,一定要知道妄語的果報,不顧來報,將來果報現前後悔莫及。

地獄裡頭有拔舌地獄,是妄語果報之輕者,重的在無間地獄。所以最容易犯。我沒有妄語,妄語包括四種,兩舌、綺語、惡口,有沒有?

惡口最普通的就是罵人,我們講批評人、指責人。稍稍不如意,口業就現前,沒有想想我們自己,我自己能叫別人都如意嗎?古人說得非常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自己一反省,換個地位來設處,如果今天我是他、他是我,他這樣對我,我有什麼感受?自然心平氣和。妄語這條戒很難持。

6樓:匿名使用者

妄語是不實,沒有依據,言而無信。阿彌陀佛!

7樓:匿名使用者

阿彌陀佛,按照佛家說法「妄語,綺語,惡口,兩舌」是口業,妄語是口業的一種。但是人行走江湖,身不由己,誰能保證不說假話。看看最原始的佛家教義,除了談到「貪嗔痴」才是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的惡之根源外,沒有其它詳細的論述。

詳細的分類是後人增加的佛經後敘述的。我們是學佛教,不是死學佛經,好像質疑佛經就是褻瀆佛祖,那後人隨便曲解佛祖見解,把佛經越寫越玄,有些人又死讀佛經歪講誤講,佛祖還不願意呢!淨空大師說佛祖是人,不是神。

實際上佛祖也是這麼教導我們的,我們要學佛教宗旨,而不是拘泥於形式,比如今天罵人了,我們會覺得不好,下次注意就是,念「阿尼陀佛」是一種功德,那我今天見人微笑,給人溫暖也是一種功德,明天我去幫助一個有困難的人也是一種功德。

佛家所說的「業障」指的是什麼?

8樓:匿名使用者

業障:惡業之障礙。惡業妨正道者。

由宿世所作的種種罪業而生今世的種種障礙,如人今生所作所為皆不如意,就是業障的緣故。 業即業行,謂由貪嗔痴起身口意,造作五無間重惡之業,障蔽正道,是名業障。(五無間業者,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也。

) 謂諸眾生由貪嗔痴等惑,於諸善法不能勤行,而隨身口意造作惡業,障蔽正道,是名業障。

9樓:匿名使用者

聽愛情轉移知道的嗎?

1佛教指妨礙修行的罪惡

2舊時家長罵不肖子弟的話

10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曾經做惡時得到的果報!

11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你做太多惡事不好的事!

佛家所說之「七情六慾」,「七情」指什麼,「六慾」又指哪六種慾望呢?

12樓:super木頭人

「六慾」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願望。

《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慾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者。

」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註釋:「六慾,生、死、耳、目、口、鼻也。」後人將六慾概括為:

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

《大智度論》認為六慾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慾」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七情」指的是:一般人所具有的七種感情:喜、怒、哀、樂、懼、愛、惡。

最初,古人只說人有四種感情,就是在《中庸》裡出現過的「喜、怒、哀、樂」。後人解釋說,人遇到所喜好的就會「喜」,遇到所厭惡的就「怒」,得到所愛的就「樂」,失去所愛的就「哀」。

「怒」因為「惡」而產生,「樂」因為「愛」而產生,所以在「喜、怒、哀、樂」之外,加上了「惡」與「愛」,情感就從四種細分為六種了。

擴充套件資料

七情六慾

讀音:qī qíng liù yù

基本釋義:指人的各種情感和慾望;

出 處:《飄蕩的塵埃》:「項英不是神仙;也不是木頭;而是一個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的活生生的人;是個既有優點又有錯誤的人。」

例句:人非草木,誰沒有七情六慾呢!

近義詞:四大皆空、五情六慾;

反義詞:四大皆空。

13樓:匿名使用者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感情的表現或心理活動;六慾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願望。七情六慾是一個心理反應。

1、【解釋】:泛指人的喜、怒、哀、樂和嗜慾等。

2、【出自】:《禮記·禮運》:「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慾:生死耳目口鼻。」

3、【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形容人的感情4、【出處】《飄蕩的塵埃》:「項英不是神仙;也不是木頭;而是一個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的活生生的人;是個既有優點又有錯誤的人。」

14樓:機智的黑默丁格

佛家所說之「七情

六慾」,「七情」指喜、怒、憂、懼、愛、憎、欲,六慾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也有說法是求生欲、求知慾、表達欲、表現欲、舒適欲、情慾。

七情六慾並不只是佛教的說法,不同學派對七情六慾內容的描述有所不同。比如七情按《禮記》的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按儒家的說法是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慾按《呂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慾望。

佛教還有五戒和十善的佛家戒律,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十善是不殺生、不偷竊、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拍馬、不貪婪、不惱怒、不背離佛法。

15樓:匿名使用者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慾,據大智度論卷二記載,係指凡夫對異性所具有之六種慾望:

色慾、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慾。今所用『七情六慾』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慾』,泛指人之情緒、慾望等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

「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可見,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麼,什麼是六慾呢?《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慾的概念:

「所謂全生者,六慾皆得其宜者。」那麼六慾到底是什麼東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註釋:

「六慾,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慾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慾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於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慾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

後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慾。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慾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慾」定位於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慾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慾」。

現代人似乎更喜歡籠統地提「七情六慾」,而不把七情六慾作具體的區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慾」,歌詞記不太清楚了,但有幾句印象很深,說什麼「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斷腸」,「陪你走過一段七情六慾全都品嚐/愛你的苦不要你扛淚不要你擋/七情六慾打翻/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樣 ……」具體哪七情六慾歌者雖然沒有說清楚,但卻把現代青年失戀後醉生夢死的心態和感覺唱得淋漓盡致、死去活來了。

說到這裡,情與欲似乎已經得到了統一。也就是說,情與欲是不能分開的,沒有情哪來的欲?沒有欲又哪來的情?

沒有情,沒有欲,六根清淨,四大皆空,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悲歡離合,這樣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觀之,七情六慾是人類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動態,是人性基礎的基礎,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間生活的最基本色調。但人與人並不一樣,七情六慾的表現也就有五花八門,正所謂七情六慾人人有,千差萬別各不同。正因為如此,如何表現人的七情六慾,就成了文學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和氣象萬千的話題

康德的先驗具體是什麼意思,康德所說的先驗指的什麼

先驗就是指先天性來的,即源人類沒經過學習和感官經驗就具有的,包括先驗感性論 先驗分析論和先驗辨證論。感性的直觀形式是是空間與時間。通過空間外部事物的經驗被給於我們,通過時間內心的意識活動被我們所經驗。即空間和時間看作是主體自身固有的認識形式。康德所說的先驗指的什麼?先驗 a priori 又譯 先天...

“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佛家所說的四大皆空指的是什麼

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印度古代認為地 水 火 風是組成宇宙的四種元素,佛教稱為四大。佛教中的 四大 主要指佛教術語。指地 水 火 風為四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謂地 水 火 風四種物體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態,不相紊亂。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 水 火...

史前文化指的是什麼文化呀?具體指哪些文化呢

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編輯 中國史前文化列表 二里頭文化 河姆渡文化 黃河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 下川文化 夏家店文化 龍山文化 大汶口文家嶺文化 新化 屈樂遺址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紅山文化 老官臺文化 良渚文化 薛家崗遺址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辛店文化 齊家文化 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