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漢的《我的第一本書》文章主旨是什麼?急急急

2021-07-02 23:43:10 字數 5405 閱讀 7926

1樓:blue_淺藍寶

首先應該是朋友,同學的深厚友誼、本文以次為主要,詳寫,其次為父子之情,語句略少,為略寫,作為中心思想的映襯。

2樓:4陳霽曄

主旨:作者對那個時代的苦難進行著辛酸的“訴說”,對苦難生活中小夥伴們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讓讀者從喬元貞的命運中嚴肅思考著生活與人生。

3樓:翼月軒櫻世

文章結尾寫到:”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 讀過本文,深深打動我們的卻不僅僅是關於第一本書的“故事”,而是與書有關或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那濃濃的真摯的情意,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那份獨特的感受。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述了喬元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裡叫賣紙菸、花生、火柴等小東西。

”這算得什麼“出息”呢?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考了第一名,說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我”拿回那半本書讓父親裝訂完整時,他哭著對“我”說,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或者說父親為他裝訂的那本書,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了。

而“我”後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再後來,“我”讀了中學,讀了大學,成了詩人)。而喬元貞這樣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後,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還能有什麼發展可言呢?還能有多大“出息”?

在這裡,我們可以用一句時髦的話概括一下:“知識改變命運”。但是,誰能給“他”以知識呢?

這就促使我們更深入的思考了。 總之,作者對那個時代的苦難進行著辛酸的“訴說”,對苦難生活中小夥伴們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讓讀者從喬元貞的命運中嚴肅思考著生活與人生。 回想過去,多少孩子因為貧困,從來沒有進過校門;多少孩子被迫中途退學;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愚鈍,而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讀書的機會。

所謂的 “出息”似乎只有有錢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實現。多少人才被埋沒,多少孩子因不能讀書而終生落魄。這不能不引起人思考。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讀者的心情也更沉重,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學生讀到此文,更應好好的想想,你們都是幸運兒!!!喬元貞的命運如果在今天的孩子身上重現,那簡直就是罪過!讀書吧,孩子!

4樓:毛毛小嘟嘟

首先是父子之情(父親對我的愛,知道喬元貞的事後把書裝訂成兩本,表示父親對我所做的是的認同),第二是同學、朋友之情(喬元貞的故事是說知識改變命運吧),第三是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祝你好運!

5樓:桃花潭水的海角

本文通過寫“我的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歷,反映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複述牛漢"我的第一本書"

6樓:罪惡de神

一、整體把握

作者牛漢是位詩人,寫起散文也有詩意。但本文的詩意,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浪漫的抒情,而是來自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文章開頭很有特點,從一位詩人來訪談起,自然引出本文話題,既點明“我的第一本書”指的是小學一年級國語課本,又表明這第一本書在我人生中的分量。在第1段裡作者寫道:“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這句話很有詩意,但又似乎有點兒玄妙,這與“我的第一本書”有什麼關係呢?下文便圍繞“我的第一本書”敘述並回答這一耐人尋味的話題。

父親從城裡帶回來的書,與紅薯一樣,在上個世紀初偏遠的鄉村,“都是稀奇東西”。它引發“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為不識字而只能認畫,但仍然感到“書裡有很多奇妙的東西”。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的一部分吧,雖然作者沒有明說。

這些書,儘管也許給作者帶來了好奇、快樂和夢幻,但那畢竟“是父親的,不屬於我”。接下來,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書”的敘述上。

從第3~8段,寫“我的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歷。

上小學的第一個學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說,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但祖母告知父親,全班才三個學生,而第三名卻是連“一隻手幾個指頭都說不上來”的二黃毛。這引起了父親對我成績的懷疑,於是要“我”拿書來考“我”,可“我”拿來的是“一團紙”,是攔腰截斷的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半本書。當父親問明那半本書的去處之後,只是嘆了一口氣,並繼續讓“我”背書,“我一口氣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

父親要“我”拿回那分給同學喬元貞的半本書,併為我們倆“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

接下來(第10段),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唸書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應該還有別的書,而“我們就只念一本《國語》”。如果說,前面寫的是“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那麼,這一段則進一步交代了這是“真正的第一本書”。

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並未就此打住,而是“回過頭來說說我的第一本書”,進而寫出唸書給“我”帶來的快樂。並交代與“書”有關的幾個人的命運。

文章最後呼應開頭,表達了對第一本書的珍視銘記之情。

但是,讀過本文,深深打動我們的卻不僅僅是關於第一本書的“故事”,而是與書有關或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那濃濃的真摯的情意,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那份獨特的感受。

首先是父子之情。父親關心“我”的學習,學期結束,父親問“我”考了第幾名,“我說:‘第二名。

’”父親非常高興,又是撫摸,又是誇獎。“我”把那半本“悽慘的課本”拿給父親,父親“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當問清原委後,父親並沒有批評和指責,只是深深嘆著氣。

作者筆下的父親,確是一個知書識禮的人,這深深的嘆息,既包含著對兒子做法的默許,也為兒子同學家的生活貧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親在昏黃的油燈下,為“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新的學期開始,父親便帶“我”到條件相對好一些的外村上學去了。

作者對父親著墨不多,但父親的性格躍然紙上,他溫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同時也樂於助人。

第二是同學、朋友之情。因為同學喬元貞家太窮,買不起書,“我”便把這惟一的一本書分為兩半,一人半本。當父親得知孩子半本書分給別人的時候,便深深地嘆氣,嘆氣之後便修補成兩本書。

父親對孩子之間友情的理解,也許來自自己少年時代與朋友相處的那一份友誼的體驗,況且,父親和喬元貞的父親恰恰“自小是好朋友”。當“我”和狗引得鬨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訓斥一頓之後說:“看在你那知書識禮的父親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

”這句話雖有失教師身份,卻透露出當時鄉間村鄰的友好淳厚的情義。儘管家家都非常窮困,但貧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卻彌足珍貴,溫暖人心,也深深感動著今天的讀者。

第三是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這一點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單獨來一段補敘。文中寫道:

“課本上的第一個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帶上。兩條狗像小學生一般規規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戶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調教好了,我說‘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幾聲,我說‘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幾聲。

”——這出人狗合演的“雙簧戲”,應是最好的情境教學吧。確實,當我們讀到此處,忍俊不禁,深深被兒童時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動,何況,這是在學習條件多麼惡劣、生活處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獲得的一點樂趣啊!這,也就是作者“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吧。

當然,“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也來自人間的溫暖和友情。

二、問題研究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述了喬元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裡叫賣紙菸、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麼“出息”呢?

作者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考了第一名,說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書讓父親裝訂完整時,他哭著對“我”說,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或者說父親為他裝訂的那本書,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了。而“我”後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再後來,“我”讀了中學,讀了大學,成了詩人)。

而喬元貞這樣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後,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還能有什麼發展可言呢?還能有多大“出息”?在這裡,我們可以用一句時髦的話概括一下:

“知識改變命運”。但是,誰能給“他”以知識呢?這就促使我們更深入的思考了。

總之,作者對那個時代的苦難進行著辛酸的“訴說”,對苦難生活中小夥伴們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讓讀者從喬元貞的命運中嚴肅思考著生活與人生。

練習說明

一、給同學複述這“第一本書”的故事,**下面的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設定本題是希望在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含。

“我的第一本書”,不僅僅指那半本課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複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裡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二、聯絡全文內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的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絡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麼?)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裡指什麼?)

設定本題是希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重點語句進行品評,以培養學生的語感。

1.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沉重,不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麼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氣,能和小夥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這也許是他們覺得上學有趣的一個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麼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2.這裡“枉”字可以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

它不僅表明第一次跨進學校的大門,走進了知識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書裡鑲嵌著父親的深情、同學的友情、童年的樂趣和生活的苦難以及在苦難生活中抗爭的一段心路歷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麼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詩)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

作者最後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本”這裡指課本,那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曆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後者。

三、課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親”外,還有同學二黃毛、喬元貞和老師“弄不成”。這三個人的言行寫得不多,卻讓人難忘。試從中任選一個,在課文提供的資料的基礎上,發揮想像,虛構一個小故事(如《二黃毛的故事》)。

設定本題是希望學生閱讀課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調動、啟用生活體驗,聯想和想像,並通過寫作來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我的第一本書的寫作背景,《我的第一本書》概括

我的第一本書 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文章時代背景 20世紀 二 三十年代中國農村貧窮 飢餓 寒冷,讀書在當時是有錢人的事情他的 第一本書 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 人間溫情和生活樂趣。學習這篇課文,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生活的底蘊,感悟讀書對人生的意義.應該是這樣的。我的第一本書 幽默 有趣或可...

我的第一本書作者,《我的第一本書》主要內容

我的第抄一本書 是詩人牛漢襲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家通過bai對他的第一本du 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zhi初中國農村的dao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牛漢 1923年10月 2013年9月29日 山西省定襄縣人,蒙古族。當代著名詩人 文學家和作家,七月 派代表詩人之一。作者是牛漢...

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於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這句話的含義

如何理解 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於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 答 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樓主,以下作詳細解釋,僅供參考 表現了對那本 書 的珍視銘記之情。我的第一本書 不僅僅是指那本課本,也指 我 的人生第一課。這人生的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 人間的溫情 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作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