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獨孤踏雪
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2樓:匿名使用者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他們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已為歷史公認。
3樓:隨風飄_零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
元曲四大家與元曲四大悲劇和四大愛情劇的作者並不是一一對應的,元曲四大悲劇是: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元曲四大愛情劇:
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牆頭馬上》還有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四大南戲是:荊、劉、拜、殺:
《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不是關漢卿寫的)和《殺狗記》。
4樓:匿名使用者
關漢卿 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
5樓:匿名使用者
元曲四大家 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
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
元曲四大家與元曲四大悲劇和四大愛情劇的作者並不是一一對應的,元曲四大悲劇是: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還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元曲四大愛情劇:
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白樸的《牆頭馬上》還有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四大南戲是:荊、劉、拜、殺:
《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不是關漢卿寫的)和《殺狗記》。
關漢卿是元代雜劇作家。號已齋(一作一齋)。大都(今北京市)人。
亦說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約生於金末或元太宗時,賈仲明《錄鬼簿》弔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關漢卿曾寫有(南呂一枝花)贈給女演員珠簾秀,說明他與演員關係密切。
據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尚有分歧。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關漢卿生平事蹟不詳,根據零碎的資料來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躍於約2023年至約2023年(元成宗大德)間。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動,也曾到過汴梁、臨安(今杭州)等地。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最著名的有《竇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關漢卿塑造的“我是一顆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響噹噹一顆銅豌豆”的形象也廣為人稱。水星上有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馬致遠(2023年?-2023年?),字東籬,中國元代初期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
作品以反映退隱山林的田園題材為多,風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點。有描述王昭君傳說的《漢宮秋》以及《任風子》等。《漢宮秋》被後人稱做元曲的最佳傑作。
作品收入《東籬樂府》。
與關漢卿,白仁甫,鄭光祖等人並稱元曲四大家。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
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生平甚無記載,只知他“為人方直”,不善與人交往,一生寫過18種雜劇,其中《倩女離魂》(全名《迷青瑣倩女離魂》)著名。伶人稱他為鄭老先生,死後由伶人火葬於杭州靈隱寺。
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曲詞,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流傳。
據文學戲劇界的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攝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從這些保留的劇目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劇目主要兩個主題,一個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另一個是歷史題材故事。這說明,在選擇主題方面,他不像關漢卿敢於面對現實,揭露現實,他的劇目主題離現實較遠。他寫劇本,大多是藝術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以描寫青年男女愛情故事為主題的劇本中,《迷青瑣倩女離魂》是他的代表作。劇本以唐朝陳玄佑的《離魂記》**為素材,其大致情節是:秀才王文舉與倩女指腹為婚,王文舉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約的打算,藉口只有王文舉得了進士之後才能成婚,想賴掉這門婚事。
不料倩女卻十分忠實於愛情,就在王文舉赴京應試,與倩女柳亭相別之後,由於思念王文舉,倩女的魂魄便離了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舉卻不知是倩女的魂魄與他在一起,還以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當他狀元及第三年後,準備從京城啟程赴官,順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書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舉偕同倩女魂魄來到了倩女身邊,魂魄與身體又合一,一對恩愛夫妻得到團圓。
全劇集中刻畫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貞於愛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決不輕易任人擺佈。當她的母親想要悔約,要她與王文舉兄妹相稱時,她便一眼看穿了母親的用意,表示了堅決的反對。
當倩女的魂魄離開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赴京路上,王文舉以為倩女本人奔來,先是說怕倩女的母親知道,勸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說:“他若是趕上咱,待怎樣?常言道,做著不怕!
”王文舉勸阻行不通,使用禮教來教訓她,說什麼“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說她“私自趕來,有玷風化”。倩女更堅定地說:“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歸家。
我本真情,非為相謔,已主定心猿意馬”。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鄙視。
鄭光祖在《倩女離魂》一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感情真摯熱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這一劇堪與《西廂記》相媲美。也正由於此,使鄭光祖“名香天下,聲振閨閣”。鄭光祖的歷史劇,似乎不及他的愛情劇引人入勝,但是,他在描寫人物內心活動方面,還是獨具一格。
《王榮登樓》雖然在劇情、結構方面無甚可取,但詞曲工麗,對人物心境的描寫卻頗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認為鄭光祖元曲,當在關漢卿、馬致遠、白樸之上,他說;“王粲登樓第二折,摹寫羈懷壯志,語多慷慨,而氣亦爽烈,至後《堯民歌》,《十二月》,託物寓意,尤為妙絕。豈作脂弄粉語者,可得窺其堂廡哉”。
劉大傑也說,這些曲詞,“表現出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憤慨,情感的真摯,意象的高遠,語言的俊朗,能與人物當時的心境相映襯。”
鄭光祖一生從事於雜劇的創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貢獻於這一民間藝術,在當時的藝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伶人都尊稱他為鄭老先生,他的作品通過眾多伶人的傳播,在民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與蘇杭一帶的伶人有著緊密的聯絡,他死後,就是由伶火火葬於杭州的靈隱寺中的。
除了雜劇外,鄭光祖還寫過一些曲詞,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數二曲。這些散曲的內容,包括對陶淵明的歌頌,即景抒懷,對故鄉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繪。無論寫景抒情,都是清新流暢,婉轉嫵媚,在文學藝術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價值。
同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一樣,儘管他們的作品數世紀來為人傳誦,但他們本人的身世卻鮮為人知。鄭光祖也是這樣,他默默地在藝術園地耕耘,把他的藝術成果奉獻給民眾,而又默默地離開了這個人世。
馬致遠生於2023年,約卒於2023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名不祥。
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於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曾任江浙行省務官。
馬致遠著有雜劇十六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梁夢》、《西華山陳摶高臥》七種。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7套。其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
“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白樸,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生於金哀宗正大三年(2023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2023年)在世,此後行蹤不詳。祖籍(阝奧)州(今山西河曲縣),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
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
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2023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士,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
白樸出身於這樣的家庭,本應優遊閒適,讀書問學,以便將來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的歲月,他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他出生後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軍的包圍之下,位居中樞的白華,整日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無暇顧及妻兒家室。
金哀宗天興元年(2023年),蒙古軍樹炮攻城,哀宗決計棄城北走歸德,白華只得留家人於汴京,隻身隨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軍縱兵大掠,城內士庶殘遭殺戮,財富遭到空前洗劫。戰爭中,白樸母子相失,幸好當時元好問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來,在亂兵和饑荒中救了他的性命。
四月底,元好問攜帶白樸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後寄居於冠氏(今山東冠縣)縣令趙天錫幕府。元好問雖也是亡國奔命之臣,生活至為艱辛,但他視白樸姊弟猶如親生,關懷備至。白樸為瘟疫所襲,生命垂危,元好問晝夜將他抱在懷中,竟於得疫後第六日出汗而愈。
白樸聰明穎悟,從小喜好讀書,元好問對他悉心培養,教他讀書問學之經,處世為人之理,使他幼年時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樸的父親白華於金朝滅亡後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魯。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將也投降元朝,白華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2023年),白樸12歲時,白華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來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將領史天澤門下。
同年秋,元好問由冠氏返太原,路經真定,遂將白樸姊弟送歸白華,使失散數年的父子得以團聚。父子相見,白華感到極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滿庭芳·示列子新》詞,表述當時的心情:“光祿他臺,將軍樓閣,十年一夢中間。
短衣匹馬,重見鎮州山。內翰當年醉墨,紗籠支高闊依然。今何日,燈前兒女,飄蕩喜生還”。
他也十分感激元好問代為撫育兒女之恩,曾有詩謝之曰:“顧我真成喪家犬,賴君曾護落窠兒。”
隨著北方的安定,白樸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來。從此,他按照父親的要求,寫作詩賦,學習科場考試的課業。他對律賦之學頗為上進,很快即以能詩善賦而知名。
其時,元好問為修撰金朝歷史書籍,也常出入大都,從而往來於真定,關心著他的學業,每至其家,都要指導他治學門徑,曾有詩誇讚白樸說:“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勉勵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業。
然而,蒙古統治者的殘暴掠奪,使白樸心靈上的傷痕難以平復,他對蒙古統治者充滿了厭惡的情緒,兵荒馬亂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滿目之嘆,更感到為統治者效勞的可悲。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而以亡國遺民自適,以詞賦為專門之業,用歌聲宣洩自己胸中的鬱積。
隨著年歲的增長,社會閱歷的擴大,白樸的學問更見長進。元世祖中統二年(2023年),白樸36歲。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考者,以聽擢用,時以河南路宣撫使入中樞的史天澤推薦白樸出仕,被他謝絕了。
他既拂逆史天澤薦闢之意,自覺不便在真定久留,便於這年棄家南遊,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絕仕宦之途的決心。然而,眷妻戀子的情腸終不能割斷,他也經常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儘管如此,他還是要遠離那車馬紅塵之地。他先到漢口,再入九江,41歲時曾北返真定,路經汴京。此後,再度南下,往來於九江與洞庭之間,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2023年)在金陵定居下來。
這前後,可能因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為妻喪而回到過真定,逢著這個機會,又有人建議他去朝中做官,卻被他謝絕了。此後不久,他即返金陵。從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揚州一帶遊歷,直到81歲時,還重遊揚州。
而後,他的行蹤就無從尋覓了。
白樸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間,但他卻並不可能真正遁跡世外,對現實熟視無睹。加之,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繁華一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為的荒涼境地。前後景象的對比,更激起他對蒙古統治者的怨恨。
他以詩詞來宣洩這種怨恨,控訴蒙古統治者的罪惡行徑。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2023年),白樸遊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華,卻被一掃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蕭條冷落,他不禁無限傷感地嘆息道:“纂罷不知人換世,兵餘獨見川流血,嘆昔時歌舞岳陽樓,繁華歇”。
至於金陵懷古,杭城“臨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諸作,”處處抒發遺民的心情,“傷時紀亂,盡見於字裡行間。”其感物傷情從筆下款款道出。
白樸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儘管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而悲慼,但他更多地是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傷懷。一部《天籟集》,可以說處處傾訴著他對愴涼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詞曲表達他的意志情懷外,還寫下了不少雜劇,為元代雜劇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才華
關漢卿,號己齋叟。其代表作為《竇娥冤》
白樸,字太素,號蘭谷。其代表作為《牆頭馬上》
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其代表作為《漢宮秋》
鄭光祖,字德輝。其代表作為《倩女離魂》
關漢卿,據《錄鬼簿》記載,曾為太醫院尹。所以田漢劇作《關漢卿》中他對珠簾繡說,如果算讀書人,我地位在你之下(“八倡九儒”),算太醫,我地位在你之上(“七匠八倡”,醫生算匠人)。馬致遠曾經做過官,可能是縣官
漢賦四大家,唐詩四大家,宋詞四大家,元曲四大家分別指哪些人
漢賦四大家 司馬相如 揚雄 班固 張衡 大賦的內容 風格的演變。馬踏匈奴 西漢 三 對司馬相如 子虛賦 上林賦 的分析 第三節 漢賦的文學史地位 一 散體大賦的政教功能與美學價值之間的矛盾 對它的社會評價。唐詩四大家 白居易 李白 杜甫 元結並稱為 李杜元白 在中國文學史上被譽為 唐詩四大家 元曲四...
馬致遠與誰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馬致遠是什麼“ 家”他與誰並稱“雜劇”四大家?
與關漢卿 白樸 鄭光祖並稱為 元曲四大家 1 關漢卿,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 之首,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最著名的是 竇娥冤 2 白樸,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隩州 今山西河曲 人,生於金哀宗正大三年 1226年 至元成宗大德十...
什麼是「元曲四大家」之首關漢聊的代表作品,是元代悲劇不朽之作
是 感天動地竇娥冤 簡稱 竇娥冤 竇娥冤 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的雜劇,刊行於明萬曆十年 1582年 是中國古代悲劇成熟的標誌和中國古代悲劇的典範作品。全劇四折,寫弱小寡婦竇娥,在無賴陷害 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為殺人 被判斬首示眾。臨刑前,滿腔悲憤的竇娥許下三樁誓願 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