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筱鴨電影
是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1427—1464),即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2023年、1457—2023年兩次在位)。
2023年即位,年號正統,即位時才九歲。以累朝元老三楊輔佐(楊士奇,楊榮,楊溥),繼續推行仁、宣兩朝的各項政策,社會尚算安定。
正統7年,張太后去世,三楊逐漸失勢,英宗開始寵信太監王振,振遂廣植私黨,啟明代宦官專權之端。
明朝歷代統治者都把蒙元看成心腹大患,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實際上是把抗蒙總部搬到了第一前線。並且不斷用加固長城和親征的辦法打擊殘元勢力。
成祖朱棣先後5次親征,病逝在最後一次親征途中。2023年蒙古首領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為藉口領兵大舉進犯,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唆使下草率決定親征。
命御弟朱祁鈺留守北京,親率精兵50萬出師迎敵。8月,大隊人馬在土木堡被也先部隊包圍,數十萬明軍斷水,軍心大亂。
數日後,明軍被蒙古軍擊潰,50萬大軍全軍覆沒,王振為部下所殺。英宗也被也先擄去,轉瞬間由皇帝變為階下囚。史稱「土木堡之變」。
英宗被俘,北京的明眾臣為穩定人心,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為景帝,改元景泰,英宗被尊為太上皇。
原本被視為奇貨可居的英宗變成了空質,後在右都御史楊善等人的請命、積極斡旋下,英宗得以南歸。回京之後,英宗被送入南宮,名為太上皇,實為囚徒。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在武清候石亨、左都御史楊善、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的擁戴下發動了奪門之變,復登皇位。改年號天順。
天順八年(2023年)明英宗病逝。廟號英宗,諡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裕陵。
擴充套件資料:
明正統十四年(2023年)二月,瓦剌太師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詐稱3000人,嚮明朝**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製造釁端。
遂於這年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
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
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明遣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將各率兵萬人禦敵。
當時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張太后病逝,元老三楊或死或貶,王振更加擅作威福,無所忌憚,竟盜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內臣干預朝政所立之鐵碑。
從此,大權獨攬,廣植私黨,使其侄王山為錦衣衛指揮,王林為錦衣衛僉事,其黨羽個個升官進祿,飛黃騰達。他又排斥異己,陷害忠良。
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上疏勸諫,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執意親征。
2023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然後和王振帶領約25萬大軍(號稱50萬)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文武百官護駕從徵。
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帝國邊境決戰。明軍剛到達大同,獲得太監郭敬的密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東返,計劃從居庸關回京。
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襲擊,大同、宣府接連失守,吳克忠與朱勇率領的兩部大軍共五六萬人,在鷂兒嶺慘敗全軍覆沒。
土木之變致使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名隨行出征的文官武將戰死;
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軍火**研發亦被大大阻礙;
京城的門戶亦已洞開;明英宗復位後更是殺了以于謙為首等眾多權臣,導致明朝軍政在土木之變之後第二次斷層。
2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明英宗朱祁鎮.後來他又回來明朝,當了7年的太上皇,被他弟弟囚禁了7年後發動"奪門之變"重回皇位,他也是明朝唯一一名當過太上皇的皇帝,他還是名不折不扣的糊塗皇帝,真讓人悲嘆.
明英宗正統7年,蒙古族部落瓦刺的首領也先率領蒙古騎兵南擾,因為明軍軍備鬆弛,沒幾天,大同失陷,宣府告急,後來又準備進攻居庸關,京師告急,後來明英宗的心腹太監王振建議御駕親征,趕走蒙古人,王振這麼做無非是因為他在他的老家蔚州有很多財產,他害怕被蒙古人攻陷,而且還可以向他老家的人炫耀一翻,而明英宗則想效法明成祖朱棣5徵蒙古的壯舉,不顧群臣的進柬,匆匆茫茫臨時準備了50萬大軍,後來又很著急的前去赴戰了.因為出軍時軍備不齊全,沒有準備好,明朝的先鋒部隊與瓦刺作戰,竟然全軍覆沒,而明英宗接到這訊息嚇的立刻撤退,而王振卻要明英宗率大軍撤到蔚州,因為他想炫耀給他的鄉親看.本來撤軍是越快越好的,可大軍到了蔚州,王振發現很多士兵把蔚州的農田踏損了,王振擔心財產受脅,又讓軍隊退出蔚州,要饒圈子撤退.
所謂兵貴神速,瓦刺大軍一下子就追上來了,明軍的墊底部隊被擊潰,明英宗匆匆忙忙撤到土木堡這地方,後來也先又率領瓦刺大軍把土木堡團團圍住,明軍則死守到底,後來瓦刺首領也先派人嚮明英宗妥協求和,明英宗輕易相信了,50萬大軍全都丟盔棄甲,跑下山來去找水喝了,這時候埋伏好的瓦刺騎兵一湧而上,明軍士氣低落,紛紛投降,潰敗,被殺,明英宗則一人跑來跑去不知所措,一名瓦刺士兵發現英宗,感覺他衣服特別,與是把他俘虜了,堂堂一名明朝皇帝就這樣被人拖走了.
此次戰役瓦刺只以數萬兵力打敗了明軍50萬大軍,明軍50萬全軍覆沒,瓦刺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這次戰役明朝元氣大傷,損失慘重,為明朝由繁榮轉向衰落的轉折點,明英宗做了明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外敵俘虜的皇帝,後來他又回來明朝,當了7年的太上皇,被他弟弟囚禁了7年後發動"奪門之變"重回皇位,他也是明朝唯一一名當過太上皇的皇帝,他還是名不折不扣的糊塗皇帝,真讓人悲嘆.
3樓:
明朝最悲慘皇帝:御駕親征卻被蒙古人俘虜
4樓:匿名使用者
明英宗名朱祁鎮(2023年—2023年),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
5樓:匿名使用者
明英宗,後來返回明朝,並奪回皇位
明朝,皇帝殺了多少蒙古人
哪些宋朝皇帝的陵被蒙古人挖了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什麼特別討厭蒙古人?
6樓:撿石頭的小男孩
朱元璋家中兄弟姐妹以及父母都是在元朝的統治之下實現了餓死這麼一個悽慘的死法。他能不痛恨元朝嗎
7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人實行種族歧視政策,朱元璋被劃為四等人,一是蒙古人;二是色目人,其中包括西夏、回回等西北各少數民族;三是漢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來金朝統治下的漢人;四是南人,指長江以南的漢人和西南各少數民族。
8樓:上白國主
在蒙古的 統治下 他爹媽哥死了 連個棺材都沒有 用草蓆捲了埋了 要過飯 給人家放過牛 當過和尚 這樣的仇 擱誰不 找元凶撒氣去。。。
9樓:檀香醉緣
說朱元璋本人討厭蒙古人只是因為以前蒙古人歧視漢人,把人分為四等。當時的漢人應該都很討厭蒙古人,這是共性。至於說朱元璋本人有多痛恨蒙古人,這還真不好說,畢竟元順帝在世的時候,朱同學還向他伸過橄欖枝,當然這是為了政治需要。
但如果朱元璋真的跟蒙古人有什麼不共戴天的仇恨的話。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朱元璋的這種行為是沒必要的。
10樓:大衛康
趕走蒙古人,滅了元朝,怎麼可能讓朱元璋喜歡蒙古人呢?
11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人讓他吃不飽飯,能不恨嗎?
12樓:匿名使用者
他奪的是蒙古人的江山
明英宗被抓成為俘虜之後,為何蒙古人還要把他當大爺一樣好生伺候呢
王朝的更迭變遷在我國古代的歷史上實在是非常常見,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讓我們的經歷了太多的王朝,每一個新朝代的建立都標誌著上一個王朝的沒落,而作為一個丟了朝代的君主,他的結局無疑不會太好,國君受辱是可能的,不過這是在王朝已經傾覆的情況下才有的。但是在我國的古代還有王朝健在,國君就成為了敵軍的俘虜的情...
急求!蒙古和明朝打仗的蒙古俘虜被明朝安置那裡了
在蒙明戰爭中,成千上萬的蒙古官兵和家屬作了明朝的俘虜,也被安置在內地。對於蒙古上層,明朝往往給予優厚的待遇,有的封以大官,例如火裡火真被封為同安侯 都督金事,也先土幹被封為忠勇王。一些有文化的蒙古人,被安排到翰林院 四夷館 鴻臚寺等官署從事翻譯工作,例如翰林侍講火源潔和編修馬沙亦黑曾編譯 華夷譯語 ...
蒙古人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蒙古族有哪些傳統文化?
文化習俗 禮儀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客來敬茶是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