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怎麼有皇帝又有君主

2022-02-03 13:17:14 字數 5173 閱讀 9347

1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君主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如孫權、袁紹這些。但他們名義上還是尊奉漢獻帝的,直到曹丕篡位稱帝,劉備、孫權才相繼稱帝。

三國時期曹魏、蜀漢、東吳君主,及各政權的追尊君主。

中國最早所謂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

「帝」原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後來許多國家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也有說是部落時期的黃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將「皇」「帝」這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作為自己的稱號,從此天子稱為皇帝。先秦時期,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後」或單稱「皇」、「帝」,如:帝堯、帝舜、夏後禹、商湯王、周文王、周武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嬴政自認為這是亙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就「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

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嬴政反覆考慮,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決定兼採「皇」、「帝」之號,將這兩個稱呼結合起來稱為「皇帝」,成為帝制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嬴政自稱「始皇帝」,後世俗稱「秦始皇」 ,從此天子稱為皇帝。至我國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語已經很常見,如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

『巡撫僉都御史可立厥治行勞哉,賜汝朱提文蟒。汝(袁可立)嘉而毛帥驕愎不協,蠱於兵,滿蒲昌城襲報用敢獻功。」

擴充套件資料:

三國時期,君主有:

魏 。魏武帝 曹操 (為追諡,生前未即位) 。

魏文帝 曹丕   220—226。

魏明帝 曹睿  226—239。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厲公)  239—254。

高貴鄉公 曹髦  254—260。

魏元帝 曹奐  260—265。

蜀 。漢昭烈帝 劉備  221—223。

漢後主 劉禪  223—263。

吳 。長沙桓王 孫策  吳大帝 孫權  222-252。

吳廢帝 孫亮  252-258。

吳景帝 孫休  258-264。

吳末帝 孫皓  264-280。

2樓:

這就好比國王與將軍的關係,只是那個時代國王(你說的皇帝如漢獻帝)沒兵權,就名存實亡,而將軍(即君主其實是王侯將相等如曹操,袁紹,孫權)手握重兵,則擁兵自重,他們名義上是在皇帝之下,其實都想要取而代之~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如滿意請採納,嘿嘿~~

3樓:流金歲月

三國大背景是東漢末年,皇帝只有一個,所謂的君主是分封地的領主,屬於諸侯,你的明白?

4樓:藏教

那個不叫君主,叫諸侯,相當於近代的軍閥,雖然名義上同是漢朝皇帝的臣子,但是在他們的地盤上他們就是土皇帝

5樓:我刻骨銘心愛你

三國時期,諸侯割據,擁兵自重,形成了董卓和以袁紹為首的十八路諸侯,少帝劉辯,獻帝劉協是皇上,各諸侯稱主公。

6樓:海盜暴君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你說的君主應該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如孫權、袁紹這些。

但他們名義上還是尊奉漢獻帝的,直到曹丕篡位稱帝,劉備、孫權才相繼稱帝。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皇帝與君主意思相同。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雖然國家處處軍閥割據,但漢獻帝始終是當時唯一的皇帝和君主。

直到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恢復國內生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鼎立。

8樓:鄙人

君主是軍閥(叫主公),不是君主

9樓:匿名使用者

那時候已經相當於傀儡了。一個精神象徵而已了。

那時候是軍閥橫行的。但是沒人敢自立為王。畢竟那時候的君主觀念很重的。

如果自立。基本沒多少人才會投靠

10樓:朱皇胤

皇帝是擺設。曹操、劉備、孫權這些君子才是實幹家啊。

11樓:我我讓你走了

先說曹操。

第一,本來曹操地就最廣,又有漢獻帝在手,這是他的天時。

第二,他領土內的洛陽,許昌,河內等地方都是當時中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城市,人口多,糧食多,經濟也發達。反觀劉備,大城市只有成都,漢中和西北則沒被他握多久。而孫權也只有臨稽,建業吳3處可稱繁華。

在戰爭的後勤和經濟方面兩方面均落下風。同時,曹操領內的中原地區曾經勢力林立,然後最後都被曹操一一滅掉,大後方安全得到了保證。這是他的地利。

第三,滅掉了這些小勢力意味著獲得了這些勢力原有的軍隊和將領。雖然有部分將領不原歸順曹操,但是大多數的將領謀士還是投降了曹操。這樣曹操手下的文官武將自然也比劉備孫權多很多了。

另外中原面積大,出猛人的概率也就多一些,加上曹操又身為公爵,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懿等猛人原本都是朝廷的官,正因為這個天子才聽曹操的話的。其實曹操手下很多人,一開始都只是為漢朝服務,而遵從曹操這樣一個比自己高階的人的,只是後來明知道漢朝已經名不符實,他們也已經不能抽身了。還有,郭嘉作為三國裡面最強的謀士之一,雖然早死,但是他在死前為曹操奠定了很多東西,例如作戰體制,軍事策略等,而他死後這些東西仍然在發揮作用。

郭嘉比諸葛亮和周瑜都早出現,他對君主的影響也更早更大。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曹操有一批自己的忠實擁護者,就是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曹仁曹純夏侯敦夏侯淵以至後來的夏侯威等,無不是對曹操忠心耿耿(似乎叛逆的就只有夏侯霸和夏侯威了),而且他們大部分都很強,例如曹仁,例如夏侯淵。

這在早期佔領地盤和後期的鞏固勢力中有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說曹操控制了超過50%的人才是不為過的。這是人和。

在資源方面,不用說,曹操兵多糧廣,錢財豐富,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這麼說來,曹操其實已經佔了天時地利人和資源了。

再看劉備。其實劉備應該是三國裡面最弱的一個,雖然他手下猛將最多。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劉備本來就沒有自己一個鐵桿的勢力地盤。小沛,壽春,江夏等地方他都沒呆久,就等於沒有自己的一個根據地。雖然***說游擊戰就是打人民戰爭,但是沒有根據地的戰爭怎麼打?

那個可憐啊,只好往西走咯,但是這時他還是無頭蒼蠅般,看那裡能站一站就到**去,連住的地方都找不到,這個落魄啊,還想什麼全國爭霸呢。後來好不容易在江陵一帶站住了腳,這時候的曹操卻已經坐擁數十城了。這比賽在正式開始就不是在一個起跑線上。

直到諸葛亮來了,劉備才恍然大悟,原來要三分天下啊。這時候,他已經大大落後曹操。幸好,劉彰投降了,西蜀地區得來不費力氣呀。

毫不容易得了地盤,高興了,然而劉備這時有這些地,但是再擴大就已經難了,因為這時候基本上剩下的曹操孫權的地盤已經穩固了,而馬騰又跟自己不接邊。他跟曹操不同,曹操擴張地盤一是滅了袁紹這個只比自己強一點的對手,二是滅了公孫康等小領主,所以地盤擴大容易。劉備想佔地就得靠打硬仗拼了。

第二,劉備的武將,數來數去也基本就五虎將了,後期張苞等雖然也強,但是輝煌時刻已經沒有了。而謀士雖然多一些,但主要也是以諸葛亮和姜維為首,好不容易有個龐統,沒幾年就被射死在落鳳坡了。還有,張飛怎麼死的?

死在自己人手裡。人家曹操兄弟一大把,自己好不容易有個結拜兄弟,卻被自己人叛變殺死了。而關羽呢?

敗走麥城掛了。馬超也病死得早,剩下趙雲黃忠倒好運氣,七老八十才死。但是蜀國,尤其是後期的蜀國,人才凋零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第三,人和。劉備在三國中經常打的2張牌,有一張就是「自己是漢帝的親戚。」這一招雖然好用,但曹操手裡的漢帝比他更正統,更有公信力。

而且到了後期大家都沒太留意漢朝不漢朝了,甚至漢朝都滅亡了,你還玩這個就落伍了。劉備還有經常用的一招就是哭。尤其在「借」荊州的時候,哭得可厲害了。

幸虧是魯肅心腸軟,如果是別人這一招還有用嗎?沒用的話諸葛亮又會出什麼招來應付呢?不過這招可不怎麼高明啊,堂堂一個大男人,又是漢血後胄的,成合體統?

後來他也不玩這一招了。那麼沒了這些手段,他除了偶爾用計謀打個勝仗就沒什麼貢獻了。曹操可不一樣,他可真是精通兵法的呢。

所以跟曹操相比,劉備這個人本來就沒有什麼優勢。

到了後來劉備死了,上來個劉禪,還弄個樂不思蜀。雖然樂不思蜀也是被迫的事情,但是這個阿斗沒貢獻什麼,反而好幾次誤了諸葛亮北伐大事。可以說,蜀的衰落,其實就是從阿斗即位開始的。

最後看看孫權。跟劉備相比,他幸福的一點是家裡留給了他好大一塊地,所謂「江南八十一州」。然而當時江南的經濟水平普遍不如北方,所以這塊地雖然是好,但是也不是太好。

雖然號稱有長江天險,然而這個天險在保護了自己的同時,也天然地劃出了吳和魏的分界線。人家過江打你不容易,你過去打人家也不容易。雖然你南方人水戰好一些,那也只是相對的,要你過江來打我也容易不了多少。

所以他的地利,在某一方面也限制了他擴大自己勢力。

第二,看看人和。孫權的屬下當然對他是忠心耿耿。似乎孫權的部下是整個三國裡面最忠心的一群人了,幾乎沒有投降敵人的。

當然,他們打的仗本來就不多。而在作戰的最前線,也就是士兵中間,有一個不利的地方在於,所謂「南船北馬」其實也暴露了孫權士兵的弱點:陸戰。

這也難怪,南方人體質本來就比北方人要弱,而且孫權花了大力氣去發展水軍,卻沒有辦法去提高軍隊的陸戰能力,在曹操的步兵面前他們自然處於下風。

最後看看天時。著曹操有漢帝,劉備說自己是王室之後,孫權卻什麼也沒有,這點便是下風了。

最後還有一些比較。首先是這3個君主的後嗣。曹操死了,曹丕即位。

雖然上臺是也逼走了曹植,曹熊自己上吊,但是總沒弄得動作很大。然後他雖然沒他老爸猛,卻還中規中舉,做個皇帝有模有樣。看看阿斗,一開始還對諸葛亮百依百順,後來就開始荒淫了,寵信宦官黃皓,最後乾脆躲在後宮裡淫樂,甚至不接姜唯的告急書了(是黃皓給藏起來了),最後只得「此間樂,不思蜀。

」了。而孫權死後,孫亮上來了(諸葛恪捧的),但是被諸葛恪控制著。然後這時吳就開始內部混亂了。

先是諸葛恪排除異己濫殺無辜,後是孫亮反抗,抄斬諸葛恪,然後是孫峻,然後是。。。總之到最後,這些鬥爭大傷國家元氣,又使士氣低落。而諸葛亮用人不察以致小人當道,東吳甚至沒有一個德高望重的元老來調停和解。

反觀魏,在曹丕死後,司馬氏雖然把持政權,以至最後謀朝篡位,但是由於司馬氏已經控制住了屬下,所以整個事件基本上都是和平解決的。曹髦還當了高貴鄉公(雖然半路死了。)

綜上所述,就這些方面來說,魏奪天下的概率雖然是1/3,但是又是必然的。

三國時期人名問題,三國時期人名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東漢的名字分姓,名,字三部分,另外還有別號,職位,爵位也可以出現在名字中。具體如下 一,意義!如劉 姓 備 名 字玄德 字 但是那個時代的名和字必須意義相同或相似,如備字在當時是厚道的意思,玄德2字是有很高的德行的意思。再如劉禪字子嗣,禪本身就有繼位的意思,子嗣是後代的意思,也是...

三國時期的名人人,三國時期名人

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諸葛亮,周瑜,黃蓋。等 諸葛亮 周瑜 曹操 司馬懿 呂布 劉備 張飛 郭嘉 三國時期名人 呂布,趙雲,典韋,關羽,馬超,張飛,黃忠,許儲,太忠慈,夏侯淵,夏侯敦,張遼,張頜,徐晃,龐德,甘寧,周泰,魏延,張鏽,文丑,顏良,劉備,曹操,諸葛亮,曹丕,曹衝。呂布,趙雲,典韋...

三國時期割據勢力有哪些,三國時期群雄割據時的所有勢力

劉虞,公孫瓚,先後佔據幽州。韓馥,佔據冀州 袁紹,佔據冀州,青州和幷州。劉岱,曹操,先後佔據兗州。孫策,佔據江東。袁術,先佔據南陽,後佔據揚州一部分。劉表,佔據荊州。劉焉,佔據益州。張魯,佔據漢中。陶謙,劉備,呂布,先後佔據徐州。董卓,李傕等,先後佔據司隸。馬騰,韓遂 佔據涼州。張繡,佔據宛。1.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