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沒有日曆,是刻在木頭上來記日期的
2樓:滄洲老翁
在中國古代,由於大多數人是農民,所以古代的歷法,都是以農民為主的,用來記錄什麼時候耕種,什麼時候收割,所以我們稱以前的歷法為,農曆,因為這種曆法是從商朝開始的,又是以月亮的變化為主的,而商朝又稱殷,所以也稱陰曆或殷歷。在明朝人們也是用這種曆法,這種曆法,是用甲子來記年記月記天記時的,因此古代有生辰八字的說法。在古代很少有人用紙作的日曆,只是在一些大城市裡才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老黃曆,這是一些算卦先生為了賺錢而刻印的。
至於改朝換代,於這種日曆無關,所以不會變。改朝換代所變的是,年號而已。年號是用來記錄這個皇帝一生的作為用的,比如明朝的永樂元年,是朱棣作皇帝那一年,這些是不會改變甲子記年法的,是相輔相成的。
3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有嘍!
沒紙就用甲骨唄
4樓:卡神
用陰曆,有日曆《太陰曆》
5樓:風語戀空
以前古代的日曆是怎麼樣的?
6樓:紫金骷髏
我國始有曆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曆。
但真正的日曆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曆。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曆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
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於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檯曆」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曆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曆,這些日.歷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曆。
古代人也有日曆的嗎?他們是怎麼計算日期的呢??
7樓:情歌悠揚
沒有日曆。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週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
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
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
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
「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
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
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在歐美國家,以一晝夜分為24小時,每小時分為四刻,又可分為60分,每分為60秒 計算。
由於計時器即鐘錶僅有12小時,只合一晝夜之半,於是以上午下午來辨別,以夜 12時(下午24時)正,為0時,夜(上午)1時為1時,以正午12時為12時,下午1時為13 時,下午6時為18時,下午11時為23時。 晝夜的起訖時間,有兩種不同的演算法,歐美的24小時自0時算起,即自夜12時起算。 在夜12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2時以後為次日。
8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古人用天干地支來表示年、月、日、時。年月日時就象四個柱子一樣撐起「時間」的大廈,所以稱為四柱。
古人制定天干地支的理論,應該有觀察和實踐基礎,不是閉門造車弄出來的概念。比如中醫鍼灸取穴,講究子午流注,不同的日子和時辰,取穴是有規律的,和天干地支的規律符合。至於後世把天干地支用到算命中,**一個人的命運,就大家自己判斷其真偽吧。
六十甲子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進行迴圈組合: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復始,無窮無盡。
年月日時都是60一個迴圈。60在時間領域是個奇妙的數字。不但中國古人用60作為迴圈,現在來自西方的計時法中,一分鐘是60秒,一小時是60分鐘。
難道僅僅是巧合嗎?同樣,現在的一天24個小時,和中國傳統的每天12個時辰(時辰也就是大時,兩個小時為一個大時)對應,中國用5天作為一個時辰的大迴圈,所謂「五日一候」,共是60個時辰。下面列出六十個干支組合(稱為六十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年月的紀法以節氣來劃分:紀年
用六十甲子依次紀年,六十年一個輪迴。比如2023年是辛亥年,爆發了辛亥革命。干支紀年,新的一年是立春交節之後開始的。
比如2023年立春在2月4日上午7點27分,那麼7點26分還屬於乙酉年,7點27分開始就是丙戌年。紀月
同樣的道理,用六十甲子依次紀月。一個新的干支月也是從一個節氣開始的。比如2023年3月6日01時29分是驚蟄,那麼在此之前是庚寅月,在此之後就是辛卯月。
紀年和紀月,都是根據節氣劃分的。而節氣的交節時間,則是精確觀測天象後才能確定的,它反映了太陽系和地球在宇宙中的執行位置。日子以一個起點日開始,60天一個迴圈:
紀日一個晝夜為一天。用六十甲子來依次紀日。比如今天是甲子日,明天就是乙丑,60天一個迴圈。新的一天是從夜裡子時開始的。紀時
每天劃分為12個等份,是12個時辰。5天共60個時辰,用六十甲子表示。比如當前時辰為丙寅,下一個時辰就是丁卯。
時辰的確立,需要用真太陽時計算。 紀日和紀時,記錄了地球繞太陽運動和自轉的情況。四柱
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數值,分別稱為年柱、月柱、日柱、時柱。八字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八字,就是他出生時的時間四柱記錄。它記錄了一個人出生時的地球、太陽、宇宙相對位置的一些資訊。所以從八字本身的意思來說,它是一個時間記錄,至於怎麼去解讀八字,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如果過份地依賴它,就是迷信。因為它畢竟只是記錄了一個人的很少的一部分資訊,宇宙這麼浩瀚、人生如此複雜,人的一生主要還是靠自己努力和奮鬥。
9樓:匿名使用者
lz應該沒有日曆: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
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
(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
(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
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
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更,是古代人夜間用來計時的單位。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一個時辰. 晝夜時辰 地球自轉一週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
其向陽之地面為晝 ,背陽地面則為夜。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 ;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乃相反。 晝夜的劃分方法 中國傳統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
這樣,每個時辰相 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於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 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但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
在這以前,如下表的俗稱所反 映的情況。表內的俗稱,是指十二時辰在古代的一種通俗叫法。這種俗稱,就是中國古 人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的。
「雞鳴」「人定」,藉助於半夜雞叫和人入 夜睡覺的特徵。「食時」「晡時」,藉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 出以後,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後,日 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
其餘八個時間以太陽位置為主要特徵來命名的。 由於季節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後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 另外,中國古代還有報更(又叫打更)的計時法。
把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 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 ,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在歐美國家,以一晝夜分為24小時,每小時分為四刻,又可分為60分,每分為60秒 計算。
由於計時器即鐘錶僅有12小時,只合一晝夜之半,於是以上午下午來辨別,以夜 12時(下午24時)正,為0時,夜(上午)1時為1時,以正午12時為12時,下午1時為13 時,下午6時為18時,下午11時為23時。 晝夜的起訖時間,有兩種不同的演算法,歐美的24小時自0時算起,即自夜12時起算。 在夜12時以前為前一日,夜12時以後為次日。
中國古代有陽曆嗎,中國古代有城堡嗎?
有。陰曆的主要特點是 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月的平均值大致與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長短則只是歷月的整數倍,而與迴歸年無關。因此,陰曆的月份也與四季寒暑無關。陰曆的日期表示著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 十 五 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望 初 七 初...
中國古代的時候有沒有獅子,中國古代有獅子嗎?
中國古代最早是沒有獅子的。獅子的故鄉在非洲 印度 南美等地。不過獅子的形象卻早為我們祖先熟知 從宋清兩代蒐集的周代銅器的精繪印本中,已有獅子的立體形象。據說獅子是從西域傳來的。相傳東漢年間,獅子被作為禮物送給中國的皇帝。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被佛教推崇的獅子在人們心目中成了高貴尊嚴的靈獸,中國很快從印...
中國古代宮殿有防雷設施嗎,中國古代宮殿具有哪兩方面的功能
古建築防雷其實涉及到很多因素,至少從現有的研究考察來看,我國古代多半還是被動防雷,這與古人對雷電的認識也是相符的。其中建築的位置和周邊自然環境影響比較大,在風水理論中有一定反映,當然多為經驗的產物。而絕緣避雷的效果有限,所謂比西方早許多年的避雷針也只見於零星記載,真實性存疑,至少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