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很早以前,一些動物就會時不時地去鹽鹼地裡舔舔地上的白粉末。後來,居住在海邊的人們發現,那些白色的晶體吃了會讓人精神煥發。於是,鹽就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樣東西了。
鹽的利用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周禮》中的鹽人就是當時掌管鹽務的官職。漢代就設定了鹽官管理鹽稅。
歷代封建王朝都把鹽稅作為一種剝削和掠奪人民的方法,國外也是這樣。古代的不少民族,往往為了鹽而引起戰爭。公元98年,為了搶奪鹽的資源,日爾曼民族的哈脫和希連朋兩個部落之間發生戰爭,結果哈脫部落被滅絕了。
在鹽的發展史上,經歷了很多次的演變,主要有以下三次大的革命:
第一次:能吃就行。在這個時期,人們對於食鹽的組成基本上沒有標準,只要乾淨,苦味低些,是鹹的就可以了。
這種食鹽很多都是從海水中提煉出來的,沒有經過其他處理,質量很差,其中還含有一些有害物質。
鹽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我們都知道鹽是通過對含鹽的滷水或海水進行結晶後加工提煉獲得的。但是,真正食鹽的提煉方法並不是如此簡單的。
例如: 在四川自貢市仍有一口至今仍延續著古法制鹽的古井。從那裡我們可以瞭解到古代井鹽得製作方法。
? 煉製井鹽的工序繁多。
首先需要配滷,它的原料是滷水,分為黃滷和黑滷兩種,黃滷是種成褐色的溶液,其中含有大量的鋇離子,用它煮出的鹽味苦而且有毒;黑滷則是一種黑色的溶液,它含有大量的硫酸根離子,也是種對人體不利的物質。那麼如何煉製出可以食用的井鹽的呢?
勞動人民發現要想把黃滷中的鋇離子和黑滷中的硫酸根離子去掉,只要把黃滷和黑滷按一定的比例調配在一塊,這樣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結合生成白色沉澱(現代化學檢驗硫酸根的方法,硫酸鋇白色沉澱),然後把沉澱物去除。
之後,使用反串「滷水點豆腐」的方法,用豆漿來洗滷水,這樣可以使滷水渣淨水澄。由於滷水中有大量的雜質存在,這些雜質包括一些**離子雜質和固體雜質,它們影響了井鹽的質量和顏色,而豆漿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於這些**離子反應產生能被過濾掉的沉澱,同時蛋白質的表面還有吸附作用,能吸附固體殘渣,所以加入豆漿不但能去除**離子,還能去除殘渣,可謂一舉兩得。
之後是煮鹽,為了縮短煮鹽時間,往往還在熬製過程中加入一種叫「母子渣」的渣鹽,其實就是種已結晶的成鹽,它能誘導鹽滷加速結晶。這樣就得到了潔白的結晶體--井鹽。
第二次:越白越好。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提煉鹽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人們對食用鹽的要求發生了變化,標準是顏色越白越好,顆粒越細越好,純度越高越好,雜質越少越好。
第三次:健康第一。最近幾十年來,有大量醫學研究表明,食鹽攝入過量容易引發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等疾病。
不同生活習慣的人也逐步達成了共識,要避免對食鹽的過度攝入。專家建議每人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最好在5克以下,因此發明出低鈉鹽,在食鹽中新增鉀之類的替代物。當人們意識到通過在食鹽中新增各種微量元素,可以起到補充人體微量元素的作用時,就產生了健康平衡鹽。
如今,各種各樣的保健鹽在人們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樓:匿名使用者
將海水倒進一塊地板,讓太陽晒乾後敲散即成。
古時候如何製鹽?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制鹽有兩種方法:
沿海地區的海鹽,在臨還的地區有鹽田,將海水放入後圍起來,利用日晒蒸發水分,待鹽自然析出後取鹽。
內陸主要是鹽井,從井中取出鹽分高的滷水,通過蒸煮的方式將水蒸發掉,取鹽。
古時製鹽
簡介:古時的人並不將天然鹽看作是鹽,而是稱之為滷。古代人工最早採製的鹽,可能是海鹽。
古籍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宿沙氏開創用海水煮鹽,史稱「宿沙作煮鹽」。宿沙氏其人,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實際上用海水煮鹽,應當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出來的。也許宿沙氏將煮鹽的方法提升推廣,後人也就將採製海鹽的發明權歸到了他的頭上。
池鹽: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鹽。歷史上古老的河東鹽池,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史稱「解鹽」、「潞鹽」或「河東鹽」。
河東鹽池很早就出現在史籍的記載中,鹽池採鹽的歷史也許並不比海鹽晚。
現在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王著《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是說池鹽不需火煮,自然可得。河東鹽池地處黃河流域,可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應當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現在很難確定池鹽與海鹽的發現及食用孰先孰後,因為海鹽也可由滯存淺灘的海水經風吹日晒,因蒸發作用而自然結晶生成。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也會很早發現並食用這種自然結晶生成的天然海鹽。
自然生成的池鹽和海鹽,以及露出地表的岩鹽,自然溢流外洩的鹽泉和隨地可得的土鹽,只要在生成這些天然鹽的地域內有人類活動,先民總會或遲或早發現它。只是由於時代久遠,也就不易判定池鹽與海鹽發現的時序先後。
井鹽:井鹽出現也許稍晚一些,依文獻記述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巴蜀地區。《華陽國志》說是知天文地理、識水脈的李冰發明了鹽井開鑿技術。
李冰在治水的同時,勘察地下鹽滷分佈狀況,鑿出了鹽井。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鹽井畫像磚,形象地再現了古代井鹽生產。
4樓:不曾明瞭
根據鹽的**,中國古代的鹽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岩鹽等幾大類,每一種鹽都有不同的生產工藝。
中國陸地海岸線漫長,人們很早就開始生產海鹽。唐宋以前,海鹽生產還比較原始。早期直接刮取海邊鹹土,後來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為製鹽原料。
製鹽時,先用水衝淋上述原料,溶解鹽分形成滷水。然後將滷水置於敞口容器中,加熱蒸發水分,取得鹽粒。這種方法稱為淋滷煎鹽。
值得一提的是,煎鹽前,滷水需晾晒以提高鹽分濃度。人們通常往滷水中投入蓮子,根據蓮子的形態和沉浮位置確定滷水濃度,其原理與今天的密度計完全相同。宋元以後,在很多沿海地區,煎鹽逐漸被晒鹽取代,節省了很多燃料費用。
有些地方,還利用地勢,在海邊修築一系列鹽池,將海水導引其中,從而將淋滷的過程也省去了。
湖鹽的生產工藝與海鹽基本相同,大多采用晒制的方法。
岩鹽又稱為鹽礦,實際上是地下深處的固體含鹽岩層。古代岩鹽的開採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開鑿巷道,將含鹽岩石採出。
然後將岩石粉碎和溶解後提取鹽分。二是開鑿深井至含鹽岩層,注水溶解鹽分,形成滷水,然後汲取滷水。這種方式與井鹽的生產工藝相同。
古代製鹽工藝中,井鹽的生產工藝最為複雜,也最能體現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井鹽的生產工藝經歷過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早在戰國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詳)就已在成都平原開鑿鹽井,汲滷煎鹽。
當時的鹽井口徑較大,井壁易崩塌,且無任何保護措施,加之深度較淺,只能汲取淺層鹽滷。北宋中期後,川南地區出現了卓筒井。卓筒井是一種小口深井,鑿井時,使用「一字型」鑽頭,採用衝擊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將岩屑和水汲出。
卓筒井的井徑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古人還將大楠竹去節,首尾套接,外纏麻繩,塗以油灰,下至井內作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取滷時,以細竹作汲滷筒,插入套管內,筒底以熟皮作啟閉閥門,一筒可汲滷數鬥,井上豎大木架,用轆轤、車盤提取滷水。
5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雲南和四川是古代主要生產井鹽的地方,人們在那裡開鑿鹽井,從地下汲取鹽滷製成的鹽叫作井鹽。
相傳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創造了鑿井汲滷、生產井鹽的方法。生產井鹽首先需要鑿一口取滷的井,打上滷水後,放到大鍋中進行熬煮,水分熬幹後留下的結晶就是井鹽。
6樓:匿名使用者
1.煮海為鹽,姜子牙封齊,發展經濟,即煮海為鹽。後來,齊霸天下,和齊國擁有海鹽資源有很大關係。
2。天然鹽湖,炎黃爭霸天下,他們的目標不約而同集中在了山西晉城附近的鹽湖上。誰掌握了它,誰就擁有了號令天下的話語權。
3.滷水製鹽,至少在唐宋時期,在我國的西南地區,人們鑿深井,取滷水,熬製食鹽。
4.天然鹽礦,河南的平頂山市,有人形容為鹽比煤多。很早就開採了。
從這幾種製鹽的過程看,我認為,我們的老祖宗吃的鹽是不處理的。
古代的鹽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7樓:手機使用者
我國古代食鹽的品種除海鹽、池鹽、井鹽之外,還有土鹽、岩鹽、砂石鹽等品種,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生產過樹葉鹽,古代西北部少數民族發現過一種「水晶鹽」,據說,此鹽多產于山石上,無色透明,狀如水晶,不用煎熬便可食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這種鹽有「開盲明目」之功效。 鹽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必需品,具有調節人體內水分的均衡和分佈、維持體液平衡的作用,適量攝取食鹽有益於健康。近年來,我國**為預防碘缺乏病,強制實行了全民食鹽加碘。
目前,鹽作為國家專營商品,加碘鹽也是由**指定的鹽業公司生產的,以保證提供給人們質量合格的碘鹽。 關於鹽的功用,我國古籍多有記載。如說鹽有「引火下行,潤燥祛風」之功、有「擦牙固齒、清熱滲溼」之效,以及「專治腳氣」等等。
到了現代,鹽的用途更加廣泛,據有關部門的統計,與鹽有關的產品達1.4萬種之多,食品、化工、冶煉、陶瓷、玻璃、醫藥等工業均離不開鹽。我國目前鉀肥產量不足需求量的十分之一,每年要花費大量外匯進口鉀肥,而青海柴達木盆地鉀鹽的探明儲量佔全國90%以上,成為西部大開發潛在的經濟增長點。
作為全國最大的原鹽生產基地,山東省每年的原鹽生產能力為800萬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除了原鹽,山東的鹽化工和鹽業海產養殖在全國也名列前茅,主要產品有洗精鹽、各類溴系深加工品、純鹼以及對蝦、貝類和鹽田生物等60多個品種。 食鹽的製法:
工業上用海水晒鹽或用井水、鹽湖水煮鹽,使食鹽晶體析出。這樣製得的食鹽含有較多的雜質,叫做粗鹽。粗鹽經溶解、沉澱、過濾、蒸發,可製得精鹽。
粗鹽是不能食用的,只有精鹽才能食用。
8樓:匿名使用者
是發現不是發明。古時的人並不將天然鹽看作是鹽,而是稱之為滷。古代人工最早採製的鹽,可能是海鹽。
古代製鹽主要有煮鹽和晒鹽兩種方法。
1.煮鹽:是指用深腹容器煮沸取自海邊灘塗下或鹽井裡的滷水並加凝固物來結晶成鹽,商周已見。鹽井主要是內陸地區,從井中取出鹽分高的滷水,通過蒸煮的方式將水蒸發掉,取鹽。
2.晒鹽,主要在古代我國沿海地區,利用海水制食鹽,把海水引入鹽田,利用日光和風力蒸發濃縮海水,使其達到飽和,待鹽自然析出後取鹽。這種方法在化學上稱為蒸發結晶。
古時候的人是怎麼射大雁的,古時候人們能用箭射到天上的大雁,老鷹,以及奔跑的動物,現在這些絕技真的失傳了嗎?
古時候的弓射程遠的可達幾百米,三國志裡面就說過,就雕飛的那高度跟本不在話下 你看看射鵰英雄傳就知道了 古時候人們能用箭射到天上的大雁,老鷹,以及奔跑的動物,現在這些絕技真的失傳了嗎?算不上絕技,用弓射箭打獵罷了,至於失傳?現在有個東西叫槍,兩人學棋,一人認真,一人卻想著射大雁.是哪個成語 專心致志 ...
古時候肉還可以怎麼稱呼,古時候,太監怎麼稱呼自己?
供食用的動物肉 meat flesh 肉,胾肉。說文 段注 胾,大臠也,謂鳥獸之肉。人曰肌,鳥獸曰肉。膾 炙 膾 切細的肉 炙 烤熟的肉 祭祀用豬肉的稱謂,人死後民間喊禮對豬肉的稱呼 古代祭祀時使用的肉類。在原始採集和狩獵時代,肉食是人們拼著性命獵來的。當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起來時,肉食仍極為寶貴。...
在古時候湘鄉是個什麼地方,在古時候湘鄉是個什麼地方
湘鄉地屬華南湘贛丘陵區,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五山一水三分田 一分道路和莊園 湘鄉處於湘中丘崗向湘江河谷平原的過渡帶,為雪峰山東北餘脈和越城嶺北端餘脈所夾峙。西部和南部較高峻,東部和北部較平緩。最高點是褒忠山的三尖峰 又名白沙井山 海拔807米,最低處於漣水出境處的新研文佳灘附近,海拔41米,地勢比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