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他發明的,只是最早他起名叫『蠻頭』,今訛而為饅頭
一 「饅頭」最早的名字叫什麼:
現在我們吃的「饅頭」在古代,最早叫「面起餅」。
後來還有很多叫法,比如,蠻頭,籠餅, 玉柱, 灌漿,餖飣等等。
其實,即使到了現代,饅頭的叫法仍然很混亂。比如我國北方地區把無餡的也叫做「饃」、「卷子」,也有叫做「包子」的。
南方之有焰饅頭的,也有叫做「面兜子」、「湯包」的。
我們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事物紺珠》裡有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意思就是「入酵面中,令鬆鬆然也」。
因此,「面起餅」是中國最早的饅頭。
二:饅頭的發展歷史:(以歷史朝代為序)
到了明代,明人加郎瑛的在《七修類稿》一本書裡有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之後,饅頭剛開始就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之用。晉束晰《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
」三春之初,冬去春來,永珍更新。俗稱冬屬陰,夏屬陽,春初是陰陽交泰之際,祭以饅頭,為禱祝一年之風調雨順。當初饅頭都是帶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
到了晉朝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凡以面揉水作劑子,中間有餡的,都叫「餅」。《名義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
到了唐代,饅頭的形態變小,有叫作「玉柱」、「灌漿」的。
在《匯苑詳註》一本書中也有記載:「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
南唐時,又有「字母饅頭」。唐人徐堅《初學記》把饅頭寫作「曼頭」,《夢粱錄》中,又作「饅〔設換成飠〕」。《集韻》:
「〔設換成飠〕音豆,與餖同,飣也」。」「飣」又作「〔月丁〕」,《玉篇》:貯食之義。
《玉海》:「唐,少府監御饌,用九盤裝壘,名『九飣食』。今俗燕會,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飣坐』。
古稱『飣坐』,謂飣而不食者。按《唐書·李遠傳》雲:『人目為釘會梨。
』今以文詞因襲,累積為餖飣。」這就是說,「飣」其實從「釘」來,「餖飣」是指供觀覺的看席。韓愈有詩;「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
」可見當時饅頭是作為供觀賞的看席。但「餖飣」指的是點心之類,也就是把饅頭列為了點心。
到了宋代,當時的饅頭成為大學生的經常食用的點心,所以《武林舊事》中稱:「羊肉饅頭」、「大學饅頭」。
岳珂有《饅頭》詩:「幾年大學飽諸儒,薄枝猶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枚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老去牙齒辜大嚼,流誕才合慰饞奴。」
到了清代,饅頭的叫法出現了分歧:北方把無餡的叫做「饅頭」,有餡的叫做「包子」。
而南方則把有餡的叫做「饅頭」,無餡的也有稱作「大包子」的。
《清稗類鈔》裡有記載:「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餚饅頭佐之。
」「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鶴林玉露》曰:
有士人於京師買一妾,自言是蔡大師府包子廚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辭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蔥綠者也。
』蓋其中亦有餡,為各種肉,為菜,為果,味亦鹹甜各異,惟以之為點心,不視為常餐之飯。」但《清稗類鈔》又把有甜餡者稱「饅頭」。「山藥饅頭者,以山藥十兩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兩,同入擂盆研和。
以水溼手,捏成饅頭之坯,內包以豆沙或棗泥之餡,乃以水溼清潔之布,平鋪蒸籠,置饅頭於上而蒸之。至饅頭無粘氣時,則已熟透,即可食。」
三: 饅頭的名字的由來:
饅頭的叫法,知道今天仍然很混亂。
比如北方把無餡的,有的也叫做「饃」、「卷子」,也有叫做「包子」的。
南方的有焰的饅頭,也有叫做「面兜子」、「湯包」的。
現時不管什麼樣的有餡的無餡的饅頭,其實都距諸葛亮當初創制的饅頭相去過遠。饅頭的饅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換成方〕」。盧湛《祭法》:
「春祠用〔曼字的又換成方〕頭。」荀氏《四時列饌傳》:「春祠有〔曼字的又換成方〕頭餅。
」查唐趙〔磷字換成王字旁〕《因話錄》,則有另外的說法:「饅頭本是蜀饌(此說,似乎在諸葛亮之前已有饅頭),世傳以為諸葛亮徵南時以肉面像人頭而為之。流傳作『饅』字,不知當時音義如何,適以欺瞞同音。
孔明與馬謖謀徵南,有攻心戰之說。至伐孟獲,熟視營障,七縱而七擒之,豈於事物間有欺瞞之舉,特世俗釋之如此耳。」
2樓:雲端游魚
諸葛亮發明饅頭
饅頭的稱謂,今天仍很混亂,如北方無餡的,有稱作『卷子』,也有稱作『包子』的。南方有餡的,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不管有餡無餡的饅頭,都距諸葛亮當初創制的饅頭相去甚遠。
相傳饅頭是諸葛亮所創。諸葛武侯出征孟獲,當時蠻地講究邪術,以人頭祭祀,能獲神助,諸葛亮不肯濫殺無辜,命廚宰牛馬和麵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俱,內以牛羊肉代之,所以饅頭本名『蠻頭』。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之後,饅頭成為宴會祭祀的陳設。
晉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稱作『餅』。唐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宋時饅頭成為太學生經常食用的點心。
饅頭成為食用點心後,就不再是人的形態。因為其中有餡,於是就又稱作『包子』。唐宋後,饅頭也有無餡的。
不管有餡無餡,饅頭一直擔負祭供之用。至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分類:北方人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的為饅頭,無餡的也有稱作『大包子』。
清代饅頭有名者,揚州小饅頭。《調鼎集》記載:『作饅頭如胡桃大,籠蒸熟用之,每箸可夾一雙,亦揚州物也。
揚州發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鬆乃高如杯碗。』《隨園食單》論『千層饅頭』:『楊家饅頭,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層,金陵人不能也。
其法揚州得半,常州、無錫亦得其半。
諸葛亮當時發明饅頭是因為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饅頭由來出自諸葛亮,是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4樓:象牙塔中的骨灰
七擒孟獲之後班師,瀘水濤濤,不得渡。諸葛亮祭瀘水,本來是用人頭,後來用饅頭代替。
5樓:匿名使用者
以饅頭代替人頭祭河神
諸葛亮發明饅頭的目的
6樓:無極小屁孩
招魂是用來當祭品
古人一般用人頭來祭旗,諸葛亮不忍心,於是發明了饅頭來代替人頭
饅頭是誰發明的真是諸葛亮發明的麼
7樓:正達美
饅頭具體是誰發明的 已不可考。諸葛亮只是做過用饅頭代替人頭搞祭祀的活動而已。
事實上關於吃饅頭的最早的記載可追溯的戰國時期,《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可能有讀者要問了《事物紺珠》中的是「蒸餅」並非饅頭啊?大家有所不知,根據《名義考》中的說法:「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之饅頭」。
宋代的時候,為了避宋仁宗趙禎的名諱,便將「蒸餅」改稱「炊餅」。所以古典**《水滸傳》中武大郎賣的「炊餅」就是「蒸餅」,其實也就是饅頭。
8樓:像昨天
的確是諸葛亮發明的 當時諸葛亮在南蠻地區 當地的人為了祭祀要把人的頭割下來呈給神 諸葛亮覺得這很殘忍就把饅頭替換成蠻頭
9樓:
諸葛亮祭奠河神時候發明的
包子是諸葛亮發明的嗎?
10樓:滾雪球的祕密
是的。包子(steamed stuffed bun)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麵食,一般由麵包裹著餡,主要製作材料有面粉和餡,起源於四川。相傳由三國時期蜀漢諸葛亮發明(距今1800多年)。
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饅頭之有餡者,北人謂之包子(意思是說饅頭沒有餡,包子有餡)。包子一般是用麵粉發酵做成的,大小依據餡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稱作小籠包,其他依次為中包、大包。還有灌湯包。
常用餡心為豬肉、羊肉、牛肉、酸菜、粉條、香菇、豆沙、芹菜、茄子、包菜、韭菜、豆腐、木耳、乾菜肉、蛋黃、芝麻、茴香等。三鮮餡分為素三鮮和肉三鮮,其中素三鮮為韭菜、雞蛋、蝦仁,肉三鮮為肉、韭菜、雞蛋。
擴充套件資料
天津狗不理包子名稱由來
2023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創始人高貴友出生在直隸武清縣下朱莊(現天津市武清區)。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
高貴友14歲時,到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因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三年滿師後,高貴友獨自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
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生意十分興隆。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宋高承《事物紀原》講到包子是諸葛亮發明的。
大意說諸葛亮南征,降服孟獲之後歸來將渡瀘水,忽然風浪大起,人不能過,乃問當地土人言是猖神作亂,當以人頭投水祭祀。
亮不忍殺人,和就面為劑,面中其實是牛羊肉,塑為人頭形狀,名曰:饅頭投水中,風浪乃止。
書不在身邊講的是大意了,貌似和演義裡面寫的差不多。
明郎英《七修類稿》言:饅頭本名蠻頭,音訛轉為饅頭。
這些都是去年上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時候筆記上記的,呵呵,話說現在在南方一些地方(東南),還把帶餡的包子叫饅頭,而把沒餡的饅頭叫包子
12樓:匿名使用者
包子的發明者據傳是諸葛亮,在平定孟獲班師的途中,突遇江面上狂風大作,孟獲這廝要用人頭來祭天,幸虧諸葛亮講人道主義,改用麵糰包上肉蒸熟後代替人頭,於是就有了包子,不過當時把包子叫做饅頭。
在中國飲食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饅頭指的就是包子,直到近代包子和饅頭才正式分家。今天許多地方依然把包子叫做「肉饅頭」。
諸葛亮發明的應該不是饅頭,是包子吧
13樓:諸城青藍書院
在古代饅頭分無餡饅頭和有餡饅頭,所以諸葛亮發明的就是饅頭,沒有異議。
無餡饅頭
在江浙被稱為「白饅頭」、「實心饅頭」等,其它地方則直接稱為「饅頭」,一般是半圓外表平整,每逢節日頂部會印上大紅印。
有餡饅頭
在江浙被稱為「饅頭」,其它地方則叫做「包子」,有些地方在半球頂部捏合處褶皺。肉餡的叫「肉饅頭」(或「肉包子」),菜餡的叫「菜饅頭」(或「菜包子」)。通常有肉餡、豆沙餡、油菜、白菜、粉條、蘿蔔絲、南瓜、韭菜雞蛋等各式各樣。
饅頭是中國北方小麥生產地區人們的主要食物,在南方也頗受歡迎,南方一般用來當早點。最初,「饅頭」是帶餡的,而「白麵饅頭」或者「實心饅頭」是不帶餡的。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北方話當中發生了變化。
在北方稱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
諸葛亮真的「神」嗎,諸葛亮在真實的歷史中真的有那麼神嗎?
希望答案您還滿意諸葛亮本來就不是神,都是被後人神化的。是後人希望有這麼一個神來救世。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的確沒有他的政治才能出色,從他7出祁山而不勝就可看出。包括他的揮淚斬馬謖,為了國家的威信,為了國家的法治,為了國家的發展,只有殺雞敬猴了,殺了一個優秀將領,就等於是放棄了軍事,成就政治。所以在他心中政...
周瑜真的不如諸葛亮嗎,在哪方面輸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謀略確實高,在識人和分析形式時處處都比周瑜高。周瑜深知這是潛在的對手,因此設計害諸葛亮但諸葛亮的天文知識極高並巧妙的利用各種條件輕易的完成任務,大大出乎周瑜預料,所以周瑜更佩服諸葛亮覺得諸葛亮比自己強。總的來說是 1.不如其有耐心,容易急躁 2.心不靜,無法長遠考慮問題 3.知識不如其淵博 建...
諸葛亮病逝何地,諸葛亮病逝何處
五丈原建興十二年 公元234年 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時年54歲。三國志 載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