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基本內容分別是

2022-04-17 16:45:24 字數 5298 閱讀 9916

1樓:

中華文化,為人處事立國立業之本

儒學命運,和國家時代的命運相連

原始儒家,由仁學進而推及到仁政

九流十家,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實際融合多種思想體系

四教匯通,建立儒家文化新里程碑

多元融合,儒學文化研究走向世界

儒學對話,溝通東西方文化間交流

挖掘儒學, 找到與現代接軌之精華

走出國門,儒家文化得到世界公認

天人合一,三綱六紀融合中國文化

治國治家,儒家文化前途燦爛光明

本土文化,是學習西方文化的根基

中國文化,在和平永恆上引導世界

儒家思想,到底給中國人留下什麼

傳統文化,能否重回中國人生活中

誠信為本,體現儒家文化現實價值

手中之筆,連線起五千年燦爛文化

榮耀無比,我看到積累厚重的泥土

融合貫通,如何接納融合中西文化

文化交流,人類社會發展基本動力

包融精神,使儒家文化更具生命力

言在不言,茶文化與心靈息息相關

和睦治之,治人治於人不絕對而言

超越物質,找到文化意義上的歸屬

人性管理,在中庸和嚴明中找平衡

儒學啟蒙,為弘揚中華文化打基礎

走向未來,平和極需明確企業文化

思維差異,體現兩種文化根基區別

文化成功,成就平和並感恩於珠海

原始儒家 由仁學進而推及到仁政

儒學,從孔夫子創立開始到現在,可以說,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這2500多年,儒學的命運,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劃分時期的話,可以說,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師,基本上屬於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

孔子是當然的儒學創始人,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學體系。這個"仁"就是"仁義"的"仁"。"仁"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仁"要具體落實到愛人上,而愛人不是抽象的,要通過恭、寬、信、敏、惠、敬、忠等條目的實施,來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由這種仁愛之心推廣發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謂仁義、仁學,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人學的一部分,這個"人"就是"人民"的"人"。對孔子所提倡的"仁愛",就是要有愛人之心。孔子提出了類似於今天道德金律的"己所不予,勿施於人",這樣八個字,我的老師季羨林先生,就提出來說,到共產主義,也很難做到。

有的學者也認同這個結論。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高的道德標準,而孔子在那樣一個時代,能提出這樣一個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學的思想體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孟子,名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鄒國人,後來長期在齊國居住。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之一,他並不拘於儒家思想的侷限,而是採取一種開放的心態。

儒學發展到孟子時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內容。其結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學思想,發展成一種仁政的學說,由仁愛之心,發展為統治者、最高的領導要關愛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邁進一步。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親自到齊、樑、魯、鄒、宋、滕等國遊說各諸侯。

孟子非常重視孔子的說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進而提出,賢者處世,以公天下之心為心,樂則與天下同樂,憂則與天下同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這種"仁政"思想由孟子提出,並和齊國統治者多次交談後,得到了傳播、擴大。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說,以"仁政"統一天下,是誰也阻止不了的。

他認為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還提出要重視民眾,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仁政主張是以性善論為理論依據的。性善論的基本含義、及其深刻之處在於強調人性首先應當是人的社會屬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屬性;肯定人生價值,鼓勵人們追求完滿的人生境界,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確立了儒家特有的價值取向。

2樓:戰溪藍

和樓上差不多,

不過個人覺得,還得搞霸權,樹立君王威信,以制度來治國。

君說了算,一人之辭不免偏激,議會說了算,n人之辭不免利益化,民說了算,非亂起來不可,所以得靠制度,完善道德體系和法律體系,是群體生物生存下去不變的法則。

仁政,哈哈,扯淡,但,沒孟子的這美好想法,我們沒動力將治國貫徹下去,治國在治民心,現在能將老孟提到桌面上的,就是設個嚮往,就和馬克思老說共產主義一樣,說白了他自己都明白那是扯淡,可就是這麼個嚮往,我們中國十年前是初期,估計一百年後還是初期,但現在開始,我們已經是強國了~~~

3樓:一知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的仁政思想

4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文化,為人處事立國立業之本

儒學命運,和國家時代的命運相連

原始儒家,由仁學進而推及到仁政

九流十家,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實際融合多種思想體系

四教匯通,建立儒家文化新里程碑

多元融合,儒學文化研究走向世界

儒學對話,溝通東西方文化間交流

挖掘儒學, 找到與現代接軌之精華

走出國門,儒家文化得到世界公認

天人合一,三綱六紀融合中國文化

治國治家,儒家文化前途燦爛光明

本土文化,是學習西方文化的根基

中國文化,在和平永恆上引導世界

儒家思想,到底給中國人留下什麼

傳統文化,能否重回中國人生活中

誠信為本,體現儒家文化現實價值

手中之筆,連線起五千年燦爛文化

榮耀無比,我看到積累厚重的泥土

融合貫通,如何接納融合中西文化

文化交流,人類社會發展基本動力

包融精神,使儒家文化更具生命力

言在不言,茶文化與心靈息息相關

和睦治之,治人治於人不絕對而言

超越物質,找到文化意義上的歸屬

人性管理,在中庸和嚴明中找平衡

儒學啟蒙,為弘揚中華文化打基礎

走向未來,平和極需明確企業文化

思維差異,體現兩種文化根基區別

文化成功,成就平和並感恩於珠海

原始儒家 由仁學進而推及到仁政

儒學,從孔夫子創立開始到現在,可以說,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這2500多年,儒學的命運,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劃分時期的話,可以說,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師,基本上屬於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

孔子是當然的儒學創始人,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學體系。這個"仁"就是"仁義"的"仁"。"仁"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仁"要具體落實到愛人上,而愛人不是抽象的,要通過恭、寬、信、敏、惠、敬、忠等條目的實施,來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由這種仁愛之心推廣發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謂仁義、仁學,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人學的一部分,這個"人"就是"人民"的"人"。對孔子所提倡的"仁愛",就是要有愛人之心。孔子提出了類似於今天道德金律的"己所不予,勿施於人",這樣八個字,我的老師季羨林先生,就提出來說,到共產主義,也很難做到。

有的學者也認同這個結論。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高的道德標準,而孔子在那樣一個時代,能提出這樣一個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學的思想體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孟子,名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鄒國人,後來長期在齊國居住。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之一,他並不拘於儒家思想的侷限,而是採取一種開放的心態。

儒學發展到孟子時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內容。其結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學思想,發展成一種仁政的學說,由仁愛之心,發展為統治者、最高的領導要關愛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邁進一步。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親自到齊、樑、魯、鄒、宋、滕等國遊說各諸侯。

孟子非常重視孔子的說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進而提出,賢者處世,以公天下之心為心,樂則與天下同樂,憂則與天下同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這種"仁政"思想由孟子提出,並和齊國統治者多次交談後,得到了傳播、擴大。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說,以"仁政"統一天下,是誰也阻止不了的。

他認為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還提出要重視民眾,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仁政主張是以性善論為理論依據的。性善論的基本含義、及其深刻之處在於強調人性首先應當是人的社會屬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屬性;肯定人生價值,鼓勵人們追求完滿的人生境界,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確立了儒家特有的價值取向。

5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的思想**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同「仁政」學說相聯絡,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

對於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以殺.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紂,他認為殺得對,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雖然有同情人民、譴責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這種觀點長期以來成為替剝削制度作辯護的理論根據.

孟子的仁政思想基本內容分別是

6樓:開心每一天天

孟子宣傳了他的政治主張,提倡實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義,以仁義為政就是仁政.孟子所說的仁政,是要用仁義之心來愛民.

在本文所指的具體內容是:(一)養民:不違農時,使民生有保障;(二)教民: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禮義.

1.養民有六條措施: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三組排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採取這些措施後所產生的效果;「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這三組排句又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採取這些措施後所產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前面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

2.教民有一條措施: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當採取了合理發展生產的措施後,產生的效果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即「王道之成」的結論,與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應.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什麼現實意義,孟子仁政思想有何現實意義

孟子以 仁政 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 井田 為模式的理想經濟 方案。提倡 省刑罰 薄稅斂 不違農時 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 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 ...

孟子的仁政思想基本內容分別是,寡人之於國也,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包括哪幾個方面

孟子宣傳了他的政治主張,提倡實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義,以仁義為政就是仁政.孟子所說的仁政,是要用仁義之心來愛民.在本文所指的具體內容是 一 養民 不違農時,使民生有保障 二 教民 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禮義.1.養民有六條措施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

孟子的主要思想觀點有哪些,孟子的主要思想

仁政,性善論,民貴君輕。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 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 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二 道德論 仁義 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 仁義 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