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折柳送別,也是古人的旅行風俗。在漢唐盛世的長安,人們常到灞橋送別。灞橋,因位於今西安市東郊浦水之上而得名。
灞水,原名滋水,相傳春秋時期秦穆公欲彰霸業,故改名霸水,後加水旁而寫成灞。
灞橋,就其地理位置言,正處在長安東去的交通要衝,長安城裡的**送別朋友必經此地。《 史記 》 載秦始皇時,秦國大將王聆伐荊,秦始皇還親自送他到派橋邊。文人**更是折柳相贈。
灞橋上,漢時設有稽查亭,檢查來往行人;
唐時則設驛站。灞橋之畔遍地楊柳,尤其是陽春時節,楊花吐絮,如冬日雪花飛舞,故有「灞橋風雪」之景,為長安八景之一。
漢元帝也曾在此為王昭君錢別,送上和番征途。此俗至唐代不變,日本名人阿倍仲麻呂(晃衡)在長安生活多年,曾為唐代**,他與李白等都是好朋友,當他回國時,李白等人便在此橋送別,李白為之寫下了 《 灞橋行送別 》 詩。
由此可見,灞橋折柳贈別在當時的長安是十分流行的。晉朝太康末年,洛陽有人以此內容作了名為 《 折楊柳 》 的吹奏曲,此曲或反映軍中遠征的辛苦,或反映親友傷別的離愁,或反映懷念遠征親人的相思 …
除上述折柳送別的風俗外,古人於臨別之際尚有贈言、贈詩之俗,還有贈送禮物、錢帛作助路費的美意。如 《 水滸傳 》 卷 23 回 《 橫海郡柴進留賓,景陽岡武松打虎 》 中,武松與柴進、宋匯等人告別,柴進取出些金、銀送武松。宋江又送他一程說:
容我再行幾步,兀那官道上有個小酒店,我們吃三鍾(類似酒杯)了作別。飲酒之後,宋江也取出一錠十兩銀子送給武松。
2樓:小姐姐獅子座
柳樹生命力強大,有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說法,比喻友誼長存
3樓:無為阿晨
因為柳樹的生命力旺盛,無心插柳柳成蔭,象徵著友情的長久
4樓:邸衣
古人於臨別之際尚有贈言、贈詩之俗,還有贈送禮物、錢帛作助路費的美意。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灞橋折柳贈別在當時的長安是十分流行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折柳贈別在古代當時的長安是十分流行的一種送別方式
7樓:美而佳
我回到古代瞭解了一下,在古代,折柳送別,也是古人的旅行風俗哦,可惜現在沒有了呢
8樓:鯊魚辣椒
在漢唐盛世的長安,人們常到灞橋送別。
9樓:帥嶺
灞橋,就其地理位置言,正處在長安東去的交通要衝,長安城裡的**送別朋友必經此地。《 史記 》 載秦始皇時,秦國大將王聆伐荊,秦始皇還親自送他到派橋邊。文人**更是折柳相贈。
灞橋上,漢時設有稽查亭,檢查來往行人;
唐時則設驛站。灞橋之畔遍地楊柳,尤其是陽春時節,楊花吐絮,如冬日雪花飛舞,故有「灞橋風雪」之景,為長安八景之一。
古人送別為什麼要折柳枝?
10樓:啊蠍美人
從字面意思上說,「柳」與「留」同音,折柳枝的意思就是挽留朋友,表現出對朋友的依依不捨之情。
這種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說法,古代很多詩詞都有表現,比如王之渙的「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劉禹錫的「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等等。都融情於景,將送別之情寄託在柳枝上,對朋友的留戀就像柳樹枝一樣順風而揚。
一些人覺得這種說法過於淺薄,從清朝褚人獲的解釋中可以看出,他認為柳枝這種東西「隨地可活」,希望自己的友人去處望其隨處皆安,就像柳枝隨地可活一樣,用柳枝「為之祝願耳」。
我認為這種說法是比較有深度的,希望自己的親人友人在別的地方,能像柳樹一樣可以深深紮根著,「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也希望他們能擁有柳樹這樣旺盛的生命力,隨遇而安。況且在古代,文人騷客大多是窮的叮噹響,送別時別的東西拿不出手來,普通人家情況也差不多,總不能在人家走的時候往手裡塞倆饃饃吧,而路邊栽種了許許多多的柳樹,順手就摘一條柳枝,既能表現出對友人的不捨,又有意境。
據說古代長安橋堤兩邊種滿了柳樹,而此地又是長安城的必經之路,很多人都在此告別送別,他們就順手摘下柳枝送給友人,王之渙的詩說,因為近來送別的人太多了,所以江邊柳樹沒那麼容易折下來,可以表現出古代人對柳枝寄託了很深的感情。
11樓:匿名使用者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
其中的緣故,很多人認為是取「柳」與「留」諧音,友人離去,心中自然戀戀不捨,折柳就是要表達一種希望友人能留下來的願望。
《詩經·小雅·采薇》裡即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詩句。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
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
12樓:黎黎立離
因為「柳」和「留」同音,折柳送別就是想讓對方留下,挽留對方的意思。故事裡有很多折柳送別詩句,比如「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13樓:阿木子香
柳意為留,折柳希望你能留下,不要走了,古時多戰爭,一別再見不知道是什麼時候。
14樓:心理諮詢師花花
代表不捨。柳和留諧音,折柳枝送與行人,表達了希望行人能留下了的不捨之情。
15樓:千年書蟲
因為柳樹的柳和留字同音,折柳意味著想留下你。古人自古有折柳相送的習俗,表達依依不捨之情。
16樓:撒青
這是因為「柳」和「留」同音,所以有一定挽留的意思,很符合離別的情緒。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柳的意象怎麼理解
17樓:橫硯
柳諧音「留」,所以古人送別時常折柳送別,表達對友人的不捨。
18樓:淺摯rain半離兮
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來歸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
《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中說: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
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
19樓:蘿蔔吃蘿蔔
譯文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
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賞析:這首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
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
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為一種理解。
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裡「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
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
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勻、遍佈。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
聽到笛聲以後,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於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
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
北朝《折楊柳歌》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
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
《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
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於此,長於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
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的誇張。第三句說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於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
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餘韻嫋嫋,久久縈繞於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幾歲就離家東遊,後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絃,千百年來在旅人遊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二年(734)。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陽。在唐代,洛陽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東都。
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繁華喧鬧了一天的洛陽城已經平靜下來。李白大概正在客棧裡,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作此詩。
「誰家玉笛暗飛聲」,誰家的玉笛,在靜夜裡悄悄地響起?詩人或許正在讀書、閒坐,或做著其他的事,一曲笛聲不期然響起,夜深人靜,笛聲清遠而動聽。他被吸引住了,循聲望去,卻辨不清笛聲來自**。
「玉笛」,指玉製的笛,或笛子美稱,或羌笛的代稱,不確定,存疑。
「散入春風滿洛城」,春風徐徐,笛聲飄散在風中,風又吹送笛聲,飄滿了洛陽城,讓人想到「此曲只應天上有」。這一句雖帶有藝術的誇張,卻襯出笛聲的動人、夜的安靜。惟其如此,才會在詩人的聽覺與想象中飄滿洛城,似乎其他的聲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靜聽。
「此夜曲中聞折柳」,今夜,縹緲的笛樂中,我聽到了思鄉懷親的《折楊柳》。笛樂飄飄,如此動人,究竟吹的是什麼曲子呢?「折柳」,即《折楊柳》,漢代橫吹曲名,內容多寫離別之情。
如《舊唐書·樂志》載北朝流傳的一首《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歷代文人仿作的《折楊柳枝》曲辭,也都是抒發離愁別緒的。在這裡,折柳既可理解為聽到的是一首折柳曲,還可理解為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的意緒。「柳」諧音「留」。
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遠遊親人早歸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園情」,聽到這笛聲的,誰不會動思鄉之情呢?聯絡第一句看,這種遊子懷念故園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隱藏的、莫可名狀的,因偶然聽到的笛聲突然明朗、強烈起來了。笛聲來自何處,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遊子?
是樂工?是歌妓?這些都讓詩人和讀者去猜測。
而這些又都無須一一去分別,因為思鄉之情對遊子來說,都是共有的。它綿綿不絕,瀰漫在夜空中,纏繞在遊子心頭,抹不去化不開。「何人」一詞概括性極強,實則是突出詩人思鄉之情。
(部分簡析文字載自「潼江小屋」,有刪改)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詩集五首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陣陣悠揚的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的?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令人哀傷的 折楊柳 有誰的思鄉之情不會油然而生呢?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意思是什麼?註釋 洛城 洛陽 現在河南洛陽 折柳...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這句詩的意思是什麼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這句詩的意思是 只有在笛聲 折楊柳 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現實中從來就沒有見過春天。原文如下 譯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滿山飄雪,只有凜冽的寒氣,根本看不見花草。只有在笛聲 折楊柳 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現實中從來就沒有見過春天。戰士們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鬥,晚上卻是抱...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中的 此 指的是什麼
所以 表示 用來 1 所以 的詳細釋義 此句中,所以 是 所 和 以 兩個單音節詞構成的短語,需要分別理解。以 介詞,用 將。這裡的 所以 表示 用以 的原因 用來 2 結合句子解釋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於陛下之職分也。直譯的意思是 這些 前文所述內容 是我用以報答先帝 劉備 並且盡忠於陛下 劉禪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