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過八月十六,我查閱了許多相關資料,結果發現有二種傳說,故而溫、臺、甬三地定八月十六為中秋節。
傳說一,浙江有個方國珍,是黃岩人,世以浮海販鹽為業。元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至正八年(2023年),在全國首舉義旗起兵反元時,他與隨後揭竿而起的各路義軍一道,為推翻元朝的統治作出過重大貢獻。方國珍起義後,曾長期割據溫、臺、甬三地,興建浙東三府儒學,興水利,嚴刑法,使人民安居樂業。
史稱其「保境安民」,百姓感其恩。方國珍還是個孝子,因其老母每逢初
一、十五必吃素,他特地將正月十五元宵節提前一天,改為正月十四;將八月十五中秋節延後一天,改為八月十六。這樣,老母就能同大家一起歡度節日,什麼豬油湯糰、火腿月餅統統可以照吃不誤。於是,在他統治下的溫、臺、甬三地,人們就都在八月十六這天賞月吃月餅了。
傳說二,南宋寧宗時候,有位宰相名叫史彌遠,是明州(今寧波)人。他權勢日盛,專權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但他熱愛故土。
每年夏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總要從京城臨安(今杭州)趕回寧波,與親屬團聚,與民同樂,一起賽龍舟,賞明月,吃月餅,共慶團圓。
有一年,中秋節前夕,史彌遠因處理朝廷公務,遲了一天,騎馬急急趕回明州,行至中途,因急於趕路,馬又失蹄,坐騎受傷,只好回宿紹興。等到第二天趕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
史彌遠心中非常苦惱。因為年年中秋,都如期趕到,今年中秋遲了一天,不能與民同樂了。誰知明州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那天,從早思盼到夜晚,還不見史彌遠回來,就一直未過中秋,等著他回來。
直到八月十六日,史彌遠趕到,才一起歡歡喜喜,共慶中秋佳節。從此以後,明州百姓就把每年夏曆八月十五過中秋節的風俗,改為八月十六日。一直從南宋延續到現在。
至於正月十四過元宵,我沒見過,我是舟山人,從來都是過十五的。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2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元宵舟山地區是過15的,舟山元宵氣氛是不濃厚的。中秋過16,據說是南宋趙構逃到舟山晚過中秋的典故;
3樓:陳哲偉
主要原因是以前 方國珍起義 然後他佔領了這個3個地方。其實也包括溫州。
然後 以前是15過元宵,敵人知道15要過節可能防範鬆懈,找這個時候打進來。另外這兩個節日都是和家人團聚的,為了照顧大家,時間改一天,這樣也有利於防守。
寧海的元宵習俗和鄞州元宵習俗的區別
寧海的元宵節為什麼是正月十四?
4樓:創作者
1、這一風俗**相傳為元朝末年,台州地區和南方人民一樣,飽受古統治者的侮辱。正月十四那天,南人共舉義旗,殺掉胡人,同時把址界碑燒掉,以後就成為風俗,在正月十四那天,要「炟址界」。
2、寧海在元明時期屬於台州地區,這個正月十四過元宵的風俗從上面而來,是為了紀念反抗的起義的。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
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5樓:鴨絨雲兒
是的,台州那邊也是正月十四元宵節
正月十四有什麼習俗
6樓:秀我
正月十四的習俗:
1、拜臨水娘娘
民間將正月十四這一天稱為「臨水娘娘」(又稱「順天聖母」)的誕辰。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曆年間的人,後來成為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於是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聖母」。
其實,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也是她們畏懼難產而鼓舞自己的一種方式。
2、吃麥流
農曆正月十四夜,每逢此日晚餐,寧海城鄉家家戶戶都要吃麥流。麥流即是將菜葉、香乾絲、蝦皮、番薯粉面絲放一道燒熟,然後把麥粉放下攪拌,成為薄薄的糊狀,就叫「麥流」。為什麼寧海正月十四夜要吃麥流呢?
據說這與戚繼光抗倭寇有關。
3、喝亮眼湯
新昌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湯的習俗。民間有個說法,這十四夜亮眼湯一喝,就說明春節也過得差不多了,大家得開始振作精神開始新一年的工作。亮眼湯是碗青菜麻餈湯。
將麻餈切成小手指般大小的一條條,然後將洗淨的青菜合二為一,下鍋煮熟,放入適量的食鹽、醬油,挑上一撮熬熟的豬油,就成了民間傳統的亮眼湯。
7樓:牛奶小胖墩
正月十四,是元宵節的前一天;
正月十四習俗有:
1、拜臨水娘娘
民間將正月十四這一天稱為「臨水娘娘」(又稱「順天聖母」)的誕辰。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曆年間的人,後來成為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於是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聖母」。
其實,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也是她們畏懼難產而鼓舞自己的一種方式。
2、吃麥流
農曆正月十四夜,每逢此日晚餐,寧海城鄉家家戶戶都要吃麥流。麥流即是將菜葉、香乾絲、蝦皮、番薯粉面絲放一道燒熟,然後把麥粉放下攪拌,成為薄薄的糊狀,就叫「麥流」。為什麼寧海正月十四夜要吃麥流呢?
據說這與戚繼光抗倭寇有關。
3、喝亮眼湯
新昌有正月十四喝亮眼湯的習俗。民間有個說法,這十四夜亮眼湯一喝,就說明春節也過得差不多了,大家得開始振作精神開始新一年的工作。亮眼湯是碗青菜麻餈湯。
將麻餈切成小手指般大小的一條條,然後將洗淨的青菜合二為一,下鍋煮熟,放入適量的食鹽、醬油,挑上一撮熬熟的豬油,就成了民間傳統的亮眼湯。
4、吃「糊辣羹」
象山正月十四鬧元宵,有吃「糊辣羹」這一習俗。當天,小孩們自帶碗筷,串街走巷,挨門挨戶吃糊辣羹,說一聲:「吃發財羹啦!
」主人不分熟人或陌生人,每人一瓢。「糊辣羹」是用牡礪、蝦仁、魚肉、蟶肉等為主料,加上切成粒的精肉、芋艿、蘿蔔、蛋、香腸、菜絲等做成熟食後混合在炒燴最後加水勾芡而成。據說小孩串的門越多,吃的越多,越會聰明。
討糊辣的人越多,主人越會發財。
5、試花燈
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彩,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成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賣,成為「燈市」。
6、食糟羹
在臺州,元宵節為正月十四,其節日氣氛也有著與眾不同的特徵和內涵,台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在全國獨一無二。糟羹的製作方法很簡單,也很獨特。據清《台州外書》載:
元宵時,「以肉、菜和粉,雜薺、筍為羹,以多為貴,謂之吃糟羹。」常以芥菜、肉絲、豬耳朵、豬尾巴、豆麵、冬筍、香菇、木耳、豆腐乾、油泡、川豆板、芋頭等時令蔬菜,切成丁狀或末狀,在鍋裡燒熟,加水燒開,再用米粉調水,倒入鍋中攪勻,燒成糊狀即成。古時,曾用酒糟調和,故稱「糟羹」。
7、守財神
從正月十四這天下午起,從剛剛學步的娃娃到十二三歲的兒童,手裡都捏著一根線,拉著毛兔燈,牽著大人的手,滿街地跑,蠟燭點在兔肚子上,把白兔照得通體透亮。此時家家戶戶的每一間屋子裡都點起蠟燭,俗稱「間間迎」,以此表示迎接財神。同時,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點「長夜燈」,從傍晚一直亮到第二天早上。
8、偷青
客家人自古有正月十四「偷青」的習俗,叫做「偷青節」,正月十四這天夜裡,青年男女三五結伴,乘夜幕掩護到別家菜地裡「偷青」。蔥、蒜、蘿蔔、麥菜、生菜都是他們的目標,「偷菜」預示著把一年的好運氣都「偷」回了家。如果不小心被主人發現了,捱了一頓罵,更是一種好運氣。
8樓:來自藥王山憨直可愛的黑麥草
拜臨水娘娘。吃麥流。喝亮眼湯。
寧海長街的元宵習俗
9樓:向前看
一、寧海長街的元宵習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
2、耍龍燈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龍的傳人自居,因為龍象徵著吉祥富貴,在元宵節的節日裡,一起舞龍燈更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現在元宵節好多公園舉辦等會,估計就是從這裡演變而來的。
二、元宵節意義
1、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2、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有什麼傳說故事?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我國各地元宵佳節的共同風俗,早在漢朝就存在了,和春節 中秋節被稱之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每當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會吃元宵,象徵團圓吉利,闔家團圓,湯圓和團圓的音相近,因此吃湯圓也代表了人們對家人的思念,以及嚮往團聚,以及對未來生活寄予的美好期望。元宵湯圓放...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由來是?
元宵節吃湯圓,這是我國的傳統風俗,已 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吃湯圓的原因 1 湯圓也稱 湯糰 或 圓子 糰子 南方人還稱為 水圓 浮圓子 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2 煮湯圓時,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
為什麼正月不能剃頭,為什麼正月裡不能理髮?
話得從清軍入關時說起,大清皇帝為了 削平四周,留守中原 的治國主張,決定推行一種奇怪的髮式 將頭髮從前部到腦頂剃去,再將四周的髮際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間集中的一塊和一個長長的大辮子。為了一統江山,尤其是統治思想,這種髮型要在漢人間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頭匠,清 把全國的剃頭匠召集起來,每人發給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