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孔子的答案是「恕」你還能給出幾個其他答案嗎

2022-07-05 01:05:15 字數 5773 閱讀 4479

1樓:普通人小靳的生活

道、德、仁、義、禮~~~~~~~~~信 忠 恕 智

都是一條道上的!只要貫通一個就都連線起來了~恕是一個普通人去做的根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關於孔子的故事

2樓:匿名使用者

有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這個故事跟老子一樣古老。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

「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

你何必費這麼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

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裡。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一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當你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

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一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

做一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著多用手來工作,你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

說明孔子是個虛心接受別人批評和建議的人

3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問孔子說:「有一句話能讓我能一生受用嗎 ?」孔子說:「大概就是寬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讓被人去做。」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的意思是什麼?

4樓:沈守楠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出自《論語》,它的意思如下」:

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

文言文《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選自《論語》,其古詩原文如下: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釋義】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賞析】

「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明。這個發明對後人有很深遠的影響。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主要特色。

這樣,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係,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團結。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5樓:一定手留餘香

子貢問曰:「有bai一言而可

du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zhi「其恕乎!dao己所不欲內,勿施於人。」

子貢(容孔子的學生)問道:是否有一句話可以終生奉行?

孔子答:那大概就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而不願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

體會:孔子主張「以寬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為了千百年來流傳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主張。反映了孔子「仁」的學說的一個方面,也是談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

我們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要為別人考慮,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學會體諒別人,尊重別人。

6樓:卜川

子貢說:「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生奉行?」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於別人.」

7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孔子的學生)問道:是否有一句話可以終生奉行?

孔子答:那就是「恕」,自己所討厭而不願意做的事,就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

8樓:期待臺灣迴歸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9樓:sunny桉藍

子貢問(他的老師孔子)說:「有什麼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就回答)說:「那就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10樓:命運與夢

對於孔子來說,只有現實的當下才是「一而貫之」的,沒有任何不變的準則、道德等是可以「一而貫之」的

詳解:這裡的「一言」,不在「字句」間,是「言」而「一」。「一」,純一不雜,而沒有「一」,何來「終身行之」?

「行」,發hang,連續貫穿。一而行之,也就是一而貫之的意思。注意,子貢所理解的一而貫之,與孔子所理解的是不同的。

子貢希望得到一個規律、一個定義、一個天理、一個天道之類東西「一而貫之」,這也是絕大多數人的想法,一個上帝式的想法,但這顯然不是孔子的「一而貫之」所指。

對於孔子來說,只有現實的當下才是「一而貫之」的,沒有任何不變的準則、道德等是可以「一而貫之」的,為了表明這個問題,孔子因而有下面的回答。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恕乎?」的倒裝,千古以來,所有人都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成了所謂孔子的「恕」道,其實都是把這句倒裝話的意思給搞反了。

「其..乎」的句式,表示的是詰問、反問。正因為當時都喜歡談論所謂「恕」道,而且給出不同的定義,認為自己的定義才是正確的,然後都企圖把自己的定義「一而貫之」,這種想法,就如同子貢的想法一樣,孔子就用一個反問句給於反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當時最流行的對「恕」道的定義,也是最普通的常識,孔子反問,難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恕」道嗎?顯然,孔子並不一味地、脫離當下現實地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所謂的「恕」道。通過反駁這個最常識言論的非絕對性,孔子就表明了沒有什麼言論是可以如子貢所認為的可以終身一而貫之的。

可笑的是,千古以來,竟然被這樣一個簡單的反問句所疑惑,竟然把孔子反對的東西當成孔子的東西,這《論語》被這群儒生飯桶給當飯吃了,還論什麼語呀?

其實,假設「己所不欲」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否要「勿施於人」呢?如果否,這就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言論矛盾,如果是,既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勿施於人」,那還廢話什麼?這樣的垃圾言論竟然成為兩千多年來強加給孔子的所謂語錄,簡直無聊透頂。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出這話的邏輯矛盾,看出這是一句垃圾廢話,一個「其恕乎?」的詰問就把這話給扒了皮,可惜兩千多年來的人都是誤讀,竟然沒一個人再指出,可笑可憐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有可以終身一而貫之的言論嗎?」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就不施加給別人,難道就是「恕」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翻譯

11樓:可愛的

【原文】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12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翻譯

子貢問(他的老師孔子)說:「有什麼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就回答)說:「那就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明,對後代影響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己關係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寬厚待人,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係,從而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與信任。

《論語·衛靈公》

本篇包括42章,內容涉及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其中著名文句有:「無為而治」;「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小不忍則亂大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仁不讓於師」;「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

13樓:匿名使用者

子貢問(他的老師孔子)說:「有什麼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就回答)說:「那就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明,對後代影響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己關係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寬厚待人,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係,從而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與信任。

《論語·衛靈公》

本篇包括42章,內容涉及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其中著名文句有:「無為而治」;「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小不忍則亂大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仁不讓於師」;「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

14樓:**不羈i自由

原來做人就是古人教的。。。

15樓:命運與夢

對於孔子來說,只有現實的當下才是「一而貫之」的,沒有任何不變的準則、道德等是可以「一而貫之」的

詳解:這裡的「一言」,不在「字句」間,是「言」而「一」。「一」,純一不雜,而沒有「一」,何來「終身行之」?

「行」,發hang,連續貫穿。一而行之,也就是一而貫之的意思。注意,子貢所理解的一而貫之,與孔子所理解的是不同的。

子貢希望得到一個規律、一個定義、一個天理、一個天道之類東西「一而貫之」,這也是絕大多數人的想法,一個上帝式的想法,但這顯然不是孔子的「一而貫之」所指。

對於孔子來說,只有現實的當下才是「一而貫之」的,沒有任何不變的準則、道德等是可以「一而貫之」的,為了表明這個問題,孔子因而有下面的回答。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恕乎?」的倒裝,千古以來,所有人都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成了所謂孔子的「恕」道,其實都是把這句倒裝話的意思給搞反了。

「其..乎」的句式,表示的是詰問、反問。正因為當時都喜歡談論所謂「恕」道,而且給出不同的定義,認為自己的定義才是正確的,然後都企圖把自己的定義「一而貫之」,這種想法,就如同子貢的想法一樣,孔子就用一個反問句給於反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當時最流行的對「恕」道的定義,也是最普通的常識,孔子反問,難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恕」道嗎?顯然,孔子並不一味地、脫離當下現實地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所謂的「恕」道。通過反駁這個最常識言論的非絕對性,孔子就表明了沒有什麼言論是可以如子貢所認為的可以終身一而貫之的。

可笑的是,千古以來,竟然被這樣一個簡單的反問句所疑惑,竟然把孔子反對的東西當成孔子的東西,這《論語》被這群儒生飯桶給當飯吃了,還論什麼語呀?

其實,假設「己所不欲」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否要「勿施於人」呢?如果否,這就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言論矛盾,如果是,既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勿施於人」,那還廢話什麼?這樣的垃圾言論竟然成為兩千多年來強加給孔子的所謂語錄,簡直無聊透頂。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出這話的邏輯矛盾,看出這是一句垃圾廢話,一個「其恕乎?」的詰問就把這話給扒了皮,可惜兩千多年來的人都是誤讀,竟然沒一個人再指出,可笑可憐呀!

白話直譯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有可以終身一而貫之的言論嗎?」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就不施加給別人,難道就是「恕」嗎?」

子貢問為仁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子貢問孔子問道 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回 孔子回答 答說 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恕,漢語拼音為 sh 這個恕字,雖然經過孔子用這兩句話來解釋,但他的含義很廣泛,一切事情,凡是自己不願的事情,都不能夠推給他人。這裡包括言語行為都在其中的。出自 論語 衛靈公 ...

論語中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的複意思是,子貢問孔子 制問道 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 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恕,漢語拼音為 sh 這個恕字,雖然經過孔子用這兩句話來解釋,但他的含義很廣泛,一切事情,凡是自己不願的事情,都不能夠推給他人。這裡包括言語行為都在其中的。出自 論語 衛靈公 本...

求一首七言押韻的《有多少愛可以重來》藏頭詩

有愛紅塵水雲間 多情之人相思戀 少不更事多年前 愛不知珍在身邊 可人心傷眼淚濺 以吾非要加期限 重頭再來百萬年 來悔此心多呵憐 求一首七言押韻的 往事清零愛恨隨意 藏頭詩?往 事讓它隨風去 事 過境遷不追憶 清 除煩惱和憂愁 零 點開始新追求 愛 出愛返福往來 恨 愛隨意無他求 隨 遇而安樸素情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