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出世和入世的含義,什麼是出世和入世?

2022-07-15 20:10:35 字數 5101 閱讀 5784

1樓:龍城快樂迪

出世,世人多數認為就是出家,歸教。這是修行。要受的住艱險,忍的住飢寒,受的住寂寞,唯一錯誤的認知就是逃避。

出世是心境的修煉,是站在世外對紅塵的認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入世,並不必出世舒服多少,同時,也是對心境的修煉。

要面對爾虞我詐,要謹守自我本性,要做到財色視而不見。面對世間繁華而心平氣和。如果一個人出世入世都達到境界,必將「大道」向前。

2樓:微言悚聽

出世表示一個人不再關心人類生活中大家都追求的功名、權位、財富等,出世的人希望超脫世人的生活,更多在精神上的追求;入世則相反,表示一個人渴望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因價值觀不同導致有出世入世之說,儒家認為人立身處世的基礎在社會,主要精力應放在構建人類社會秩序上,道家立身處世的基礎是自然界,他的目標是構建合諧的自然秩序,歸根揭底還在於二者的人生觀世界觀不同造成的。

3樓:活著魂有靈人

人生的出世就是為了讓大家管理世界,自從人類犯罪以來,那就是悔改,不為罪而活,人的入世就是天堂和地獄之別。

什麼是出世和入世?

4樓:匿名使用者

1、出世:

古代一種對世俗之事不關注的思想。「世」則指凡塵俗世。

例句:」佛教徒以人世為俗世,故稱脫離人世束縛為出世。「2、入世

指步入社會;投身於社會。

例句:「其氣浩然,常留天地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5樓:睛睛識百草

這個出世與入世,是佛教修煉中的說法!所以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能脫離佛教這個背景。很多人分不清什麼是出世,什麼是入世,其實在佛教中它有兩種理解。

第一種理解,就是把人間分為兩部分。一是在紅塵中修煉,就是過著普通老百姓的這種生活,稱為世俗生活。正常結婚生子,建立家庭,在這樣的環境下修煉,稱之為入世間修煉。

這樣的人被稱為居士。他們在名利,情俗等等問題面前要做到心不動,全憑自己的定力吃苦,穩住自己的心態,慢慢去掉自己的執著的心,從而達到開慧開悟,功成圓滿!另外一種是不在紅塵中修煉,就是到廟裡的出家修煉,或者躲到深山老林裡面去修煉。

就說他們脫離了人世間的一些俗事,比如親情,愛慾,名利等等這些東西是強制性的要求他們戒掉,不接觸,甚至不看不聽,如如不動。在這樣的條件和環境下,讓他們慢慢地修掉他們的那些執著的心,從而開慧開悟,功成圓滿。

第二種理解,那是修煉上的層次的劃分。就說一個修煉的人,他通過修煉,層次提升了,是走出了人世間,擺脫了生死輪迴,不再受人世間的生老病死之苦。他們認為這世,是指佛教中說的三界之內都稱為世。

因為在三界之內都沒有擺脫生死輪迴,所以要想修煉到出世去,那得修煉到很高的層次。因為修煉是要長功的,這個功越長越高,越長越高,最後那功都走出三界之外去了,但是呢他還在人世間修煉,他還沒有圓滿,這時候他是不受三界內的生老病死的約束的,但是他還得繼續修煉,因為他還沒有圓滿,他還要繼續往更高的層次修煉。這時候的他,雖然還在人世間,但是他已經不受人間的約束了,所以他這時候的修煉,就是出世間修煉了。

而他的層次還沒有走出三界的時候,他就是入世間修煉。這是修煉過程中的一個層次的劃分,也叫做出世和入世,他與上面所說的出世間和入世間不一樣!

6樓:匿名使用者

"出""入"就是離去和進來的意思,而「世」則指凡塵俗世。出世表示一個人不再關心人類生活中大家都追求的功名、權位、財富等,出世的人希望超脫世人的生活,更多在精神上的追求;入世則相反,表示一個人渴望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出世入世我認為其實沒有好壞區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人生目標,我們應該尊重別人選擇的生活,其實也是尊重自己選擇的生活。

7樓:樂趣情感

入世本質意義上就是人長大了,走出了社會,要經歷各種世界上的磨難。而出世是指嬰兒從母胎裡面來到世界。

8樓:露露臉露露臉露

入世指的是進朝當官,出世指的是歸隱田園,辭去官位。一個是講究對世人付出貢獻,另一個是講究內心平和,退出這個官場

9樓:腳大的人

入世:由於自我觀念的確立而產生的對待法,世間就是「我」的生存場所,所以叫入世,感到總是在分別中,對錯,好壞,美醜等等,矛盾重重。

出世:由於恢復無我的觀念而行事隨緣,也稱為絕待,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所以隨緣,與周圍沒有矛盾,被稱為出世。

10樓:世界如此簡單不

古代一種對世俗之事不關注的思想。「世」則指凡塵俗世。佛教徒以人世為俗世,故稱脫離人世束縛為出世。入世指步入社會,投身於社會。

11樓:孤狼

出示乘務式的區別 就比如說江湖 你重出江湖和退出江湖是一樣的道理和一個 概念

12樓:冷縈思

出世:超脫人世,擺脫世事的束縛

入世:投身到社會裡

13樓:自立小強

與世無爭還是積極用世

出世和入世是什麼意思

古人所說的「出世」和「入世」怎麼理解呢?

14樓:奚秀花禚胭

出世與入世最初**於儒家跟道家兩派的學說觀念,儒家提倡積極入世,幫助世人,貢獻社會;而道家則提倡隱居山林,譬如老子的「老死不相往來」。

後來,這種觀念被引申到了其它人身上,代表著不同的兩種人生觀,入世是積極向上的融入社會的人生觀世界觀,出世則是消極的逃避社會的人生觀與世界觀,譬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面的桃花源。

心得解脫就是出世,心不得解脫就是入世。如果心得解脫,無論在**做什麼事情都是出世,所以如果能夠同時發起度化眾生的菩提心,那麼就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了。所以說一般人因為心不得解脫,實際上是無法有出世的心的。

如果想達到這個境界,那麼還是要關注自身的修行,否則很可能還是用入世的心做入世的好事。當然即便如此,多做好事還是值得讚歎鼓勵的,只要有心於佛法這種好事也會為日後能夠心得解脫,真正的出世打下良好的基礎。

何謂出世與入世

15樓:淡聊祭

入世:指步入社會;投身於社會,從經濟方面來說,就是加入世界**組織,從宗教(伊斯蘭教)方面來說,就是深入到別人的世界裡,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去感化他人,表現主義思想流派的一種,主張對荒謬的世界做有限度的鬥爭。

出世:古代一種對世俗之事不關注的思想,也是存在主義的一種思想流派,主張將生存託付給宗教,以擺脫荒謬世界。

古代老子推崇出世,孔子推崇入世,兩種不同的思想觀念。

拓展資料:

道家與儒家的入世與出世:

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入世」情結尤為突出。首先,從為學的角度來看,孔子從小聰敏好學,他自己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其次,從為仕的態度來看,孔子對其的渴望更是明顯。從孔子周遊列國的行徑也可以看出,他總是期待進入並干預這個社會,介入國家政治生活,藉助君主來實現自己政治抱負。

由此可知,儒家其實是有著強烈的入世情懷的。再次,從其思想來看,儒家哲學一直是主動、積極地為統治者指出為國之道。首先是勸誡君王自己要「仁」,要「德」,進而在國家事務管理上勸導君主實行仁政、德政。

道家哲學:無為地入世,逍遙地遊世我們比較熟悉的道家學者有老子和莊子,有人看到老、莊主張「順道」、「無為」、「逍遙」,加上都是道家學派的,都會覺得他們兩個都持出世態度,進而得出「道家哲學是出世」的結論,其實並不然。

道家的統一在於他們認為宇宙本是「道」,「道」存在於「自然」當中。是「道」,「道」存在於「自然」當中。

16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出世與入世之分,是一種人生態度的不同。出世者,清淨無為、自得其樂,不過問世俗之事,不參與世間之爭,對功名利祿、利害得失付之淡淡一笑,如浮雲在天,雖瞰視萬物卻出泥不染,靜心為上也。入世者,修身齊家、積極進取,周璇於人際之間,奮鬥於物權之內,對功名利祿、利害得失用以渾身解數,如虎豹掠食,雖氣貫如鴻卻傷痕累累,健體為上也。

對出世與入世的區分,我們第一感覺就是道家與儒家的區分。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印象裡,道家的人是仙風道骨、目空一切、隱居厭世、不食人間煙火;而儒家的人是君子風範、飽學之士、齊家治國、遊走社會各方。這兩種印象並沒有錯,只是有點過格,因為記錄各自形象的文字不是出自自家的著作,而都是對方在記錄對方的言行,這樣,難免(應該說肯定)會參雜著誤解甚至詆譭。

這個我們知道就好,我想說的是,這2500多年前產生的,後來又成為我們中華文明兩個主流思想的哲學體系,到底反映了什麼?或者說,現在中國人的文化取向到底是哪個派別的結果呢?兩者都有!

應該說,中國人人生哲學的取向在兩個方向的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儒道結合的哲學觀。第一種力是官方哲學的拉力。從漢代開始,中國的官方哲學就是儒學,儘管在每次改朝換代之後的數十年裡經常會採用道家休養生息的方法來恢復生產,但要想使國家強大,就必然要倡導積極、奮進的儒家思想來推動生產的發展,才能國富民強。

所以,我們從這裡也看到了儒道兩家的區別並不是學說本身決定的,而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決定的,這也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原因吧。而第二種力就是民眾自身選擇的力。道家哲學的產生,也是時代的結果。

春秋戰國連年戰爭,人民生產生活被嚴重破壞,這時,祈望和平、安樂的道家哲學孕育而生,它代表著廣大民眾的願望,也是人追求內在自由、嚮往精神和諧的潛在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應該說是一部戰爭史,盤踞在中華大地上的不同民族之間進行著此消彼長的戰爭,尤其是邊境的民族之戰,即使是國富民強的朝代也避免不了大規模的軍事征伐。這些長年的戰爭,必然增加人民的負擔,所以,道家哲學的存在一直作為民間哲學而獲得更為廣泛的流傳。

寫到這裡,大家似乎也都明白了,開篇所說的出世與入世之分,似乎用道家與儒家作為標誌並不恰當。是的,中國哲學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的人格化、倫理化特別濃厚,也就是特別的親民。不論是道家哲學還是儒家哲學其實都是入世的哲學,都是貫穿於整個人生的哲學,都是基於人生的哲學。

只不過,在價值取向上,道家更側重於修身養性、無為而治,儒家更側重於終生奮進、天下己任罷了。尤其在現在的社會,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是不可能完全出世的,因為我們的社會關係更加緊密,社會分工更加細緻,無法再重現桃花園林的小國寡民生活了。同樣,也不能完全入世,物質條件固然是一個人生存質量的重要指標,但不能被利慾薰心、不擇手段,孔子也教導我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儒家的入世前提還得經過格物、自知、修身三個階段呢,所以在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時候,也要回歸一下心靈,這恰好與道家哲學完美的結合了。每個人都在慢慢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學,中國文化的影響也在潛移默化的滋潤我們的心靈,在這個更加開放、更加撲朔迷離的社會中,為自己確立一個堅定的信仰,一套符合心靈的人生哲學,將是我們一輩子的快樂和幸福!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人生分3種 1看空一切 空道 2幹嘛管別人怎麼看 享受自己 我道 3承擔生命的重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有人,所有事一笑置之 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 千古一帝 厲害了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古代人生極高的一種追求和境界。現代社會人們熙...

以入世的態度做事以出世的態度做人什麼意思

入世,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 情慾 得失 利害 關係 成敗 對錯等做為行事待人的基本準則。出世,就是尊重生命 尊重客觀規律 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主要是態度方面的,或者說是世界觀與人生...

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人生,是沒有最高或最好的,人有不滿足,今日的成就,明日就成了過去,又有了更大的目標了。人生的痛苦也就來之於此。我們為了更好的生活,不停的追逐。有開心有失落,有累。人的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我來簡單轉一個故事給你聽吧。一個人在海邊遇到一個老人,老人在那懶洋洋的晒著太陽。那人就問老人,天氣這麼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