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是「故常無慾,以觀其妙還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2022-09-10 15:20:51 字數 5097 閱讀 6525

1樓:仙源渺渺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注: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慾,空虛(其懷),可以觀其始物之妙。」

案:嚴靈峰先生指出道藏河上公等「四家集註」本,及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本,「空虛」下並有「其懷」二字。當據補。

(參看嚴著:「陶鴻慶老子王弼注勘誤」補正。以下涉及此書時,簡名曰嚴著:

陶勘補正)。

王注以「常無慾」點句。三十四章:「常無慾,可名於小。

」故如此點句,亦未始無據。言人當「常無慾,空虛其懷」,而後可以觀道之始物之妙。王註解「妙」為「微之極」。

「微之極」之妙亦指道而言也。「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為同義之重複句。「始於微」即「始於無」,成即生。

道即無,妙即「無」之「無限妙用」也。不無,不能妙。故須「常無慾」以觀之。

言自己常在「無慾」之心境中,即可以通道之為無,以及無之為妙也。「無」非邏輯否定之無,亦非抽象之死體。故以妙狀其具體而真實之無限之用。

(非「有限之定用」。有限之定用則利也)。故「無」即下文所述及之「沖虛之玄德」也。

微與妙皆其屬性。成與生有時不同,有時同。若成為「終成」,生為「始生」,兩相對言,則不同。

此處則同。決於「始」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顯然,這裡的「無」、「有」、「常無」、「常有」、「玄」都是對「道」的指稱和描述,「無」和「有」乃是「同出而異名」,「有」並非「萬物」,而是「萬物之母」,而「萬物之母」也就是「道」。而如果我們將「有生於無」的「有」理解為「萬有」或「萬物」,就會使老子對「道」的論述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前後矛盾。可是,第四十章卻又明明白白地說「有生於無」,既然是「有生於無」,那就有一個本末和先後的問題了,這顯然與《老子》第一章的論述無法對應。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難道老子真的是前後矛盾、思維混亂嗎?這個問題長期地困擾著我們,使我們百思不得其解。

所幸的是,新近郭店戰國竹簡本《老子》的出土,終於為我們揭開了這個謎團。原來今本《老子》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竹簡本為「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今本衍出了一個「有」字。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足以導致解釋上的大相徑庭,本來,「有」和「無」乃是「道」的一體兩面,都是指稱道體的(「同出而異名」),它們之間原本並無本末、體用和先後的問題,可是今本「有生於無」的表述卻導致了本末先後的判斷,給老學體系帶來了不一致的解釋。

現在郭店簡本的出土,長期以來困擾著學術界的這一難題終於得以冰釋,同時也印證了我們的一貫判斷:「無」和「有」乃是「道」的兩種屬性,都是指稱「道」的,所謂「無」,即指「道」的形而上性,所謂「有」,乃是指形而上之「道」蘊涵著無限未顯現的生機,最終要由形而上的世界落向形而下的世界而創生萬物。這樣,《老子》四十章這句話,就可以而且也應該理解為:

天下萬物生於「無」和「有」相統一的「道」,「道」是天下萬物的總根源。老子的這一認識無疑是深刻的。

2樓:

正確答案: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

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釋:如果你能不看白話解釋,直接通讀全文,就能看出:

1,第二章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重點討論有與無,承上啟下。

2,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等等,而所謂的「有欲」一詞全篇僅出現一次,如當此解,孤零零不能通貫全文。讀古文不能斷章取義!

3樓:明風憶

是 故常無,欲以觀其

請問,道德經裡的「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妙字和徼字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總結:.「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句(按帛書: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

該句有四種主要解讀方法:

1、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強調「常無」「常有」是「道」的兩狀態屬性。如《莊子-天下》評老子「建之以常無有」。

2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e q- g, p4 n6 j @& s" i

強調人應該「常」通過「無慾」和「有欲」的心理狀態出發,來認識「道」。這也是後來「心傳」論與「丹道」論的理論主綱。3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乃古漢先生的解讀。意思大抵是「道的『妙』常不可有所憑藉來認識,道的『徼』常可有所憑藉來認識」。(可能我理解有偏,以下系古先生原話:

按,此句當依帛書作:「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它的意思是:

所以我從來都不希望啊通過什麼觀得大道的奧妙,只是常常希望啊通過什麼觀得大道的行跡。) 4 「故(道)常無慾,以觀其妙;(道)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種觀點認為「道」有思維意志,「神化」了「道」。'

5樓:匿名使用者

妙是微妙的意思,徼是貪求不止的意思

道德經中「常有欲以觀其徼」中的「徼」讀哪個音

6樓:娛樂達人小輝輝

這個字讀音為:jiào(第四聲)

它的意思有:

1、巡查。

2、邊界,邊塞;引申為邊關、邊卡;再引申為邊涯、界限。

3、激發,激勵。

常有欲以觀其徼」釋義為:宇宙萬物最初沒有名字,不做分別。有了名字,才分出萬物。因此,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

7樓:淺漠軒

jiào(第四聲)

「徼」詳細字義:

(1)巡查

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2)邊界,邊塞;引申為邊關、邊卡;再引申為邊涯、界限。

故窮則徼終,徼終則反始。——尹文子《大道上》

(3) 激發,激勵

今王誠發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寶以說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其伐齊必也。——《史記》

擴充套件資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句話出自《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原文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以觀其妙。

意思是:宇宙萬物最初沒有名字,不做分別。有了名字,才分出萬物。因此,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

8樓:魯北野叟

誓唁詤唁451 :你好。

《道德經》第一章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jiào(1)巡察(2)邊界,邊塞;引申為邊關、邊卡;再引申為邊涯、界限。《老子·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裡引申為開端、端倪。這已明確表明,這裡應該讀jiào. 。

道德經第一章,天地之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兩者

9樓:女性之友

兩者是指天和地。按照中國古代民間傳說:天地同時來自於最原始的一團混沌,後來才清氣上升成為天,濁氣下降成為地的。

10樓:百貼專用

兩者是指無和有,無和有是共生共滅的,沒有無也就沒有有,沒有有,無也就是失去了意義,所以說此兩者同出。無謂天地之始,有謂萬物之母,無在前,有在後,無中生有則謂之神,無智則明,有智則蔽。

11樓:匿名使用者

兩者指的是「無」和「有」,

他們是兩種不同的稱呼,天地之始和萬物之母,說的都是「道」,即世界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和「有」就是這個「一」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句話怎麼解釋

12樓:夏娃視聽

【出處】: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道德經》

【解釋】徼:邊際的意思。以:

憑著,用以。其:指道。

所以人們能夠在恆久的無慾念、無妄想的情形下去體會「道」的妙處;在長期的積極思索的情況下通過對萬物的觀察能夠觸控到「道」的邊沿,發現一些端倪。強調「無慾」,力求得道。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什麼意思

13樓:羨慕寶貝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的意思:所以人們能夠在恆久的無慾念、無妄想的情形下去體會「道」的妙處;在長期的積極思索的情況下通過對萬物的觀察能夠觸控到「道」的邊沿,發現一些端倪。強調「無慾」,力求得道。

以:憑著,用以。其:

指道。【出處】: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道德經》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道」的意思是什麼?

14樓:zyk琉璃美人

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這句話出自《道經》第一章,作者是李耳。原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釋義:「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道德經第一章「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到底怎麼斷句?

15樓:匿名使用者

有區別,大有學問。有有慾望的人看事情只能看到問題的表面。沒有慾望的人可以看到問題的核心內容和深奧的道理。

請問,道德經裡的「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妙字

總結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句 按帛書 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 該句有四種主要解讀方法 1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強調 常無 常有 是 道 的兩狀態屬性。如 莊子 天下 評老子 建之以常無有 2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

道德經中「恆無慾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所竅」是什麼意思

天地開始是無,從無到有以生萬物,因為 無 物質 所以會奇妙 想象空間很大 當 有 時。我們就觀察有什麼竅門?有和無相互轉化,各有各的妙處。人家老子說的多明白 沒有慾望就能觀察到了,有慾望就看不到,有慾望看到的是繳,看到的到處都是糾結的現象。沒有慾望就能修煉出天眼通了。就這麼個意思。老子第一章的內容是...

聖經,佛經,道德經,古蘭經,那種是真實的

我只信佛經,道德經。歷史上的唐僧經不是白取的。佛經揭示宇宙觀,道德經揭示人法自然之道。其他都是國外的,我只信中國歷史留下來的經典。佛經,道德經真實。其餘的俺不知道 佛經,聖經,古蘭經,道經。彼此之間有沒有互相矛盾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你說的這些都是真理和智慧,只是講解的究竟圓滿的不同,佛經講的最究竟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