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無量壽莊嚴清淨
了義就是徹底的,不了義就是還不夠徹底。
但是,徹底與否是與對應的根器而言的。
雖然有了義不了義,有大乘,小乘,有大圓滿,有不怎麼圓滿,其實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作為在家眾,無論了義和不了義的經典,都值得我們一輩子去細細體味細細學習,多多誦讀。不了義是通往了義的路徑,而了義亦離不開不了義,根器不同,習性不同,修學佛法時,有對應的法門。
另外,在出家眾說法時,**佛法的了義與否都有其特定場合,針對特定根器眾生的考量,一切的言說都是相對而言的,但有言說,都無實義。皆是識心,分別計度。
而且經典亦是如此,佛所說的都是真實語,完全可信可行。但是,假設有想法認為不同的經書的意思有衝突時,應該知道,不同的經典是針對不同根器眾生,在不同場合說的。自然不一樣,甚至有衝突。
但是,都是真實語,可信可行語。所以,作為並沒有覺悟的眾生,切忌謗佛謗法謗僧。很多東西,很多想法,產生出來就是有問題的,有偏差的,對於佛法要謹言慎行,要恭恭敬敬。
無論了義與否,皆應恭恭敬敬。
以上說法皆是此時此刻末學之愚見。只可作為參照,其中不當,切莫當真,但有言說,皆無實義。
南無阿彌陀佛!
2樓:江東玉麒麟
乃直接顯了法義。與不了義合稱二義。凡直接、完全顯了述盡佛法道理之教,稱為了義教,如諸大乘經說生死、涅盤無異者。
宣說此道理之經典,即稱了義經,為佛所說。而若順應眾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顯了法義,而漸次以方便教相引導,則稱不了義教(未了義教),如諸經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盤者。而說此不了義教之經典即稱不了義經(未了義經),乃菩薩因人之所說。
了義教與不了義教,合稱二了。『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即為四依之一。但所謂不了義,乃大乘教所言,謂小乘教較大乘教為劣,故謂不了義。
然依小乘大眾部之主張,外道之說即屬不了義。依成實論之說,無法見經典之意,而拘泥於文字之解釋者,即為不了義。又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稱,契經、應誦、記別等世尊略說,其義未了,故為不了義教;與此相違者稱為了義教。
[觀無量壽佛經疏散善義、圓覺經略疏卷
一、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參閱『三時教』596)
了義的了義與不了義
如何理解了義與不了義?
3樓:明懷壘
了義就是徹底不徹底、究竟不究竟。若是專門只講空而忽略緣起,就是斷滅空,就不了義;專門只講因果而不講無我,那就是一般人天因果,不是菩薩的因果,也是不了義的。
空宗學人說空宗經典是了義的、唯識經典是不了義的;唯識學人就說空宗經典是不了義的、唯識才是了義的。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太虛大師說過,大乘八個宗派教義都是平等的,沒有差別。
這中間,你就不要去議論,哪個了義哪個不了義,其實都是了義的。條條江河通大海嘛,佛法就是大海。
《瑜伽師地論》講學佛要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這是最標準的,學佛要四依。
依義不依語:指不要呆板地執著這個語言,要了解表達的意思。執著語言就錯誤、狹窄,因為佛法境界是超過語言尋思的,是不可思議的。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指依大乘經,不依小乘經。從大小乘來看,小乘是不了義的,大乘是了義的,因為小乘只能證人空,不能證法空,大乘是雙證人、法二空。
依智不依識:指對於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要善於通達、瞭解,叫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識是分別。
眾生的第六意識往往是虛妄分別,為眼前境象所迷,心隨境轉,就生起很多顛倒,被六塵牽著鼻子跑。學佛就要轉識成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自己能做主,就不隨境轉,不被六塵所迷惑。明代蕅益大師有個晚上入定到了兜率天的內院,彌勒菩薩正在講經。
彌勒菩薩看他到了後,就說了首偈子: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識屬染,智屬淨;染有生死,智無諸佛。這首偈子說明識與智的分別。
我們的第六意識由於妄想分別多,見不到真相。必須把妄想分別去掉,完全以定觀照一切,以智慧觀察一切,就能像大圓鏡一樣,把一切森羅永珍都照得清清楚楚的,從而認識到諸法真相。
72.現階段,你們應好好靜下心來學習,閉關修行。我們古德閉關,起碼要靜修五六年,把藏經讀完,才能出來弘法。
所以你們現在不要急著去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最好是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學,學它個若干年,把藏經讀完,有了正見那才是起步。再與實踐相結合,持戒修定,身心要受磨練,《金剛經》講「調伏其心、降伏其心」。內心不調和、不降伏,沒有受用,佛法的真理你就悟不到。
所以佛法不是光說、光寫,一定要有真實的體悟,否則不解決問題。
在佛教中,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是什麼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了義是講出世間法,目的是為了(了生死)。證悟五蘊生死的根源,生滅的自性。
版即講佛性,菩提,如來權等等,以及證悟的方式方法,如戒定慧,止,觀,禪等等。不了義講五蘊世間法的規律法則,比如因果,輪迴等等世間名相。
5樓:
了義可以理解為出世間法,即為脫離輪迴,得大自在的法;不了義即一切世間有為法世俗法,顛倒想,在相里很著相的法.
佛法非合和,非不合和,非了義,非不了義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無法靠頭腦的思辨來理解。只能走實修實證的路,是要遮蔽六識往內求從而悟出來的。
如果一定要說,就是:「 」。也就是:「說似一物即不中」、不可說不可說。
如果你不是學佛的,沒有必要為此浪費時間和精力。如果你是學佛的,也不用問了,直接實修實證,你會在定中明白這句話的。
7樓:prince神風
阿彌陀佛!
末學淺見
一、非和合:
此為世間法的概念,比如《易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道德經》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等等,都是要去和其「因緣」才能「天時、地利、人合」或達到所謂的「天人合一」
而唯有《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語道破宇宙真相,世間萬事萬物不過「因緣聚散,自性為空」不應去和應這些「短暫的現象」,而是「應作如是觀」看破、放下,方能自在、隨緣,進而唸佛尋其根本解脫大道、度化眾生。
故曰佛法非和合
二、非不和合:
合和又可以指「四攝法」、或指「僧」
如大乘佛法菩薩道的【四攝法】「佈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則是菩薩行者善巧接引有情眾生,導以大乘正道,開示悟入諸佛知見,令得究竟和樂。」
亦指「僧」團,理上來說,就是出家僧眾有一種共識,認同佛法為人生的真理,並且互勉互助一同來修證這個真理,落實在利益大眾的志業上。另有「六合敬」,「六和敬」是出家僧眾為解脫煩惱,在菩提道上行持出世間法的和合。
大乘佛法菩薩道行「自利、利他」度化眾生。而佛法三寶其僧眾,並有言:「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僧團是一同研修佛法、統領大眾修行佛法,故彼此之間要「和合」
另外五逆重罪第五項即「破和合僧」,由此可見僧團對佛法的興盛有多重要
故又曰佛法非不和合
三、非了義:
「了義」用淺顯的話說即「超脫輪迴、了去生死、併到圓滿成佛」
並且為大乘佛教判教「四依法」其中之一,「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釋迦牟尼佛開示佛法八萬四千種法門,是因應眾生根性、因緣,使其「成佛的方法」
為何會有「非了義」的情況出現?因為除了「淨土法門」之外,許多法門需要「根性及因緣」,比如禪門需要「上根性的人」才較能證「悟」、密法需要「上師傳承、灌頂」才能修行,這樣對於一般人來說就是「非了義」了!
另外也有許多佛經艱澀難懂或難以修行,對於一般學佛者也就「非了義」。
四、非不了義:
非不了義就是「了義」的意思,這是大乘佛教判教時所要「依行」之法
因為學佛教、修佛法目的就是為了「解脫煩惱、超脫輪迴、了去生死」,進而「圓滿成佛、廣度眾生」,這才是「了義」的目標
而「淨土法門」則是「了義」的集大成,因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而末法時期又「唯依唸佛,得度生死」,仰仗阿彌陀佛本大願力佛力加持,即「他力易行」,故又稱「淨土法門」為成佛捷徑之「易行道」!
不僅一切諸佛讚歎,而且《華嚴經》、《法華經》皆有導歸「極樂世界」,如此不可思議!正是殊勝「了義」的佛法!
8樓:鳳鑲春
非合和的意思是世間萬物皆為空,放下靜觀可斷除煩惱!非不合和是一個修習佛法的僧眾要合和互相幫助鼓勵共同正精進!
宗大師 辯了義不了義 與寧瑪派 區別
寫出下面字的古義與今義 謀,古義( ) 今義( )
上下文呢?古義 商量。今義 企圖。至於的古義和今義是什麼?至於的古義和今義 今義 表示程度 範圍 古義 到了 某地 古義 甚至。源自 戰國策 觸龍說趙太后 左師公曰 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古義 造成源自 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 隆中對 孤不度得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
「出入」的古義與今義分別是什麼,「兒女」的古義和今義分別是什麼?
出入 一 古義 古代謂女子。出嫁者為 出 未嫁者為 入 勞逸 作回息 相差 差異 猶言答上報下達。二 近義 出門與進門 進出 支出與收入。出入 讀音 ch r 造句 三更半夜,我聽到有人在宿舍門口出入。在超市裡,都是看到安全出入標誌離開商場。不少參加婚禮的人都在這個門口出入。所有安全屋裡只有一個門口...
陳與義的早行翻譯,早行 陳與義 賞析
一 譯文 露水降落,我穿著厚厚的毛衣還感到絲絲的寒意 仰望天空,北斗星橫斜著分外光明。孤單單地,我半醒半睡地過了座小橋,耳邊傳來稻田深處唧唧蟲鳴。二 原文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三 出處 簡齋集 擴充套件資料 一 創作背景 簡齋集 共十六卷,包括賦 銘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