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娘娘迎巧是怎樣的?
1樓:北京創典文化
巧娘娘迎巧是七夕乞巧方式中較為隆重的一種,必須在七夕前的乙個月,即六月初六開始準備。
姑娘們將許多豌豆浸泡在水碗中,置放於陰涼處,細心周到地照顧,讓豌豆茁壯成長。當豌豆幼芽長到兩三寸高的時候,就用五彩線攔腰束起來,使幼苗成束地往上生長。當這些幼苗長到七寸高時,一般都要扎三五道彩絲。
這束豌豆芽稱為「乞巧芽」。
農曆七月初七黃昏,姑娘們共同推舉一位心靈手巧、面貌出眾的姑娘為代表,折來柔軟的柳枝,綁紮成乙個人形,以木勺為頭,畫上臉譜,上衣下裙,豔服盛裝,把她供在場心或柳蔭下,作為乞巧時的神主。這就是「巧娘娘」。
夜幕降臨,姑娘們在巧娘娘前設案供奉,陳列鮮花,水果,面制的刀、尺、剪等,請巧娘娘享用。她們還把自己平時繡的枕巾、鞋墊、針葫蘆、針線包也供於案上,請巧娘凱唯娘欣賞評判。
然後就是迎巧。先為巧娘娘點香悉亂,接著姑娘們個個手捧飯碗,向神靈齊唱乞巧歌,邊唱邊撞擊兩碗。碗聲配歌聲,叮噹清脆,優美動聽。當香燒盡時,迎巧也告一段落。
接著是賽巧,唱完乞巧歌后,姑娘們紛紛離開座位,個個都微閉雙目,不言不語地模擬切菜、擀麵、紡線、織布、繡花等動作,你來我往,穿梭似的忙碌起來。
其中的穿針最為有趣,姑娘們環跪在巧娘娘周圍,把手伸到巧娘娘的裙內,不用眼看,全憑感覺進行穿針,最後把穿好的針線拿出來,讓圍觀者過目,以顯示姑盯陸培娘們心靈手巧。
然後是佔影測巧。當月兒凌空,銀輝灑地,夜靜人稀時,姑娘們在巧娘娘像前放一盆水,依次把「乞巧芽」掐寸許投入水中,看盆底上的影子。
影子如果像紡車、織布機、花朵則象徵姑娘是紡織刺繡能手,如果像菜刀、水瓢、鍋碗,則象徵姑娘善於烹調,如果影子像鳳冠、霞帔,則象徵姑娘能出人頭地,大富大貴,前途似錦。最後,姑娘們手挽成「花花轎」,兩人相抬,其他人相隨,把巧娘娘送往水潭邊,意喻著過天河會見牛郎。可以看出,在此風俗中,巧娘娘是織女的化身。
乞巧節的**是什麼?
2樓:網友
雖然有很多的文化在歷史的洪流中消失了,但是優秀的文化總是能讓人記住。乞巧節已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傳達了很多美好的祝願,也是對女性的尊重,更值得人們去傳承和發揚。
3樓:m尕倪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乙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4樓:京城「老炮兒
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織女是乙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祭拜就可以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
5樓:網友
七夕節起源於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相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就是在農曆7月7日,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民間的少女們希望能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乙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少女們在 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舊時風俗,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七夕的來歷?關於誰的?為什麼叫七夕呢?
6樓:網友
「七夕」最早**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關於牛郎和織女的。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牽牛星和織女星織女是乙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7樓:網友
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匯。
乞巧節來歷
8樓:網友
農曆七月初七為乞巧節,也稱七夕,「拜七娘」俗稱「七姐誕」。相傳七月初七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 七月初六夜初更時,姑娘們便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首飾,把指甲染成紅色。
八仙台上擺著早已做好的各式物品,姑娘們焚香燃燭,點起放在「拜仙禾」、「拜仙菜」中間的油燈,向天空跪拜,稱為「迎仙」。
自三更至五更,禮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便於朦朧燈影之中持綢線穿針孔,穿過者便稱為巧手(乞到巧了)。然後便焚燒紙製的圓盆(名梳妝盆),盆裡裝著紙製的衣服、鞋、脂粉、梳妝鏡、梳等。
每樣一式七份。初七日間,姑娘們會互相訪問,評議各人制作的手工藝品。
「好福氣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大家怎麼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好的福氣需要怎麼樣修才會到來呢
好福氣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是因為我們的真心本來有一切宇宙萬物。如果心中有求,那麼導致的結果就是 真心中求 真心 這樣個 真心 必定是片面的心。所以有求之人,必定會範以片概全的弊病。既然是偏,就是一小部分。心只為了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那麼必定會忽視絕大部分人的利益。結果可想而知 舟被水覆。所以心量大的人...
孩子的性格是由什麼來形成的?求大神幫助
俗話說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否性格是與生俱來 終生不變的呢?其實不然。在瞭解性格之前有必要了解人格。人格在心理學上有時叫個性,是一個人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表現出的一種獨特的行為模式 思維模式和情緒反應的特徵,也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特徵之一。因此人格就表現在思維能力 認識能力 行為能力 情緒反應 人際...
臥冰求鯉這個成語在古代是怎麼來的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 音zen 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