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蘇軾寄情于山水所隱含的思想 80

2025-03-19 00:15:15 字數 2754 閱讀 6737

高分!!蘇軾寄情于山水所隱含的思想

1樓:惡魔d風腳

提到蘇軾,就不得不提到豪放派,然而蘇軾的一生並不是一直都在豪放。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至平淡。

在烏臺詩案之前,他的作品可是稱為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而詩案之後作品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於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閒,以達豁然恬淡之境。

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其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少了些年少的志氣,多了些內裡的老成。人人慾為官,誰知為官難。

正向他自己所說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寄情山水的表面是心靈的曠達,有誰知,山水之後掩蓋的暗處傳來蘇軾深深的嘆息與無奈。

風華正茂已不再,回首來時的路,可曾後悔過嗎?蘇軾沒有後悔也不能後悔。他把心中的不快與滿腔的熱血化為了山水之間,自然的偉大,自然的神奇,自然可以包羅永珍,當然不在乎多包容一顆少時外出闖蕩,老年疲累而歸的心靈,他累了,倦了。

他少時想努力改變這個世界,他卻做不到,他可以改變世界,卻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之中麻木的人們的心。他的思想也隨之而改變。少時尚儒:

心憂國家憂社稷;老年尚道:寄情山水,我既自然自然既我。人的一生可以簡單概括為出生,離家,回家,回家。

第乙個回家時實意的家,後乙個則是死亡。蘇軾幼時離家,改變不了這個汙濁的社會,又不願同流合汙。只好回家,可是對他來說**是家?

他沒有家,只好把自然當成自己的家,寄情山水盡情寫作,心胸曠達及時行樂。等到時候到了,他自然就會回到另乙個家了。山水之中,有他少年的夢想,有他中年的失意,有他老年的無奈的獨善其身。

山水之中,有他道不完的人生經歷,也有他訴不盡的曲折愁苦,但他把這一切都化為自己活下去的動力:「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ps原創的偶~

2樓:手機使用者

蘇軾是乙個儒、釋、道思想集於一身的人,仕途失意政治打擊使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不得不寄情于山水。

而他的寄情于山水又不能單純地和陶淵明或者其他消極悲觀的縱情于山水相提並論,是一種不把人生挫折看得很重脫離了狹隘思想的豁達,所以,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哪一種思想,而是三種思想的相互交織。

結合所學作品談談你對蘇軾的印象

3樓:阿肆說教育

蘇軾學識淵博,出仕後,有要求改革弊政的願望,他的文章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清新雄健,善用誇張比喻手法,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

他的詞,打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觀念,開拓了詞的內容,提高了詞的意境,創造出豪邁奔放的風格,對宋詞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由於仕途鬱郁不得志,政治上長期遭受打擊排斥,他的詩詞不免流露悲觀消極的思想。

4樓:熱帶魚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到了宋朝那就不一樣了,老杜家不行了,老蘇家拔地而起再創輝煌,蘇味道的後人中終於出現了一位真正有味道的人物!

你最喜歡蘇軾什麼作品?從中體會到了蘇軾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法? 結合自

5樓:孫小悟空

最喜歡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全文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體會到了蘇軾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句寫的是自己當時的心態。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閒的心態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

這裡還隱含了兩種生活的對比,一種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種是肥馬輕裘的貴族生活。在歷經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後,蘇軾越來越認同這種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麼瀟灑、悠閒。對於這種生活,他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

意思是說,我不怕這種艱辛和磨難。這是一句反問句,意在強調這種生活態度。為什麼要強調這種生活態度呢?

因為對於蘇軾,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態度,所以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是說整個蓑衣都在煙雨中,實際上是說他的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

這「一蓑煙雨」也象徵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

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只要堅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順境不驕,逆境不懼,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寧靜和快樂。

蘇軾以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著稱,在他的作品中是如何體現的

6樓:永孝買冬

樂觀曠達精神是蘇軾的精神核心是堅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運屈服的鬥爭精神,所以蘇軾在逆境中的詩作依然是筆勢飛騰,詞采壯麗,並無衰敗頹廢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首聯「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通過寫無論經歷多少風雨坎坷但最後「也解晴」頸聯「雲散月明」本是規律性的,「天容海色」喻人生經歷坎坷本是正常,是人生中美麗的色彩尾聯「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等所體現出來的戰勝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寵辱不驚的闊大胸襟,堅強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運屈服的鬥爭精神為世人所信服。再如《定風波》中,縱使道路佈滿荊棘但尚且「吟嘯徐行」,遇到雨既不怕,晴也不喜,發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感慨,展示出一種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履險如夷,冷靜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如何寫寄情於景的寫景散文,託物言志,寄情於景的描寫月亮的600字散文

簡單而言就是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在景物的描寫之中。可以通過移情 借景抒情等手法實現寄情於景。推薦文章 古文如 岳陽樓記 醉翁亭記 現代文如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春 荷塘月色 等等 希望對您有用 我走走停停的觀賞這裡美麗的景色,當我不經意抬頭看星空時 我不由得停下了腳步。因為景色實在是迷人,它用那能發電的...

醉翁亭記中寄情山水的詩句,醉翁亭記中寄情山水的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間朝暮之景是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有關山水風光的詩句 詩中山1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 江雪 2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 登鸛雀樓 3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望嶽 4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春望 5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

為什麼陶淵明要寄情于山水,田園間?

陶淵明討厭官場的紛亂可恐和對黑暗現實的反感。自然的美好景象以詩人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在陶淵明的心理,自然指人的質樸真實。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心的傷害。追求真我,以儲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他即表現了他救世不得的痛苦和迴歸田園的無奈。他在官場失意 將情寄於山水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情 並且能在同時與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