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譚嗣同之死不出走是不是愚忠做出討論

2021-03-03 21:06:57 字數 3093 閱讀 2911

1樓:手機使用者

也算是,他只是覺得每個國家變法成功,都會有所犧牲,所以自己為了所謂的國家,朝廷做出的犧牲,而反觀其他幾位支援位新的,康有為和梁啟超都逃走了,這也不得不說譚嗣同同樣具有英雄氣概 ,古代的愚忠其實真的很難得,現在很多人是做不到的。求採納

對譚嗣同慷慨又悲壯的死有什麼看法

2樓:戀勞

他希望他的死能喚醒民眾,他這種愛國情操,為了民族大業甘於奉獻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至少他的這一死讓後世之人為之震動。

他的性格和康,樑等本就不同,中國歷史證明他們信奉的資產階級改良是不能救中國的,康梁雖然活著但事業也沒成功,最後這兩人反而站在了歷史的對立面(和資本主義革命派的論戰),如果讓譚嗣同也像康梁那樣賴活著簡直是對他的侮辱,就從他的一死就可以看出他們三人的氣度了,這才是中國人典範。

或許有人會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君子報仇,十年末晚」,我也看到有人說輕易送命是對生命的褻瀆,是對責任的推卸。

但是我要說他這種行為才是為歷史,為國家負責的表現,中華民族之所以崛起就是因為無數仁人志士為這個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結果,試想如果當時國家的每個人都像康梁那樣面對國家危難就逃之夭夭,甚至像汪精衛那樣投降外國,那麼你認為還能喚醒民眾嗎,我們這個國家還有前途嗎.更別說那些資本主義的改良夢了.所以說譚嗣同之死才章顯出他的偉大人格,這才是我們所要學習的.而且站在歷史,國家與個人生命來說,無疑歷史和國家為重,個人生命為輕,所以在面對歷史轉折,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我們要捨棄個人的生命,在歷史上文天祥就很好的詮釋了這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譚嗣同(2023年—2023年),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少時師從歐陽中鵠,後加入維新派。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

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的**投降政策。2023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四歲,與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和康廣仁並稱為「戊戌六君子」。

代表作品有《仁學》、《獄中題壁》、《寥天一閣文》、《莽蒼蒼齋詩》、《遠遺堂集外文》等。

3樓:曉寒輕冷

國家積弱當有勇士赴湯蹈火,才能震撼國人,譚嗣同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大義

4樓:匿名使用者

很偉大當你知道後果是什麼還會去做的時候,是需要很多的勇氣的為了民族大義的人!!

國家積弱當有勇士赴湯蹈火,才能震撼國人,譚嗣同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大義

李敖有一本書叫北京法源寺,圍繞著康梁變法,裡面一段譚赴死前與有樑的對話,說得很精彩,援引程嬰各公孫忤臼故事,譚認為變法需有**血以喚取國人壯志,故而他願作公孫

5樓:蕭碧若

李敖有一本書叫北京法源寺,圍繞著康梁變法,裡面一段譚赴死前與有樑的對話,說得很精彩,援引程嬰各公孫忤臼故事,譚認為變法需有**血以喚取國人壯志,故而他願作公孫

譚嗣同之死的原因

6樓:匿名使用者

眾所周知,梁啟超和譚嗣同是戊戌變法中的兩位先驅。其中,樑是變法的主要發起者和領導人,並在變法失敗後堅持和自己的維新式君主立憲制觀點;譚則是變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組織者,在變法失敗後作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義,召起了人們愛國的熱潮,點燃了日後革命的火種。無需置疑,他們都為變法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他們兩個人,結局卻是截然不同的。

在西太后決定兵變之前,康、樑、譚等變法領導人都已從光緒的衣帶密詔和民眾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洩。光緒密勸「三日之內出逃」。康、樑風行雷厲,迅速逃往日本,準備往後死灰復燃。

譚嗣同在他們走時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留者,無以酬聖主。」於是作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來。

他堅決地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就這樣地去了,而梁啟超卻繼續主持變法。當我們現在看到那時的風雲,該怎樣評價譚和樑的行徑呢?譚的話是否有矛盾呢?

和譚來比,我們也許可以說樑貪生怕死;和樑來比,我們也許可以說譚木訥不化。但是,從整個歷史來看,變法需要譚嗣同這樣捨己為公,用自己的鮮血來換取民心的;也需要有梁啟超這樣的人,以儲存實力,東山再起的。如果沒有譚嗣同,變法行動必將像他所說的那樣因為無流血者,國之所以不昌也。

變法失敗時,就是需要這樣一位有號召力的人的死,來喚起人們對變法需求和信任。沒有譚,那麼梁啟超就是上天入地,也無力阻止變法的早早草草地收場。要進步就是需要有所犧牲,這是歷史的必然性。

但是,譚的另一句話說得更有道理: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梁啟超就是此「行者」。

要使變法再次成功,就必須要儲存實力。因此,梁啟超無可厚非地作為「保留品種」留了下來。雖說樑最後還是沒有力挽狂瀾,再次發動變法,但是,譚嗣同的眼光是相當有遠見的。

全像他那樣就義了,當然不可能「圖將來」。但是,他選擇了自己留了下來以酬民心,梁啟超去繼續他們的事業。這,都顯出了他捨己為公的精神。

在知道了樑和譚的事蹟後,我們的同學不是笑譚「愚魯」就是罵樑「怕死」,但是,巨集觀上來看,變法有譚嗣同,又不能缺梁啟超。歷史也就是這樣,既要歌功「捨己為公」的壯烈,又要發揚「東山再起」的魄力。但是,兩者不可兼得而不可缺一,不是嗎?

譚嗣同選擇英勇就義,充分表現了他高尚的民族氣節和變法的決心,這無疑是對頑固派的有力衝擊,而且堅定了仁人志士的變法救亡的決心,但是,譚嗣同把變法失敗歸結為中國曆來沒有為變法流血犧牲者是片面的,但他的死,正表現了中華兒女不怕犧牲的英勇鬥志,他死得其所。

如果譚嗣同和梁啟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為明智之舉。這樣,一來可以為變法儲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東山再起,為中國盡力,又可以減少犧牲。

但是,不管譚嗣同的選擇如何,都已經成為歷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們仍然視他為英雄,戊戌變法的流血犧牲者。

譚嗣同之死讀後感

7樓:匿名使用者

譚嗣同 是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熱衷於改革不計個人得失的政治家,他臨危不懼,崐視死如歸,千方百計關懷同志,認識到變法必須流血,超越了歷史上主張革新的政治家的認識。 但他把變法的希望寄託在皇上身上,希望來一個「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至死認為要保「變法」事業必須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廣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鮮血來促進維新運動和國家昌盛,是同他「酬聖主」的思想聯絡在一起的,所以崐歷史發展恰與他的願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運動的再興,而是宣告改良運動的結束,這就是他的階級侷限性

大家對屈原之死有什麼感想,對於屈原的死有什麼看法嗎?

屈原投江是殉國也是自贖那是一種天才的痛苦,自古這種痛苦從未中斷過,從屈原到王國維,再到海子,這種痛苦一直影響著文人們,莎士比亞說,生或死,這是個問題。是啊是一個生命不斷就不會結束的問題,是一個有思考就不會完結的問題,屈原投江與其說是一種對故國的失望不如說是對紅塵的看透,是一種鳳凰涅槃的永生,屈原投江...

好死不如賴活著這話對嗎,人都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那麼你認為這話是對還是錯?為什麼?

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句話是沒有問題的,意思是人要努力的活著,不能放棄希望,生活要有目標。這句話說得對好,很對。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有奔頭有機會。生命質量 意義 尊嚴都與活著並存。好死並不是立死必死有權死和安樂死那麼容易。好死不如賴活著確實是真的。認識的確實是好事,不如賴活著,我們要好好的活著,活著才有可能...